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Chinese Perspectives towards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the Aftermath of North Korea’s Fourth Nuclear Test
文章框架: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发展以及面临的新挑战;韩国的重要性;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观点摘要:
1.冷战期间,中国与韩国属于对立的阵营。1992年,在冷战结束后不久,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两国关系发展迅速,2008年两国关系升级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代表两国交往的新高度。在快速发展的双边关系背后,主要的驱动力是,两国在一系列聚焦朝鲜半岛、东北亚次区域、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
2.然而,2010年中韩关系面临新挑战。自“天安”舰沉没以及朝鲜炮击韩国延坪岛以来,关于朝鲜半岛的未来,中韩之间出现分歧,例如,两国对其共同邻居朝鲜的不同政策定位以及对美国在东亚安全方面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结果,两国互信关系迅速恶化。韩国和中国变得疏远,并且经济关系变得不对称,安全合作失去热情。
3.报告写道,两国领导层的换届使尴尬的双边关系有所缓解。自习近平和朴槿惠就职以来,双方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发展双边关系。然而,在今年年初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并进行弹道导弹发射后,两国政策重点的差异开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正如《纽约时报》解释的那样,“中韩友好关系的新时代愿景似乎已经崩溃”。显然,在中韩关系中保持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和社会交往协调增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如何看待韩国和中韩关系?在朝鲜半岛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中,双方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自身的国家利益以及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与和平?
4.报告提及在战略发展方面的中韩结盟。自上任以来,习近平主席和朴槿惠总统已经逐步确立各自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政策优先事项。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政策比他的前任更加积极主动。他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外交举措,与中国以前的外交模式有很大不同。例如,他提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术语,用以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在2013年出访东盟期间发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谈到“命运共同体”;在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亚洲新安全观”以解决亚洲安全问题。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建立了新的机构以增强其领导力,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所有这些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奠定了基础。
5.报告认为,需要强调的是习近平主席的欧亚大陆宏伟愿景——“一带一路”倡议。当习近平主席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中亚和南亚时,他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有望复兴古丝绸之路,使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促进高水平和新形式的互利合作。
6.相比之下,在朴槿惠刚上任时,她从三个方面概述了其外交政策:“朝鲜半岛信任进程”,“东北亚和平合作倡议”(NAPCI)以及“中等强国外交”。除了这些,朴槿惠在2013年10月召开的“欧亚时代的国际合作大会”上概述了她对该区域的经济愿景。具体来说,她的“欧亚计划”旨在连接欧洲和亚洲的能源和物流基础设施(如铁路网络、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以及电网);在实现这种一体化之后逐步消除贸易壁垒,以建立一个广阔的自由贸易区。
7.报告指出,双方都希望在这两项举措中找到重叠之处。韩国分析师韩友德(Han Woo Duck)指出,韩国高度重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朴槿惠提出的“欧亚计划”一致,并且将推动朝鲜半岛实现和平。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Liu Jinsong)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合并两个倡议。根据许多中国学者,中韩自贸区将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韩国的“欧亚计划”提供制度基础和内在动力。在最近政府高级官员甚至两国领导人间举行的会议中,这个议题经常被提出来,成为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一个例证。
8.随着中韩关系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两国学者都试图使用不同的框架来解析这种新发展。例如,韩国学者黄载皓(Jaeho Hwang)将朴槿惠的中国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对“朝鲜半岛信任进程”的支持程度,建设中韩“朝鲜半岛信任进程”以及确立新型中韩关系。当然,韩国学术界也对朴槿惠的中国政策存在分歧。对朴槿惠中国政策的批评不仅分布广,而且很高调。同时,中国的学者则正在热议如何在中国外交中定位韩国。在中国,有关韩国的主流观点可以分为四个流派,即理想派、制度派、务实派和传统派。
9.报告指出,理想派认为,中国应该尽量与韩国确立同盟关系。而制度派认为,中国应该视韩国为战略支点。战略支点是指那些拥有令大国垂涎的军事、经济、思想和战略资产的国家。战略支点被困于受大国相互影响的领域,成为连接(军事和经济协议以及文化亲和力)和关系流动(武器、商品贸易和话语)的纽带。战略支点的变化对区域和全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0.据《世界事务》主办的公开讨论,中国学者普遍认同需要视韩国为中国的“战略支点”或“表面上的战略支点”的观点。分析师徐进(Xu Jin)认为,如果韩国成为中国的战略支点,那么美韩同盟将被迫变得松散,并且中国的邻国将追随韩国,保持积极的中立地位(不寻求与美国联盟)。他还认为,即使从韩国的角度来看,在其所有的邻国中,中国也是最好且最可靠的选择。就把韩国转变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支点”而言,来自复旦大学的石源华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四点建议。
11.报告写道,韩国有潜力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中国和美国的“战略支点”。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只有参与中国主导的不同倡议,韩国的枢纽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一方面,中国正在将韩国打造成支持其在东北亚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柱,同时满足韩国在朝鲜半岛和欧亚大陆的战略利益;另一方面,韩国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一员,该行是韩国作为创始成员加入的第一个多边金融机构。目前,韩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拥有3.81%的股份——在所有创始成员中排名第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上任后首访韩国,这对“中韩双边关系、中国外交政策和区域经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2.务实派认为,在美国联盟体系中,韩国应该成为中国的“特洛伊木马”。而传统派指出,中韩关系是不可持续的,不会必然改变东亚的战略格局。传统派有两种主要的表述。第一种表述是,强烈反对“中国应该(或将要)抛弃朝鲜”,这种表述的背景是,面对朝鲜政权越来越多的挑衅,一些中国专家已经信心满满地得出结论,朝鲜不再是中国的战略资产,而是一种负担。第二种表述是,不相信中国有能力破坏美国和韩国之间的军事同盟,即便中国想要利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削弱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效果。
13.报告在最后指出,目前,中国关于朝鲜半岛的政策面临诸多挑战。中韩两国越来越多的分歧和问题开始显现,并且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所恶化。在卢武铉(Roh Moo-hyun)执政时期,韩国人奉行亲华政策。因此,韩国年轻一代认为,从长期来看,中国比美国更重要,并支持通过与中国交往来平衡美国的影响力。在2013年,类似的公众情绪再次出现。民意调查显示,在朴槿惠执政之初,这种对中国有利的舆论似乎已经恢复。在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之前,韩国公众对中国持有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然而,2016年3月的一份调查显示,韩国公众对中国的正面看法跌至朴槿惠执政以来新低。与此同时,对韩国的负面情绪也在中国公众中迅速蔓延。尤其是在中国驻韩国大使就部署萨德(THAAD)发表演讲之后,许多中国人认为双边关系进一步恶化。萨德的部署已经促使中国考虑提升自己的核能力。
14.最后,两国都需要更多地考虑国内情况。中国公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有民族主义情绪和必胜信念,这必然会影响到习近平主席的决策选择。韩国政府也面临类似的境遇。如何平抚这种情绪并引导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健康且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另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