文章详细页面

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研究——《晚清学术传统与现代学术的建立——以汉学为中心的研究》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社会科学院罗检秋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学术传统与现代学术的建立——以汉学为中心的研究》(批准号为04BZS036),最终成果为专著《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

清末民初政治鼎革,而学术上一脉相承。清代学术对现代学术的建立发挥了巨大作用,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清代学术流派众多,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术主流是汉学,故该成果以汉学为中心来考察晚清学术传统。通过研究众多汉学人物的专门著述及笔记、书信、诗文等,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常州学派、维新派今文家、清末正统汉学家、国粹派古文家等汉学群体的学术主张、治学特色及成就,不仅对以往颇受重视的刘逢禄、龚自珍、魏源、章太炎、刘师培等人进行了新的评析,而且研究了目前涉及不多的汉学家,如陈寿祺、刘宝楠、陈澧、邹伯奇、王闿运、孙诒让、王先谦、叶德辉、苏舆等人。该成果考察了汉学与宋学由对峙转向调和融合的变化,揭示了晚清汉学的经世致用趋向,也分析了汉学与西学的融合会通及清末学术多元化格局。

在研究汉学知识系统的基础上,该成果系统地梳理、总结了晚清汉学传统的具体内容及其衍变,认为其基本内涵是:①由乾嘉学者弘扬的以求真为基础的实证学风。清代汉学注重考据研究,倡导“实事求是”,形成浓厚的实证学风。晚清一些学者讲求经世致用,而“实事求是”仍为基本理念。在近代风雨如晦的政治环境中,许多学者坚守学术阵地,考证古代的经、史、诸子,阐发和总结传统学术文化。他们虽然关怀现实,甚至不免受政治冲击而偏离求真的轨道,但基于“实事求是”的实证学风一直受到推崇,传衍不绝。②不悖求真而又注重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学术本身具有求真与致用的二重性,历代不乏统一求真与致用的学术范例,但割裂二者的现象也不少见。经世致用本是儒学传统,士人治学多少蕴含现实关怀。当社会危机和政权更替之时,这种色彩更为明显。乾嘉汉学家的主流取向是求真而非致用,故学术研究多与国计民生无关。嘉道以降,汉学家逐渐走出考据学的藩篱,究心经世之学,发扬了儒家的经世传统。一些宋学家更是“以经世之学济义理之穷”,推动了经世思潮的高涨。于是,以求真为基础而又兼容经世致用,成为晚清学者的基本取向。③以调和汉宋、融合中西为标志的调适精神。乾隆年间,汉、宋对峙渐成格局。嘉道时期,随着汉学积弊渐显,调和汉、宋的潜流涌现出来。一些汉学家批评门户之见,认为汉、宋各有所长,不可偏废;或者模糊二者畛域,认为汉儒也讲义理,宋儒也讲训诂名物。至清末,汉学家寻求义理的倾向愈益明显,汉、宋调和成为近代学术主流。与此同时,乾嘉汉学家兼治天文历算之学,一定程度上汲取西学。晚清汉学家汲取西学的范围则超越了天文算学,扩大到学术诸多领域和层面。王国维“学无中西”的主张不只是个人卓识,实际上反映一代学术趋向。近代学术冲突尤其是包含思想对立的学术纷争时有发生,但其主流不是自固壁垒,而是调和融合。清末民初,一些人在学术争论中不免有偏激之词,事实上却未离开调适的轨道。④以清末学术多元化为标志的民主性传统。晚清一些学术支流出现了复兴,经学相对衰落之时,本来堙没无闻或遭受压制的学术流派重现生机。至清末,独尊儒学的传统思维受到冲击,非儒学派的思想和社会价值得到彰显,一些汉学家开始把学术兴趣从经学转移到史学、诸子学及佛学研究。清学格局由经学一枝独秀发展到多元并存。同时,清末逐渐形成学术平民化潮流。一些学者的研究领域也由上层转向下层,青睐民众的历史、白话文及通俗文学,后者成为清季民初学术民主性的重要载体。这种趋势反映了学术思想的深刻变化,进一步解构了原有的学术体系,与清末民主思潮本质上是一致的。

该成果以汉学为脉络,对晚清学术传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也考察了民国初年的学术流派,论述了考据学和实证学风在民初新旧学者中的广泛影响,彰显了清代学术与现代学术的深刻关联。书稿以翔实的材料为基础,对学术界存在争议或没有定论的许多问题阐述了己见。其中新见解主要有:①“汉学”一词并非学术界一般认为的始于惠栋或臧琳的著述,而是至迟在南宋时期已经常见,清代汉学家只是增强了唯汉是好的倾向。清代汉学的概念也经历了变化,清末民初许多学者所谓汉学,实际上既包括乾嘉古文经学,又涵盖今文经学。清代汉学成为传统实证学术发展的一个高峰,产生了巨大影响。18世纪以来,海内外一些学者借用汉学一词,以其指称有关中国研究的学问,而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均有较大差异。②嘉道年间今文经学的兴起很大程度上缘于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庄存与的仕宦经历或政治背景所能完全解释的。学术本身既需要实证的考据,又不能缺乏义理。当考据研究在乾隆年间盛炽之时,其积弊也逐渐显现。在学术反思和调整中,一些学者试图从宋学或今文经学寻求义理资源,今文经学乃应运而兴,且在晚清的经世思潮和社会变局中发展起来。③晚清汉学传统是在汉、宋学家的相互影响中更新、演进的。宋学家采纳了汉学方法和主题,汉学家也接续于宋学论题,广泛地汲取其思想资源。清代汉学也受西学的滋润,一些汉学传人从科技知识、人文学说以及考据学方法等方面援引西学西理。故晚清汉学传统不是封闭性的学术系统,而具有融合诸种学术资源的开放性。④清末古文家,尤其是思想较保守的正统汉学家,虽然对晚清的汉宋调融和经世致用学风不无微词,但他们事实上也认同这一潮流。他们不仅兼采宋学,而且更广泛地寻求义理资源,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经世致用学风。清末的学派分歧多是思想对立,而其学术取向和风格并非泾渭分明。⑤清末学术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无论是经学,或是新史学、佛学、诸子学,都不是唯一的学术中心,而是多元并立。这与清末士人重视民间文化的倾向及民主潮流相得益彰。⑥民国初年的现代学术流派,思想虽然不同,但多传承晚清汉学的实证学风和学术精神。从清末的国学,到民国初年新派学者的国故学,名词虽异,而汉学的实证学风和考据学方法贯穿其中,成为建立现代学术的重要基础。现代学术也发扬了清末学术多元化的趋向,弘扬了晚清汉学的求真、存疑和平等精神。

该成果对晚清学术传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对于重新认识清代学术尤其是晚清学术的面貌,深入地理解传统学术的精神内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项研究也有助于全面地认识现代学术的内容及其渊源。大而言之,学术史的研究虽应重视知识系统,而更应重视总结、阐发其精神特质。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也应着重于发掘、弘扬具有现代意义的精神内涵。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