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方立天: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见到各位,并进行一场关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学术交流。我看到这里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济济一堂,这标志着中国人对文化的兴趣和诉求越来越高,令人振奋。
我今天和诸位交流的是中国佛教的文化内涵,中国佛教属于国学范畴,印度佛教不是我们的国学,是印度的国学。中国佛学是中国国学,国学里面重要的内容。中国国学重要的有儒、佛、道三个部分。今天讲的目的就是让各位对中国佛教有一个简要的概念。有人可能接触过佛教,有的可能没有接触过,现在要照顾多数,给大家提供一个基本的理念,使大家了解佛教是一个什么样的宗教。我要讲的内容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了解佛教的意义;第二部分是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第三部分是我们应怎么样看待佛教。中间第二个问题是我要讲的重点,也是我今天花时间最多的地方。
现在讲第一个问题,学习、了解佛教文化的意义,从四个方面来思考和说明:
第一,了解中国佛教首先要和其他的宗教有一个比较,特别是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即与另外两个世界宗教进行比较。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三大世界宗教。所谓世界宗教,指的是世界性的,即流传的范围是世界性的。佛教是三个世界宗教里面成立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它的文化思想内涵最丰富,超过其他任何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一神教,都是信仰上帝。上帝也好,基督也好、安拉(真主)也好,是一神教,佛教不是,佛教是多神,佛教起初反对上帝创造世界,反对上帝主宰世界,反对偶像崇拜,反对一教徒可以由上帝的拯救来成就理想,而不是通过自身长期的努力,这些它都反对,甚至一度还反对灵魂不灭,这是佛教的特点。佛教包含了很多理性的思想和哲学的内容。当然它后来为了扩展自身的影响,佛陀也被神化了,又塑造了很多神,特别是大乘佛教以后,塑造了很多菩萨。我们现在到庙里,有大雄宝殿,中间坐着的释迦牟尼那就是佛教的创始人,旁边坐的是其他佛,或者坐的是菩萨,还有十八罗汉,等等。佛教的思想和其他宗教是不一样的。通过今天介绍佛教,在认识上可能与其他宗教会有一个基本的比较。
第二,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我们都知道,基督教很早就传到中国了,基督教在唐朝时候叫景教,后来有人考证是现在的东正教的一支,很早就传到长安一带,长安碑陵有碑记载,当时传播也很广。但是可以说,好像直到现代,中国人还没有说基督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基督教没有融入传统文化中去,从唐朝以后,佛教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去,这里面有极其深刻的原因。这个原因可以从思想层面来考察,中国的儒教和道学有缺陷,我们中国自己创造的儒学、儒家和道家、道教有个缺陷。什么缺陷?就是对人的烦恼、痛苦,人的死亡这方面的问题,研究不够,论述不够。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有三个传统:第一个就是儒家的传统。儒家传统是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思考问题以人为本位,不是以钱为本,不是以物为本,更不是以神为本,而是以人来思考考虑问题,这是儒家的。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中还包含以民为本这种思想就更为进步了。着重解决现实人生问题,探讨人在世界上应该怎么去努力,去实现理想,去立功建业。
第二个是道家传统,就是老子、庄子的系统。道家系统提出自然主义传统,强调自然。什么叫做自然?自然不是自然界,中国古代讲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是本然,是本性的意思。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做事情要符合客观本性和客观规律。这也很好。你看中国已经有了怎么做人的,有怎么做事的主导思想,都有了。中国人生长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气候比较温和,物资也是比较有保证,这样对死亡、对痛苦讲得就比较少了。
第三个是佛教传统。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到了中国内地来,佛教是一个什么思想体系?是怎么样一个文化体系?佛教是解脱主义,解决的解,脱离的脱,它是讲解脱人生痛苦的。说人生在世界上有很多烦恼,有很多痛苦,有很多困惑,有很多不能解释和不能解决的事情,有很多理想愿望不能实现,人还有一件大事情,人有死亡。一般说,按照人的本性是不喜欢不希望死亡的。中国道教就主张长生不死,中国人希望人生、生命是永恒的。佛教不同,讲人有生老病死,有很多痛苦,最后是一个大限,要死亡。因此,怎么来消解这些烦恼、消解这些痛苦,化解这些困惑,怎么来看待死亡、怎么来安置死亡,就成为一个大问题。我们诸位可以想一想,这是不是应考虑的问题,很显然是要考虑的问题。人有生活还有生死。人生包含死亡的必然,这个中国的儒学、道学都讲得很少,不太去探讨死的问题。但是人依然会思考这种终极关怀、终极关切的问题。佛教传来不久,又遇到三国魏晋南北朝这个阶段。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国家处在一个相当长的分裂时期,战争很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当时中国人可能是死亡率相当高的。因此,人的死亡问题就尖锐地提到大家的面前,提到了社会精英面前,是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人慢慢接受了它的思想。佛教提出人有生也有死,人的命运通过因果报应这个铁的法则来实现,做好事以后会有好结果,下一生可能投身到更高级的生命当中去,相反会投身为畜牲,会变成饿鬼,佛教不讲鬼,佛教讲饿鬼,饥饿的饿,不能吃东西,更糟糕的是要堕入地狱中去。这给中国人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念,补充了一个新的价值观念。这样中国文化传统不光是人本的、自然的,还有解脱的,三教能够共存,能够互补。这是第二个意义。
第三,现在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央强调要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的积极作用,承认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很重要,这标志着我们对宗教的理念在一定意义上作了调整,着力肯定宗教的积极作用。我们也可以说,佛教的和谐思想资源极为丰富,我们讲为什么不搞别的论坛,为什么要搞首届佛教论坛,邀请30多个国家上千人来参加讨论佛教的问题,讨论佛教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这显然是因为佛教有这样的思想资源,这个下面还要讲到。
第四,我们都知道深圳是广东一个很重要的城市,我们都知道广东是佛教大省,深圳有一个庙,叫弘法寺,里面住着一个高僧,当代佛门的泰斗,禅宗的泰斗,本焕法师,影响很大。我有一次在广东的一个佛教学术会上讲,广东出了很多人才,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位:一位是慧能,一位是孙中山。慧能是唐代人,慧能文化程度很低,悟性却很高,很聪明,一听人家讲《金刚经》就悟了,人生观念发生根本的转折,信仰佛教,然后创造了自己的宗派“禅宗”,不仅在中国影响很大,我们知道在日本、韩国、越南的影响也很大,慧能禅宗还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去。另外一个是孙中山,大家都知道,他是我们国家民主主义革命的领袖。这两个人有个共同点,都主张“革命”。有人称慧能六祖革命,他主要是革新、创新,创造了新的派别,创造禅宗这一个派。创造禅宗了不起,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我们现在佛教的主流。现在中国台湾、香港、大陆信仰的佛教,就是禅宗。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中国佛教文化的内涵。
