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Does the South China Sea Spell Trouble for Beijing’s New Silk Road?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的海事纠纷;几个国家在观察中国下一步将采取何种举措;国际仲裁法庭与中国法治的声誉。
观点摘要:
1.中国官员认为上个月海牙常设仲裁法院(PCA)就南海问题裁决的回应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产生广泛影响,中国认为经济发展是国家的首要任务。报告指出,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涉及贸易和基础设施,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旨在将中国与亚洲、非洲、中东和欧洲国家联系起来。该倡议对中国的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中国政府的官方新闻机构称,当中国经济在进行“温和转型”时,东部省份在“寻找新的前进道路”,且西部省份也“迫切需要”保持经济增长,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平衡东部和西部省份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参与该倡议的国家可以在经济上获得利益,但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一个推动其自身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2.贸易往来需要相互信任,而信任需要建立在法治之上。鉴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的重要性,北京应谨慎应对国际法院就南海问题做出的裁决。这件事可以被看作一个试金石,来试探中国将如何处理未来潜在的争端。
3.2016年7月12日,对于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的海事纠纷,PCA的裁决受到极大关注。北京质疑该法院的管辖权,且声明既不接受也不参与仲裁。反过来,PCA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宣称中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应当遵循其裁决。
4.几个国家在屏息等待中国的下一步举动。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持观望态度,那些考虑未来加入它的国家(即没有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正与中国进行相关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合作,也在观望中国下一步的谨慎行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中国在一些国家、多个大洲和国际水域等不同区域立足。南海本身就是主要的航线,其将被纳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中。中国的贸易伙伴与不遵守国际仲裁法院裁决的合作伙伴,可能不愿意陷入这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中。
5.报告指出,牛津大学的Denis Galligan教授强调,“像‘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大规模跨境经营的计划,需要具备能够处理复杂问题(如国际贸易、金融、投资、银行、证券、海运和运输、消费者保护和争议解决)的法律结构”。当纠纷出现时,在如双边谈判、调解、地方或国家仲裁机构仲裁等所有其他补救措施都失败后,大多数情况下,国际仲裁法庭会被要求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中国的贸易伙伴希望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接受这样的裁决。同时,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长期的计划,估计需要30~40年才能完成,通过合同和协议提供的担保将使所有参与方承担更大的责任。
6.中国法治的声誉面临重要关头,中国对PCA裁决的处理似乎缺乏远见。一方面,完全无视裁决可能会引起怀疑,致使纠纷升级,并将其他不应参与其中的国家牵涉进来。另一方面,认识到国际协议的不可侵犯性将有助于中国追求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机遇。中国对于裁决的回应是一个试金石,这为中国提供机会,证明它对其他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并且“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遵守法规且致力于实现“双赢”的政策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