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的中国新诗,呈现出一种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态势,表现为消解深度与重建诗的良知并存,灵性书写与低俗欲望的宣泄并存,宏大叙事与日常经验写作并存。21世纪初的中国新诗的发展态势,既折射了过去百年新诗的曲折历程,又预示了新世纪中国新诗的大致走向。我们不必在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双重传统面前而妄自菲薄,中国新诗的薪火将在新的世纪得以延续。
吴思敬: 吴思敬,1942年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诗探索》主编、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诗歌理论研究和中国当代诗歌批评工作。主要学术著作有《诗歌基本原理》(工人出版社,1987),《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北京出版社,1985),《冲撞中的精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心理诗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诗学沉思录》(辽海出版社,2001),《文学原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文学评论的写作》(合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文章学》(合著,档案出版社,1986),《牛汉诗歌研究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等。《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于1987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诗歌基本原理》于1992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心理诗学》于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