中国佛教文化内涵很丰富,概括起来,最重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是信仰;第二是哲学;第三是伦理道德;第四是文学艺术;第五是习俗,习惯风俗,叫做习俗,习惯的习,风俗的俗,共五个方面。当然还有其他方面,佛教还有科学、医学、天文,因为时间关系来不及讲了。至于这五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和儒道的关系,内部的关系以及外部的关系怎么样等等,也因时间关系不能多讲了。
第一是讲信仰。信仰是宗教的核心,佛教文化里面的重要内容是信仰。佛教的信仰内容是怎么样的呢?佛教的信仰可以说包含两个方面,就是内在信仰和外在信仰。内在的思想信仰是什么?佛教的内在信仰内涵很多,但是概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是因果报应。佛教是信仰因果报应的宗教。什么叫做因果报应呢?因果就是原因和结果,佛教认为有因就有果,善因就得到乐果,快乐的乐,恶因就得到苦果,痛苦的苦。人生是这样的,你多做一些善举,那就会有好报。你干不好的事情就会得到恶报,这就是佛教的内在信念。这个因果报应观念有几个要素构成:第一佛教说人有三业,业就是业务的业,你的业务怎么样的那个业,每个人有三方面的业:身、口、意。“身”就是身体的身,指行为;“口”,就是说话,有的人说话很诚实,有的爱说假话,欺骗别人;“意”就是意识,思想,念头。每个人有这三方面的业。业的性质有善的,有中性的,有恶的三类。中性就是无所谓善恶,佛家叫做无记,就是没有记号东西,就是中性,因为它不留下什么善恶后果。比方说,四川人喜欢吃辣,浙江人口味比较清淡,广东人过去喜欢吃甜的,这个无所谓,这不是善恶的问题,这是中性,中性的行为。
人有“三生”,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个我要告诉大家,跟中国传统儒道不同的地方,佛教提出一个人有未来世的理念,相应也有过去世,中国儒家没有讲过去世、未来世。中国人讲父母所做的“善恶”事情,由他的子孙来承受,不是由自身来承受,不是由自身在下一世来承受,不是的。中国人重视现世,重视现实。强调在现世要立功、立德、立言,不讲下一世。佛教就讲了,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个也回答了儒家提出的很多疑问,因为社会上有很多好人多灾多难,吃苦受害,而恶人却当权得势,荣华富贵,合理吗?佛教说了,人有三生,相应地人也有三报:现报、生报、后报,报应不一样。现报就是现在做的事情现世就报。生报,做的善恶事情来生来世受报,现在有些坏人,生活各方面都很好,那是因为他上一辈子做了好事的报应,他现在做不好的事情会在下一世受到报应。还有一个后报,做的事情,在未来无量世受报应。这样它把上述理论上的困难解决了。这就是因果报应理论。我们认为因果报应说的理论框架,理论思维方式有其合理性。因为它讲因果,有因就有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是善于帮助别人,善待别人,那么如果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有人乐意帮助他。如果是一个孤家寡人,或者是一个损人利己的人,我想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就可能不会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现报。因果报应理论,强调了人生活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弃恶从善,要求人们做好事,不要去做不好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国外有的学者说,因果报应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因果报应理论里面,佛教讲的六道轮回,这一些可能很难认同。但是,它所提供的价值理念是值得我们批判吸取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不是迷信。佛教给自己下的定义,“诸恶莫作”,所有的恶事不要去做,“众善奉行”,所有的善事都去做,“自净其意”,思想意识清净,这就是佛教。因果报应正是佛教的内在信仰的基础。
佛教的外在信仰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佛、菩萨、罗汉,以及四大天王等的信仰。人们在庙里拜佛,拜释迦牟尼、阿弥陀佛。什么叫做佛?简单地讲,佛的定义就是觉悟者,觉者。用我们现代话来讲,所谓成佛,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真实有所觉悟者,佛不是别的。从这个定义来说,是排斥那种偶像崇拜的。觉悟什么呢?对宇宙人生有所觉悟,对宇宙人生真实、真相、真实的本质有所觉悟。人生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问过没有?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上,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佛教就回答这些问题。佛是觉悟者,自己觉悟,帮助别人觉悟,觉行圆满,三个标准都达到了,就成佛了。
菩萨是自己觉悟,也帮助别人觉悟,是普度众生的。具备了这两条,但还没有做到觉行圆满。罗汉是自觉,自己觉悟,追求个人觉悟。至于在庙里面看到的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并没有解脱,四大天王还有生死问题。四大天王是佛国世界里的武装警长,保卫干部,他是保卫佛国世界的。他也不能犯错误的,犯错误要掉到下一界去。
在神灵信仰方面中国有特点,问中国人释迦牟尼是谁,问老奶奶谁是释迦牟尼?不太明白。问观音菩萨,每个人都知道。中国人对佛教的信仰,外在的信仰进行了调整,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观音菩萨比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要低一级,但是,从她的知名度,观音菩萨远远超过了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本来不是女的,可以说无所谓男女,因为他是神。到唐朝以后,因为女的便于塑造慈善、慈悲、慈和的形象,中国佛教徒把女人所有的优点都塑造在观音菩萨身上。中国人非常喜欢观音菩萨。中国人之所以喜欢观音菩萨有其深刻原因,因为中国古代社会下层平民很痛苦,需要一个救世主。我们讲早期佛教是不赞成救世主的,不讲像西方上帝那样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救世主。但是中国人也需要,需要有人救助他,所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受到人民的尊敬。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又是一个宗法社会,很重视子孙传承,中国人本不讲轮回转世,他的继承者就是他的儿子,儿子下面就是孙子。如果一户人家没有后代,社会就瞧不起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面带有重男轻女的问题。中国人希望观音菩萨能够多多的给每家每户送一个男孩,所以观音菩萨又多了一个功能,就是送子娘娘,这是中国人外在信仰的重要部分。
第二个方面,就是佛牙、佛指骨、佛舍利,所谓很神圣的圣物。我们到少林寺去参观,有塔林,那都是舍利塔,很多禅师高僧,他们的骨灰。舍利就是骨灰。因为身体各个部分不一样,肌肉、血液、头发、牙齿等都不一样,人死火化以后,烧出来的舍利也不一样。据说,有的和尚由于长期坐禅,参禅,有功夫,炼出来的舍利五颜六色,有的很大,很漂亮。据传,释迦牟尼留下的指骨,指头的指,唯一的一个留下来在咱们国家陕西法门寺。佛牙就稍多一点,如在北京就有佛牙塔。这里还想讲一件事情,这个佛指骨,唐朝皇帝(一度)每隔30年,迎到长安(西安)城里皇宫,供大家瞻仰朝拜。从陕西法门寺到长安城里,有很长一段路。当时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家,就是韩愈,反对这个事情。他主张把佛指骨到火里或水里去,皇帝不赞成他的意见,还把他流放到广东潮州。按照韩愈的意见,如果皇帝同意的话,就扔掉了,佛指骨没有了。在1200百年以后,这几年,佛指骨送到台湾,送到香港,后来送到韩国。送到台湾和香港干什么?起什么作用?我们想一想,台湾400万人出来跪拜,增进了两岸的同胞情谊。所以对历史的东西我们要很慎重,有的看似腐朽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能发挥神奇的作用,对宗教文物、文化要持高度慎重的态度。
第三个方面,是对佛教祖庭的信仰。什么叫祖庭?就是佛教的祖师活动过的地方,住过的地方。这就使我们想起广东,广东佛教的首要祖庭,国恩寺,慧能的老家;光孝寺,慧能出家的地方;南华寺,慧能弘法的地方,这都是重要的祖庭,有很多禅宗的信徒来朝拜。所以,我曾建议广东有关单位,联合申请禅宗祖庭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可组织禅宗之旅,这也很有特点,很有意义。
