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淡化传输、强化实践被视为改革语文教育的新思维。强化实践就一定要淡化传输吗?笔者认为,这种教育重心的平面调整存在着一个方法论误区,需要改变的不是知识传输本身,而是传输的方式方法。语言经验的传输过程内含着一种被哲学解释学描述为“理解”、“对话”的内在结构,建构这一内在结构是语文教育解决传输与生成之悖论的关键。
汉语,语言学,文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朱贻渊: 朱贻渊,1955年出生,1978年2月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1985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攻读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82年以来先后在宁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任教,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从事语文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价值论美学论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