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自身的特性自古以来受到关注。西方的研究成就,经过语言史家和逻辑史家以及哲学史家的梳理与传播,基本上得到世界认可。中国也有类似甚至同样的研究,其成就却鲜为人知。本文研究先秦时代语言符号指称思想的四个主要方面:符号的指称功能,对象的受指功能,物、名、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能指与所指。目的是展示中国古代在认识语言符号自身特性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与智慧,为当代语言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也为促进中国语言研究在更大维度上进行世界对话提供历史参考。
周建设: 周建设,男,1957年6月出生。1978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原湘潭师范学院);1988年获河南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武汉大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得克萨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语言哲学、语义学与语法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主要著述有《中国逻辑语义论》(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方逻辑语义研究》、《教学语言艺术》(曾获湖南省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实用论辩艺术》(曾获湖南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现代汉语》(主编,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规划项目,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等10余部。在《中国语文》、《汉语言文字学》、《哲学译丛》等刊物发表论文、译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子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以及其他省级课题多项。1992年评为湖南省首届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评为首都师范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9~2000年度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2002~2003年度首都师范大学优秀主讲教师。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领衔导师。兼任首都师大良乡新校区筹建办公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主要社会兼职有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员,教育部语言学科评审专家,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中文学科组副组长,首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语言》主编,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