这是佛教外在信仰的方面,还有崇仰、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中国佛教徒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什么意思?就是致敬的意思,向阿弥陀佛致敬,以阿弥陀佛为依归。据说,一个人只要不断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到了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他去西方极乐世界,非常友好,很慈悲。我们看有的庙里有一尊佛是站着的,伸出右手,手上有一个碗是一样的,那个就是钵,金字旁一个本的钵,里面有荷花,象征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第一个佛教文化内涵,佛教信仰主要是这样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第二是哲学。我们都知道,好像哲学是属于学者的思考的内容,其实佛教里面也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不同点,重要的就是世界观不同,刚才讲了一条,一个是一神论,一个是多神论。从哲学上来说,一个是主张神创造世界,一个是主张缘起论。“缘”是缘分的缘,因缘的缘,缘起论是佛教哲学的基本论说,他的理论的核心,理论的基石。缘包括因和缘两个方面。如果分开说,讲因缘,“因”指内在根据,主要原因,“缘”指外在条件,次要原因。如果讲一个缘字,包括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两个方面。缘起论认为宇宙万物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由一个神创造,而是由事物之间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依靠、互相依存的原因、条件结合而生起,而形成的。这就是佛教的根本理论,核心理论。
举个例子来说,这个讲台,一般来说是由木料构成的,木料是一个因素,油漆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工人的制作,三个条件结合构成了讲台。这三个条件结合的时候就有了讲台,这三个条件分开的时候就没有讲台。佛教就讲的这个道理,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结合而生起,这就是缘起论,非常重要。我们要了解佛教,首先要懂得佛教的缘起论。缘起论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主要是两个意思,两个什么意思?第一个就是因果关系论,一切事物都是因果关系。每个人也是这样的,人都是由父母所生,由父母养育你,然后有学校的老师对你的教育,有同学对你的影响,有时候老师的言教影响你一辈子。然后结婚,夫妇、家庭关系,如果和睦,那对你的事业有很大的推动。如果两口子经常吵架,对你的事业影响就很不好。到了一个单位,比如说碰到一个好的领导,以及周边同事关系都非常协调,大家都很敬业,这种情况就对你有很好的影响。总而言之,人的一生也是缘起,也是关系的存在。缘起论一是因果关系论,二是变化过程论。缘起事物是有变化的。佛教认为每一个缘起的因素都会不断变化,时时刻刻在变化,比方说这个讲台,不断在变化,这个讲台不可能用两三百年,它不断地折旧,两三百年后可能会淘汰掉。人也是这样的,有幼年、少年、青年、壮年,然后到老年,不断地变化。佛教认为缘起事物的每个因素不断在变化,因此,它是一个过程。缘起论就是过程论。这是告诉我们要抓紧当下,每个人在现阶段都要处理好各个方面的相关的事情,使人生很充实,很有意义。
讲了缘起后,还要讲缘起性空。佛教认为缘起就是性空。缘起性空这四个字是佛教很重要的命题。性就是本性、自性。了解了缘起性空就基本上了解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什么叫做缘起性空?佛教认为缘起就性空,缘起就必定性空,性空在缘起当中。因为缘起是一种关系,又是一个过程,没有实在的自性,所以是性空,是空的。佛教讲空的范畴基本含义就是这样。空是空性,本质空。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缘起性空就是现象有本质空,每个事物、现象的本性都是空。比如说我们这个讲堂,某年制造出来后,是缘起有,但又是性空的。这个讲堂由若干因素构造而成,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本来有这个讲堂吗?没有。这个讲堂能够永远存在吗?不可能。佛家认为讲堂是缘起性空的,这是人制造出来的,是性空的。佛经上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异”就是离异,离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说色不离开空,空不离开色,色与空互不相离。“即”相即,也是不相离开的意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色与空互不相离的意思,而不是说色等于空,空等于色,色空是两个概念,两个范畴。这里要注意,“色”就是物质,色是印度的范畴,中国人古代叫气。大家知道中国古代讲气,阴阳二气。物质是现代哲学概念。印度人讲的色就是物质,包括一切事物,不是指美色。佛教认为色与空,是不相离的。佛教经常讲空,我刚才介绍的,缘起性空,就是说性空和缘起是不相离的。也就是说,有不离开空,空不离开有。空,不是不存在,不是没有,不是无,不是中国人讲的无。中国人喜欢用无来代替空,因为无跟空多少有点联系。实际上,从佛教哲学来说,空与无的定义是不一样的。空不离开有,有不离开空,有包含了空。有人遇到法师说:你们讲一切是空,那干吗要吃饭,诵经,拜佛。在法师们看来,你根本不懂空。空不是没有,不是无,不是不存在,不是绝对否定。
空指空性,指的本质是空的。在佛教看来,懂得空性,是认识真理,这个真理是空理,空理就是最高真理。懂得了事物的本性是空性,认识了这个真理是空理,就会进入空的境界,叫做空境。禅宗里面就讲很多空的境界。懂得了空性、空理,进入空境以后,反过来又形成一种方法,成为方法论,叫空观,即从空的视角观察事物。佛教空论里面包含存有论、认识论、境界论、方法论的含义,内容是很丰富的。
缘起以后,要讲的佛教哲学的第二个概念是因果,因为这个缘起是因果的缘起,有因就有果。因果的关系如果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上面,就是要考虑作出的因会带来什么样的果,注意因果的连续性,注意因果的相续发展,注意不要把自然资源破坏完了,不顾后果,那就很难搞好后续发展了。
佛教哲学的第三个范畴就是平等。佛教讲平等,佛教认为是最讲平等的,甚至超过儒家讲的平等。我们也可以跟西方的平等概念做比较。佛教讲的平等,讲的众生的平等含义非常广阔,不光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还包括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人与佛也是平等的,我们和释迦牟尼佛平等,因为释迦牟尼有佛性,我们也有佛性。狗也有佛性,禅宗里面经常探讨一个问题,狗有没有佛性,你怎么知道狗有没有佛性,所以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中国佛教还讲生命平等,认为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也有佛性,与人是平等的,与我们是平等的。这个讲法,基督教不可能,上帝和他的子民完全是平等的,这不可能的。
第四个范畴慈悲,什么是慈悲?慈悲什么含义,第一要给人以快乐,第二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解除痛苦,两个方面的意义,就是慈悲。在台湾星云大师佛光山那里,他的口号是:给人以快乐,给人以高兴,给人以希望。佛教讲布施赞助,别人有困难,要帮助,别人失望的时候,要给他希望,他有痛苦要帮助他化解,给他慈悲。这很重要。现在很多地方搞慈善事业,包括深圳弘法寺都有这种理念和相应的措施,是对社会的一个贡献。
第五个范畴中道。中道是中间的中,道路的道。中道让你看到两边,看到有,又看到性空,两个方面,不能光看一面,不能搞单边主义。佛家的中道和儒家的中庸有相近之处。考虑问题要考虑到两个方面。
第六个范畴圆融,就是讲提倡圆满融通,要看到事情的方方面面,圆满解决。也就是要宽容,要宽大,要融通,要圆融。昨天晚上主持人叫我多讲几个故事,我这个搞哲学的人,不会讲故事。但是我也想讲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和尚一天外出,到另外一个寺庙去,这个老和尚很喜欢花,有盆栽的花,他走那一天把花盆放到门口晒太阳。有一天早上,庙里法师起得很早,一个小和尚不小心出门把花盆踢倒了,心里很着急,是不是老和尚要痛骂他一顿,怎么办,很着急。过几天老和尚回来了。一个小和尚就说:某某把你的花盆踢倒了,很不好,老和尚你应批评他。老和尚说:你说的是对的。另外一个小和尚说:师父他不是有意踢倒的,早上天没亮出门,看不清,要原谅他。老和尚说:你说的也对。第三个小和尚又出来说:师父啊,你这不是搞折中吗,他们两个人的意见是相反的,怎么两个都对呢?师父又说:你说的也对。起初我很赞成第三个和尚的观点,认为大和尚是搞折中,后来经过思考以后,认为大和尚很高明,他讲的很有道理,确实三人都有对的地方,都有合理成分,老和尚承认各方都有真理性,也暗示了各方的局限性,这样就圆融地解决了问题。以上讲的是佛教哲学的基本要点。
