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考察不同卷次《新青年》杂志的“通信”栏,指出这个栏目事实上成为当时知识界重要的舆论空间,而且,有着从“公众论坛”到《新青年》杂志同人“自己的园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新青年》的办刊宗旨、同人间不同的启蒙思路又有着紧密的关联。本文也注意到了“通信”栏目的文体特征。
汉语,语言学,文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李宪瑜: 李宪瑜,1971年出生。1992年毕业于烟台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4~200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先后获得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现代文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