第三是伦理道德。佛教的伦理道德有三个准则,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就是去恶从善。所有恶的事情,大大小小的恶事,都不能去做,所有好的事情,大大小小的善事,都要去做。这是一个。第二,就是平等慈悲。第三是自觉觉他,自己觉悟,自己在道德上提升,还要帮助别人觉悟、提升。这是三个原则。佛教的道德规范,规范很多,我们都知道出家人,女的有348条戒,男的也有250条戒,据说早上起来,出门第一只脚怎么走也要注意,不能踩到蚂蚁,踩到蚂蚁就是杀生,那个罪恶很大。但是佛教里面最基本的是五条戒律,这个很值得我们注意,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是不杀生。不杀生就是善待别的生命,你没有权利,谁赋给你权利去杀害其他生命,不可以,不允许,这是首戒,最根本的戒律。第二是不偷盗,不能偷也不能抢,别人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别人不允许,一针一线都不能拿走。第三是不妄语,妄就是虚妄的妄,就是不说假话,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不说两面的话,很诚实的,和尚就讲不打妄语。说话是从心里流出来的,真实的话。第四是不邪淫,邪就是邪恶的邪,我们知道出家人是不淫,不能过男女生活,不邪淫指的是在家的信徒,在家的居士,可以过夫妻生活,但不能邪淫,不能破坏别人家庭。这四条,佛教也叫做根本的戒律。第五是不饮酒。佛教戒饮酒是因为考虑到喝酒,特别是喝多了,神经错乱了,妨碍学佛,念经是谈不上,弘法的时候酒气熏天,那不行,所以不让喝酒。我跟一个大和尚,叫净慧大和尚探讨过这个问题。我说前面四条非常好,对社会也有普遍意义,就是第五条可能要求太高了。人家结婚了,洞房花烛夜,大家都高兴,喝点酒,会增加气氛。净慧法师告诉我,可以改一改,改为不吸毒。毒是不能吸的,净慧大和尚很智慧,很聪明。当然这是朋友之间的探讨、交流,不是真的改戒律,我们也没有这个资格。
现在我们考虑前面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能不能说,是维护人类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道德规范,道德底线,过了这个底线不行。佛教这些道德规范和我们的八荣八耻是相通的。我们很多和尚受人尊敬,人们认为他人格崇高,道德高尚。不吃荤,不结婚,一般常人做不到,人们见到他会肃然起敬。这是佛教文化内涵的第三项内容。
第四是文学艺术,文学艺术非常重要。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跟他的文学艺术有关系,文学艺术推进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国语言很丰富,但是我们也知道,我们的成语有10%就是从佛教来的。还有我们每天常常要说的话,比方说世界、相对(待)、绝对(待)、功课、实际、究竟、烦恼、平等、迷信、希望、享福、谴责、消化、援助、赞助、享受、评论、厌恶、控告、机会、正宗、种子、面向、事项、觉悟、悲哀、音乐、方便、众生、悲观、一针见血、一弹指间、三生有幸、五体投地、快马加鞭等等,都是佛教用语。所以赵朴初先生生前说过一句话:说不要佛家的话,中国人讲话都讲不完全了。他讲的是有道理的。佛教对中国的文学影响很大,一些文学类别是佛教传进来以后发展起来的。佛教对中国小说的主题结构,情节安排,影响也很大。我念一下大家看过的《三国演义》开场白,《三国演义》的主题词是这样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佛教讲缘起性空,政治纷争,英雄角逐,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艺术方面影响也很大,艺术包括建筑、雕塑、音乐、美术、书法、绘画、舞蹈等。我们看舞蹈《千手观音》,多漂亮,那是佛教艺术的生动体现。可以这么说,中国的艺术如果没有佛教寺庙,没有佛塔,没有佛教建筑,没有敦煌,没有云冈,没有龙门,中国的山河大地的魅力可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旅游业的收入也可能要大大减少。以前有一句话,说旅游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说明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看庙。到广东,不看光孝寺不行,不到南华寺不行,到深圳也要看一看弘法寺。现在全国的重要的旅游点三分之一跟佛教有关。佛教对我们祖国山河大地增加了很多美丽的人文景观,而且佛教都建立在天下名山,这个留给我们很宝贵的遗产,好的地方,好的名山,都建了寺庙,点缀了祖国的山河大地。这也是我们祖国人文景观之美。
第五是习俗,就是风俗习惯。佛教对我们民间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民间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要喝腊八粥。又如火葬,佛教认为身体这个东西不太好,很脏,死后要火葬。火葬现在大家都认同,中国如果不火葬的话,土地越来越少,耕地越来越少,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再如素食,关于素食简单地说一下,佛教不主张吃荤,大家知道“荤”字是草头,原来佛教讲的不能吃荤是指不能吃大蒜、葱、韭菜等有气味的东西,生姜、辣椒不包括在内,生姜、辣椒吃了以后说起话来没有臭味。比如说,如果我中午吃了很多蒜,就会污染空气,在我旁边主持人就会坐不住。现在讲不能吃荤菜,包括不能吃肉,这是中国的一个信佛教的皇帝,就是南朝梁武帝决定的。他很信佛,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很虔诚,是不是把佛教作为工具,不清楚。他认为佛教讲不杀生,佛教徒又可以吃肉,这不对。因为要吃肉,就会推动杀生,杀害动物,如杀猪,杀鱼,杀鸡,杀鸭等,屠夫就多了,不吃肉的话,杀生的事就会减少。他就下了一条命令,不能吃肉,不能吃动物的肉,也不能喝酒,这是梁武帝定的。中国汉人和尚就遵从了。在印度、东南亚是可以吃肉的,他们是每天上午走到人家门口等候,站在那里,不能敲门,不能说我来了,你给我点饭,那也不行,要等主人开门,见有法师在外面乞食,就给饭菜。主人吃什么,就给什么,有鸡有鱼,也照吃,因为那不是你杀的,也不是你做的。还有像藏传佛教喇嘛也能吃牛肉和羊肉,因为那里的蔬菜很少,没有暖棚时很难种,只能多吃肉。
这是我们要讲的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五个方面,信仰、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和习俗,供大家作参考。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看佛教,第一我们应该纠正过去那种把佛教简单的看成迷信,认为它一无是处,这是不对的。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们老祖宗的一种学说,其中包含了许多合理的积极要素,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比方说,刚才讲的佛教的哲学的六个基本范畴,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我就认为很重要。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影响很大,影响全世界几百年的历史发展。我们现在社会又发展了,后工业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地球村的时代,我们能不能把中国佛教的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的理念贡献给全人类呢?我认为可以。我们要看到佛教合理的地方,我们要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这是很重要的。第二,我们这么说,是不是讲佛教全身都是宝,它所有的东西都很好,很完美,什么缺陷也没有,是不是这样呢?也不是的。佛教也有它理论上不完善的地方,也有一些守旧的地方,这很正常。因为任何事物都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点,也有缺点;有优越的地方,也有局限的方面,我们要善于分析,正确对待。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方立天: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见到各位,并进行一场关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学术交流。我看到这里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济济一堂,这标志着中国人对文化的兴趣和诉求越来越高,令人振奋。
我今天和诸位交流的是中国佛教的文化内涵,中国佛教属于国学范畴,印度佛教不是我们的国学,是印度的国学。中国佛学是中国国学,国学里面重要的内容。中国国学重要的有儒、佛、道三个部分。今天讲的目的就是让各位对中国佛教有一个简要的概念。有人可能接触过佛教,有的可能没有接触过,现在要照顾多数,给大家提供一个基本的理念,使大家了解佛教是一个什么样的宗教。我要讲的内容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了解佛教的意义;第二部分是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第三部分是我们应怎么样看待佛教。中间第二个问题是我要讲的重点,也是我今天花时间最多的地方。
现在讲第一个问题,学习、了解佛教文化的意义,从四个方面来思考和说明:
第一,了解中国佛教首先要和其他的宗教有一个比较,特别是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即与另外两个世界宗教进行比较。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三大世界宗教。所谓世界宗教,指的是世界性的,即流传的范围是世界性的。佛教是三个世界宗教里面成立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它的文化思想内涵最丰富,超过其他任何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一神教,都是信仰上帝。上帝也好,基督也好、安拉(真主)也好,是一神教,佛教不是,佛教是多神,佛教起初反对上帝创造世界,反对上帝主宰世界,反对偶像崇拜,反对一教徒可以由上帝的拯救来成就理想,而不是通过自身长期的努力,这些它都反对,甚至一度还反对灵魂不灭,这是佛教的特点。佛教包含了很多理性的思想和哲学的内容。当然它后来为了扩展自身的影响,佛陀也被神化了,又塑造了很多神,特别是大乘佛教以后,塑造了很多菩萨。我们现在到庙里,有大雄宝殿,中间坐着的释迦牟尼那就是佛教的创始人,旁边坐的是其他佛,或者坐的是菩萨,还有十八罗汉,等等。佛教的思想和其他宗教是不一样的。通过今天介绍佛教,在认识上可能与其他宗教会有一个基本的比较。
第二,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我们都知道,基督教很早就传到中国了,基督教在唐朝时候叫景教,后来有人考证是现在的东正教的一支,很早就传到长安一带,长安碑陵有碑记载,当时传播也很广。但是可以说,好像直到现代,中国人还没有说基督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基督教没有融入传统文化中去,从唐朝以后,佛教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去,这里面有极其深刻的原因。这个原因可以从思想层面来考察,中国的儒教和道学有缺陷,我们中国自己创造的儒学、儒家和道家、道教有个缺陷。什么缺陷?就是对人的烦恼、痛苦,人的死亡这方面的问题,研究不够,论述不够。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有三个传统:第一个就是儒家的传统。儒家传统是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思考问题以人为本位,不是以钱为本,不是以物为本,更不是以神为本,而是以人来思考考虑问题,这是儒家的。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中还包含以民为本这种思想就更为进步了。着重解决现实人生问题,探讨人在世界上应该怎么去努力,去实现理想,去立功建业。
第二个是道家传统,就是老子、庄子的系统。道家系统提出自然主义传统,强调自然。什么叫做自然?自然不是自然界,中国古代讲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是本然,是本性的意思。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做事情要符合客观本性和客观规律。这也很好。你看中国已经有了怎么做人的,有怎么做事的主导思想,都有了。中国人生长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气候比较温和,物资也是比较有保证,这样对死亡、对痛苦讲得就比较少了。
第三个是佛教传统。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到了中国内地来,佛教是一个什么思想体系?是怎么样一个文化体系?佛教是解脱主义,解决的解,脱离的脱,它是讲解脱人生痛苦的。说人生在世界上有很多烦恼,有很多痛苦,有很多困惑,有很多不能解释和不能解决的事情,有很多理想愿望不能实现,人还有一件大事情,人有死亡。一般说,按照人的本性是不喜欢不希望死亡的。中国道教就主张长生不死,中国人希望人生、生命是永恒的。佛教不同,讲人有生老病死,有很多痛苦,最后是一个大限,要死亡。因此,怎么来消解这些烦恼、消解这些痛苦,化解这些困惑,怎么来看待死亡、怎么来安置死亡,就成为一个大问题。我们诸位可以想一想,这是不是应考虑的问题,很显然是要考虑的问题。人有生活还有生死。人生包含死亡的必然,这个中国的儒学、道学都讲得很少,不太去探讨死的问题。但是人依然会思考这种终极关怀、终极关切的问题。佛教传来不久,又遇到三国魏晋南北朝这个阶段。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国家处在一个相当长的分裂时期,战争很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当时中国人可能是死亡率相当高的。因此,人的死亡问题就尖锐地提到大家的面前,提到了社会精英面前,是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人慢慢接受了它的思想。佛教提出人有生也有死,人的命运通过因果报应这个铁的法则来实现,做好事以后会有好结果,下一生可能投身到更高级的生命当中去,相反会投身为畜牲,会变成饿鬼,佛教不讲鬼,佛教讲饿鬼,饥饿的饿,不能吃东西,更糟糕的是要堕入地狱中去。这给中国人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念,补充了一个新的价值观念。这样中国文化传统不光是人本的、自然的,还有解脱的,三教能够共存,能够互补。这是第二个意义。
第三,现在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央强调要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的积极作用,承认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很重要,这标志着我们对宗教的理念在一定意义上作了调整,着力肯定宗教的积极作用。我们也可以说,佛教的和谐思想资源极为丰富,我们讲为什么不搞别的论坛,为什么要搞首届佛教论坛,邀请30多个国家上千人来参加讨论佛教的问题,讨论佛教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这显然是因为佛教有这样的思想资源,这个下面还要讲到。
第四,我们都知道深圳是广东一个很重要的城市,我们都知道广东是佛教大省,深圳有一个庙,叫弘法寺,里面住着一个高僧,当代佛门的泰斗,禅宗的泰斗,本焕法师,影响很大。我有一次在广东的一个佛教学术会上讲,广东出了很多人才,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位:一位是慧能,一位是孙中山。慧能是唐代人,慧能文化程度很低,悟性却很高,很聪明,一听人家讲《金刚经》就悟了,人生观念发生根本的转折,信仰佛教,然后创造了自己的宗派“禅宗”,不仅在中国影响很大,我们知道在日本、韩国、越南的影响也很大,慧能禅宗还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去。另外一个是孙中山,大家都知道,他是我们国家民主主义革命的领袖。这两个人有个共同点,都主张“革命”。有人称慧能六祖革命,他主要是革新、创新,创造了新的派别,创造禅宗这一个派。创造禅宗了不起,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我们现在佛教的主流。现在中国台湾、香港、大陆信仰的佛教,就是禅宗。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中国佛教文化的内涵。
中国佛教文化内涵很丰富,概括起来,最重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是信仰;第二是哲学;第三是伦理道德;第四是文学艺术;第五是习俗,习惯风俗,叫做习俗,习惯的习,风俗的俗,共五个方面。当然还有其他方面,佛教还有科学、医学、天文,因为时间关系来不及讲了。至于这五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和儒道的关系,内部的关系以及外部的关系怎么样等等,也因时间关系不能多讲了。
第一是讲信仰。信仰是宗教的核心,佛教文化里面的重要内容是信仰。佛教的信仰内容是怎么样的呢?佛教的信仰可以说包含两个方面,就是内在信仰和外在信仰。内在的思想信仰是什么?佛教的内在信仰内涵很多,但是概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是因果报应。佛教是信仰因果报应的宗教。什么叫做因果报应呢?因果就是原因和结果,佛教认为有因就有果,善因就得到乐果,快乐的乐,恶因就得到苦果,痛苦的苦。人生是这样的,你多做一些善举,那就会有好报。你干不好的事情就会得到恶报,这就是佛教的内在信念。这个因果报应观念有几个要素构成:第一佛教说人有三业,业就是业务的业,你的业务怎么样的那个业,每个人有三方面的业:身、口、意。“身”就是身体的身,指行为;“口”,就是说话,有的人说话很诚实,有的爱说假话,欺骗别人;“意”就是意识,思想,念头。每个人有这三方面的业。业的性质有善的,有中性的,有恶的三类。中性就是无所谓善恶,佛家叫做无记,就是没有记号东西,就是中性,因为它不留下什么善恶后果。比方说,四川人喜欢吃辣,浙江人口味比较清淡,广东人过去喜欢吃甜的,这个无所谓,这不是善恶的问题,这是中性,中性的行为。
人有“三生”,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个我要告诉大家,跟中国传统儒道不同的地方,佛教提出一个人有未来世的理念,相应也有过去世,中国儒家没有讲过去世、未来世。中国人讲父母所做的“善恶”事情,由他的子孙来承受,不是由自身来承受,不是由自身在下一世来承受,不是的。中国人重视现世,重视现实。强调在现世要立功、立德、立言,不讲下一世。佛教就讲了,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个也回答了儒家提出的很多疑问,因为社会上有很多好人多灾多难,吃苦受害,而恶人却当权得势,荣华富贵,合理吗?佛教说了,人有三生,相应地人也有三报:现报、生报、后报,报应不一样。现报就是现在做的事情现世就报。生报,做的善恶事情来生来世受报,现在有些坏人,生活各方面都很好,那是因为他上一辈子做了好事的报应,他现在做不好的事情会在下一世受到报应。还有一个后报,做的事情,在未来无量世受报应。这样它把上述理论上的困难解决了。这就是因果报应理论。我们认为因果报应说的理论框架,理论思维方式有其合理性。因为它讲因果,有因就有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是善于帮助别人,善待别人,那么如果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有人乐意帮助他。如果是一个孤家寡人,或者是一个损人利己的人,我想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就可能不会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现报。因果报应理论,强调了人生活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弃恶从善,要求人们做好事,不要去做不好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国外有的学者说,因果报应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因果报应理论里面,佛教讲的六道轮回,这一些可能很难认同。但是,它所提供的价值理念是值得我们批判吸取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不是迷信。佛教给自己下的定义,“诸恶莫作”,所有的恶事不要去做,“众善奉行”,所有的善事都去做,“自净其意”,思想意识清净,这就是佛教。因果报应正是佛教的内在信仰的基础。
佛教的外在信仰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佛、菩萨、罗汉,以及四大天王等的信仰。人们在庙里拜佛,拜释迦牟尼、阿弥陀佛。什么叫做佛?简单地讲,佛的定义就是觉悟者,觉者。用我们现代话来讲,所谓成佛,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真实有所觉悟者,佛不是别的。从这个定义来说,是排斥那种偶像崇拜的。觉悟什么呢?对宇宙人生有所觉悟,对宇宙人生真实、真相、真实的本质有所觉悟。人生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问过没有?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上,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佛教就回答这些问题。佛是觉悟者,自己觉悟,帮助别人觉悟,觉行圆满,三个标准都达到了,就成佛了。
菩萨是自己觉悟,也帮助别人觉悟,是普度众生的。具备了这两条,但还没有做到觉行圆满。罗汉是自觉,自己觉悟,追求个人觉悟。至于在庙里面看到的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并没有解脱,四大天王还有生死问题。四大天王是佛国世界里的武装警长,保卫干部,他是保卫佛国世界的。他也不能犯错误的,犯错误要掉到下一界去。
在神灵信仰方面中国有特点,问中国人释迦牟尼是谁,问老奶奶谁是释迦牟尼?不太明白。问观音菩萨,每个人都知道。中国人对佛教的信仰,外在的信仰进行了调整,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观音菩萨比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要低一级,但是,从她的知名度,观音菩萨远远超过了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本来不是女的,可以说无所谓男女,因为他是神。到唐朝以后,因为女的便于塑造慈善、慈悲、慈和的形象,中国佛教徒把女人所有的优点都塑造在观音菩萨身上。中国人非常喜欢观音菩萨。中国人之所以喜欢观音菩萨有其深刻原因,因为中国古代社会下层平民很痛苦,需要一个救世主。我们讲早期佛教是不赞成救世主的,不讲像西方上帝那样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救世主。但是中国人也需要,需要有人救助他,所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受到人民的尊敬。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又是一个宗法社会,很重视子孙传承,中国人本不讲轮回转世,他的继承者就是他的儿子,儿子下面就是孙子。如果一户人家没有后代,社会就瞧不起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面带有重男轻女的问题。中国人希望观音菩萨能够多多的给每家每户送一个男孩,所以观音菩萨又多了一个功能,就是送子娘娘,这是中国人外在信仰的重要部分。
第二个方面,就是佛牙、佛指骨、佛舍利,所谓很神圣的圣物。我们到少林寺去参观,有塔林,那都是舍利塔,很多禅师高僧,他们的骨灰。舍利就是骨灰。因为身体各个部分不一样,肌肉、血液、头发、牙齿等都不一样,人死火化以后,烧出来的舍利也不一样。据说,有的和尚由于长期坐禅,参禅,有功夫,炼出来的舍利五颜六色,有的很大,很漂亮。据传,释迦牟尼留下的指骨,指头的指,唯一的一个留下来在咱们国家陕西法门寺。佛牙就稍多一点,如在北京就有佛牙塔。这里还想讲一件事情,这个佛指骨,唐朝皇帝(一度)每隔30年,迎到长安(西安)城里皇宫,供大家瞻仰朝拜。从陕西法门寺到长安城里,有很长一段路。当时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家,就是韩愈,反对这个事情。他主张把佛指骨到火里或水里去,皇帝不赞成他的意见,还把他流放到广东潮州。按照韩愈的意见,如果皇帝同意的话,就扔掉了,佛指骨没有了。在1200百年以后,这几年,佛指骨送到台湾,送到香港,后来送到韩国。送到台湾和香港干什么?起什么作用?我们想一想,台湾400万人出来跪拜,增进了两岸的同胞情谊。所以对历史的东西我们要很慎重,有的看似腐朽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能发挥神奇的作用,对宗教文物、文化要持高度慎重的态度。
第三个方面,是对佛教祖庭的信仰。什么叫祖庭?就是佛教的祖师活动过的地方,住过的地方。这就使我们想起广东,广东佛教的首要祖庭,国恩寺,慧能的老家;光孝寺,慧能出家的地方;南华寺,慧能弘法的地方,这都是重要的祖庭,有很多禅宗的信徒来朝拜。所以,我曾建议广东有关单位,联合申请禅宗祖庭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可组织禅宗之旅,这也很有特点,很有意义。
这是佛教外在信仰的方面,还有崇仰、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中国佛教徒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什么意思?就是致敬的意思,向阿弥陀佛致敬,以阿弥陀佛为依归。据说,一个人只要不断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到了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他去西方极乐世界,非常友好,很慈悲。我们看有的庙里有一尊佛是站着的,伸出右手,手上有一个碗是一样的,那个就是钵,金字旁一个本的钵,里面有荷花,象征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第一个佛教文化内涵,佛教信仰主要是这样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第二是哲学。我们都知道,好像哲学是属于学者的思考的内容,其实佛教里面也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不同点,重要的就是世界观不同,刚才讲了一条,一个是一神论,一个是多神论。从哲学上来说,一个是主张神创造世界,一个是主张缘起论。“缘”是缘分的缘,因缘的缘,缘起论是佛教哲学的基本论说,他的理论的核心,理论的基石。缘包括因和缘两个方面。如果分开说,讲因缘,“因”指内在根据,主要原因,“缘”指外在条件,次要原因。如果讲一个缘字,包括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两个方面。缘起论认为宇宙万物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由一个神创造,而是由事物之间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依靠、互相依存的原因、条件结合而生起,而形成的。这就是佛教的根本理论,核心理论。
举个例子来说,这个讲台,一般来说是由木料构成的,木料是一个因素,油漆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工人的制作,三个条件结合构成了讲台。这三个条件结合的时候就有了讲台,这三个条件分开的时候就没有讲台。佛教就讲的这个道理,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结合而生起,这就是缘起论,非常重要。我们要了解佛教,首先要懂得佛教的缘起论。缘起论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主要是两个意思,两个什么意思?第一个就是因果关系论,一切事物都是因果关系。每个人也是这样的,人都是由父母所生,由父母养育你,然后有学校的老师对你的教育,有同学对你的影响,有时候老师的言教影响你一辈子。然后结婚,夫妇、家庭关系,如果和睦,那对你的事业有很大的推动。如果两口子经常吵架,对你的事业影响就很不好。到了一个单位,比如说碰到一个好的领导,以及周边同事关系都非常协调,大家都很敬业,这种情况就对你有很好的影响。总而言之,人的一生也是缘起,也是关系的存在。缘起论一是因果关系论,二是变化过程论。缘起事物是有变化的。佛教认为每一个缘起的因素都会不断变化,时时刻刻在变化,比方说这个讲台,不断在变化,这个讲台不可能用两三百年,它不断地折旧,两三百年后可能会淘汰掉。人也是这样的,有幼年、少年、青年、壮年,然后到老年,不断地变化。佛教认为缘起事物的每个因素不断在变化,因此,它是一个过程。缘起论就是过程论。这是告诉我们要抓紧当下,每个人在现阶段都要处理好各个方面的相关的事情,使人生很充实,很有意义。
讲了缘起后,还要讲缘起性空。佛教认为缘起就是性空。缘起性空这四个字是佛教很重要的命题。性就是本性、自性。了解了缘起性空就基本上了解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什么叫做缘起性空?佛教认为缘起就性空,缘起就必定性空,性空在缘起当中。因为缘起是一种关系,又是一个过程,没有实在的自性,所以是性空,是空的。佛教讲空的范畴基本含义就是这样。空是空性,本质空。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缘起性空就是现象有本质空,每个事物、现象的本性都是空。比如说我们这个讲堂,某年制造出来后,是缘起有,但又是性空的。这个讲堂由若干因素构造而成,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本来有这个讲堂吗?没有。这个讲堂能够永远存在吗?不可能。佛家认为讲堂是缘起性空的,这是人制造出来的,是性空的。佛经上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异”就是离异,离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说色不离开空,空不离开色,色与空互不相离。“即”相即,也是不相离开的意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色与空互不相离的意思,而不是说色等于空,空等于色,色空是两个概念,两个范畴。这里要注意,“色”就是物质,色是印度的范畴,中国人古代叫气。大家知道中国古代讲气,阴阳二气。物质是现代哲学概念。印度人讲的色就是物质,包括一切事物,不是指美色。佛教认为色与空,是不相离的。佛教经常讲空,我刚才介绍的,缘起性空,就是说性空和缘起是不相离的。也就是说,有不离开空,空不离开有。空,不是不存在,不是没有,不是无,不是中国人讲的无。中国人喜欢用无来代替空,因为无跟空多少有点联系。实际上,从佛教哲学来说,空与无的定义是不一样的。空不离开有,有不离开空,有包含了空。有人遇到法师说:你们讲一切是空,那干吗要吃饭,诵经,拜佛。在法师们看来,你根本不懂空。空不是没有,不是无,不是不存在,不是绝对否定。
空指空性,指的本质是空的。在佛教看来,懂得空性,是认识真理,这个真理是空理,空理就是最高真理。懂得了事物的本性是空性,认识了这个真理是空理,就会进入空的境界,叫做空境。禅宗里面就讲很多空的境界。懂得了空性、空理,进入空境以后,反过来又形成一种方法,成为方法论,叫空观,即从空的视角观察事物。佛教空论里面包含存有论、认识论、境界论、方法论的含义,内容是很丰富的。
缘起以后,要讲的佛教哲学的第二个概念是因果,因为这个缘起是因果的缘起,有因就有果。因果的关系如果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上面,就是要考虑作出的因会带来什么样的果,注意因果的连续性,注意因果的相续发展,注意不要把自然资源破坏完了,不顾后果,那就很难搞好后续发展了。
佛教哲学的第三个范畴就是平等。佛教讲平等,佛教认为是最讲平等的,甚至超过儒家讲的平等。我们也可以跟西方的平等概念做比较。佛教讲的平等,讲的众生的平等含义非常广阔,不光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还包括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人与佛也是平等的,我们和释迦牟尼佛平等,因为释迦牟尼有佛性,我们也有佛性。狗也有佛性,禅宗里面经常探讨一个问题,狗有没有佛性,你怎么知道狗有没有佛性,所以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中国佛教还讲生命平等,认为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也有佛性,与人是平等的,与我们是平等的。这个讲法,基督教不可能,上帝和他的子民完全是平等的,这不可能的。
第四个范畴慈悲,什么是慈悲?慈悲什么含义,第一要给人以快乐,第二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解除痛苦,两个方面的意义,就是慈悲。在台湾星云大师佛光山那里,他的口号是:给人以快乐,给人以高兴,给人以希望。佛教讲布施赞助,别人有困难,要帮助,别人失望的时候,要给他希望,他有痛苦要帮助他化解,给他慈悲。这很重要。现在很多地方搞慈善事业,包括深圳弘法寺都有这种理念和相应的措施,是对社会的一个贡献。
第五个范畴中道。中道是中间的中,道路的道。中道让你看到两边,看到有,又看到性空,两个方面,不能光看一面,不能搞单边主义。佛家的中道和儒家的中庸有相近之处。考虑问题要考虑到两个方面。
第六个范畴圆融,就是讲提倡圆满融通,要看到事情的方方面面,圆满解决。也就是要宽容,要宽大,要融通,要圆融。昨天晚上主持人叫我多讲几个故事,我这个搞哲学的人,不会讲故事。但是我也想讲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和尚一天外出,到另外一个寺庙去,这个老和尚很喜欢花,有盆栽的花,他走那一天把花盆放到门口晒太阳。有一天早上,庙里法师起得很早,一个小和尚不小心出门把花盆踢倒了,心里很着急,是不是老和尚要痛骂他一顿,怎么办,很着急。过几天老和尚回来了。一个小和尚就说:某某把你的花盆踢倒了,很不好,老和尚你应批评他。老和尚说:你说的是对的。另外一个小和尚说:师父他不是有意踢倒的,早上天没亮出门,看不清,要原谅他。老和尚说:你说的也对。第三个小和尚又出来说:师父啊,你这不是搞折中吗,他们两个人的意见是相反的,怎么两个都对呢?师父又说:你说的也对。起初我很赞成第三个和尚的观点,认为大和尚是搞折中,后来经过思考以后,认为大和尚很高明,他讲的很有道理,确实三人都有对的地方,都有合理成分,老和尚承认各方都有真理性,也暗示了各方的局限性,这样就圆融地解决了问题。以上讲的是佛教哲学的基本要点。
第三是伦理道德。佛教的伦理道德有三个准则,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就是去恶从善。所有恶的事情,大大小小的恶事,都不能去做,所有好的事情,大大小小的善事,都要去做。这是一个。第二,就是平等慈悲。第三是自觉觉他,自己觉悟,自己在道德上提升,还要帮助别人觉悟、提升。这是三个原则。佛教的道德规范,规范很多,我们都知道出家人,女的有348条戒,男的也有250条戒,据说早上起来,出门第一只脚怎么走也要注意,不能踩到蚂蚁,踩到蚂蚁就是杀生,那个罪恶很大。但是佛教里面最基本的是五条戒律,这个很值得我们注意,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是不杀生。不杀生就是善待别的生命,你没有权利,谁赋给你权利去杀害其他生命,不可以,不允许,这是首戒,最根本的戒律。第二是不偷盗,不能偷也不能抢,别人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别人不允许,一针一线都不能拿走。第三是不妄语,妄就是虚妄的妄,就是不说假话,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不说两面的话,很诚实的,和尚就讲不打妄语。说话是从心里流出来的,真实的话。第四是不邪淫,邪就是邪恶的邪,我们知道出家人是不淫,不能过男女生活,不邪淫指的是在家的信徒,在家的居士,可以过夫妻生活,但不能邪淫,不能破坏别人家庭。这四条,佛教也叫做根本的戒律。第五是不饮酒。佛教戒饮酒是因为考虑到喝酒,特别是喝多了,神经错乱了,妨碍学佛,念经是谈不上,弘法的时候酒气熏天,那不行,所以不让喝酒。我跟一个大和尚,叫净慧大和尚探讨过这个问题。我说前面四条非常好,对社会也有普遍意义,就是第五条可能要求太高了。人家结婚了,洞房花烛夜,大家都高兴,喝点酒,会增加气氛。净慧法师告诉我,可以改一改,改为不吸毒。毒是不能吸的,净慧大和尚很智慧,很聪明。当然这是朋友之间的探讨、交流,不是真的改戒律,我们也没有这个资格。
现在我们考虑前面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能不能说,是维护人类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道德规范,道德底线,过了这个底线不行。佛教这些道德规范和我们的八荣八耻是相通的。我们很多和尚受人尊敬,人们认为他人格崇高,道德高尚。不吃荤,不结婚,一般常人做不到,人们见到他会肃然起敬。这是佛教文化内涵的第三项内容。
第四是文学艺术,文学艺术非常重要。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跟他的文学艺术有关系,文学艺术推进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国语言很丰富,但是我们也知道,我们的成语有10%就是从佛教来的。还有我们每天常常要说的话,比方说世界、相对(待)、绝对(待)、功课、实际、究竟、烦恼、平等、迷信、希望、享福、谴责、消化、援助、赞助、享受、评论、厌恶、控告、机会、正宗、种子、面向、事项、觉悟、悲哀、音乐、方便、众生、悲观、一针见血、一弹指间、三生有幸、五体投地、快马加鞭等等,都是佛教用语。所以赵朴初先生生前说过一句话:说不要佛家的话,中国人讲话都讲不完全了。他讲的是有道理的。佛教对中国的文学影响很大,一些文学类别是佛教传进来以后发展起来的。佛教对中国小说的主题结构,情节安排,影响也很大。我念一下大家看过的《三国演义》开场白,《三国演义》的主题词是这样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佛教讲缘起性空,政治纷争,英雄角逐,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艺术方面影响也很大,艺术包括建筑、雕塑、音乐、美术、书法、绘画、舞蹈等。我们看舞蹈《千手观音》,多漂亮,那是佛教艺术的生动体现。可以这么说,中国的艺术如果没有佛教寺庙,没有佛塔,没有佛教建筑,没有敦煌,没有云冈,没有龙门,中国的山河大地的魅力可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旅游业的收入也可能要大大减少。以前有一句话,说旅游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说明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看庙。到广东,不看光孝寺不行,不到南华寺不行,到深圳也要看一看弘法寺。现在全国的重要的旅游点三分之一跟佛教有关。佛教对我们祖国山河大地增加了很多美丽的人文景观,而且佛教都建立在天下名山,这个留给我们很宝贵的遗产,好的地方,好的名山,都建了寺庙,点缀了祖国的山河大地。这也是我们祖国人文景观之美。
第五是习俗,就是风俗习惯。佛教对我们民间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民间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要喝腊八粥。又如火葬,佛教认为身体这个东西不太好,很脏,死后要火葬。火葬现在大家都认同,中国如果不火葬的话,土地越来越少,耕地越来越少,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再如素食,关于素食简单地说一下,佛教不主张吃荤,大家知道“荤”字是草头,原来佛教讲的不能吃荤是指不能吃大蒜、葱、韭菜等有气味的东西,生姜、辣椒不包括在内,生姜、辣椒吃了以后说起话来没有臭味。比如说,如果我中午吃了很多蒜,就会污染空气,在我旁边主持人就会坐不住。现在讲不能吃荤菜,包括不能吃肉,这是中国的一个信佛教的皇帝,就是南朝梁武帝决定的。他很信佛,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很虔诚,是不是把佛教作为工具,不清楚。他认为佛教讲不杀生,佛教徒又可以吃肉,这不对。因为要吃肉,就会推动杀生,杀害动物,如杀猪,杀鱼,杀鸡,杀鸭等,屠夫就多了,不吃肉的话,杀生的事就会减少。他就下了一条命令,不能吃肉,不能吃动物的肉,也不能喝酒,这是梁武帝定的。中国汉人和尚就遵从了。在印度、东南亚是可以吃肉的,他们是每天上午走到人家门口等候,站在那里,不能敲门,不能说我来了,你给我点饭,那也不行,要等主人开门,见有法师在外面乞食,就给饭菜。主人吃什么,就给什么,有鸡有鱼,也照吃,因为那不是你杀的,也不是你做的。还有像藏传佛教喇嘛也能吃牛肉和羊肉,因为那里的蔬菜很少,没有暖棚时很难种,只能多吃肉。
这是我们要讲的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五个方面,信仰、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和习俗,供大家作参考。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看佛教,第一我们应该纠正过去那种把佛教简单的看成迷信,认为它一无是处,这是不对的。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们老祖宗的一种学说,其中包含了许多合理的积极要素,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比方说,刚才讲的佛教的哲学的六个基本范畴,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我就认为很重要。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影响很大,影响全世界几百年的历史发展。我们现在社会又发展了,后工业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地球村的时代,我们能不能把中国佛教的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的理念贡献给全人类呢?我认为可以。我们要看到佛教合理的地方,我们要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这是很重要的。第二,我们这么说,是不是讲佛教全身都是宝,它所有的东西都很好,很完美,什么缺陷也没有,是不是这样呢?也不是的。佛教也有它理论上不完善的地方,也有一些守旧的地方,这很正常。因为任何事物都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点,也有缺点;有优越的地方,也有局限的方面,我们要善于分析,正确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