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享高效教育》主要是针对当前“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教学效率低”“人才的培养以‘分数’为中心”等问题而写的。旨在帮助教师寻求心中理想的教育,树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教”的思想,追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境界,同时让教师享受到高效教育带来的快乐,并能以饱满的热情、丰厚的底蕴、良好的修养、精湛的教学技艺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因此,该书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等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该书从如何让教师与学生同享高效教育的角度,回答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做个什么样的教师——做有感召力的教师。
主要从教师自身的素养(有责任感、有思想、有智慧)等方面,谈如何做个让学生喜欢的、能实施高效教学的教师。
当今社会,质量、效率是各行各业共同追求的目标,教育教学也应以质量和效率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我们要追求的就是让孩子享受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那么如何让学生享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首当其冲的是做个孩子喜欢的,能实施高效率、高质量教育的教师,即对学生有感召力的教师。作者认为,一个有感召力的教师,是学生喜欢的“朋友式”的教师,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学生喜欢亲近他,追随他,学习他,乐于接受他的一切教诲。一个有感召力的教师,是学生敬仰的“领袖式”的教师,能当好学生引路人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以其深厚的底蕴、聪明的才智、真知灼见感染着学生,吸引着学生,引领着学生。而没有感召力的教师,学生不仅会对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不是那么注意和勤勉,对他们的赞扬和斥责也不会十分在意,有时甚至置若罔闻。因此,一个有感召力的教师,其言谈、举止、品格、情感,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可能起到强化或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作用。教师的感召力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水平及对教育的“享受”程度。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具有感召力的教师呢?作者认为:
第一,教师要有责任感。责任感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作为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担当得起“教师”的职责。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重,才能更好地成就学生、发展学生。书中以事实为例,来唤醒教师的责任意识——“责任创造生命的奇迹”。告诫教师,不应凭空等待奇迹的出现,而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交给孩子,为孩子的生命负责,为孩子的发展负责,把平时的每件小事做好,奇迹就会不期而遇;用大量的典型事例,告诫教师要有“大爱”,并知道如何去“爱”,用“大爱”来成“大器”;提醒教师要有激情,以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要讲究气质,修炼自己,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去感染学生;要有忧患意识——“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鼓舞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明白“教育的土壤里缺少什么”,明确自己的责任……
第二,教师要有思想。一名对孩子有感召力的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来。有思想的教师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思想是何物?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威力无边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人是靠思想站起来的。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影响力以及人生的价值……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教师明白:思想人人都会有,只要有心,人人都是思想者;思想不是权威人士的专利,也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只要你在思考;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坚持不懈的“否定与肯定”中、反反复复的实践中诞生;思想拒绝蛮干,思想成就辉煌……让教师用思想的光辉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以享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用思想培育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所带来的最大的快乐。
第三,教师要善于用智慧把细节做亮。学生的大收获往往是在一些小的细节中获得。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亮细节。学生能否享受教育,主要通过细节来实现。细节能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力,细节能影响孩子的习惯与品行,细节能左右学生的收获与成长,细节体现品质,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决定着成败……书中用大量的事例,阐述了教师为什么要有智慧,为什么要注重细节。而细节又是从教师最熟悉的却又最容易忽视的说话“重复”、时间的利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的教育瞬间的把握等方面,阐述了关注细节的重要性。教育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看似无关紧要,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培养、全面素养的提高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个成熟的、严谨的、有底蕴的、有经验的教师所实施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能抓住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最细小的东西做文章,好的发扬光大,错的决不放过,从而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健康的光明的人生。
二是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让学生享受一个充满磁力的高效课堂。
主要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如何进行高效教学,如何做到让学生“享受”这样的教学。
作者认为,学生接受学校教育80%的时间在课堂,课堂的质量决定了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学生享受教育的程度。那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什么自己费尽心机设计教学过程,用尽心思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录像、多媒体课件、投影),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游戏进课堂),而课堂教学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呢?是刻意的雕琢、多余的粉饰让课堂效率大减。朴素的、实效大的就是最好的。朴实讲究节约,不浪费;朴实讲究实效,不花哨,但又不失自身的“高贵”。高效的课堂追求的是高效率高质量,即在单位时间内,用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教学不简单,但要简单教。要让我们的课堂朴素高效而不失其“高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其中,去揣摩,去探索。
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喜好和需求,不同的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能够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学生需要的是有吸引力的课堂,能让他们收获成长的课堂。只做到让学生喜欢的课堂是不全面的,它只是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没有关注学生的收获与发展;只关注学生的收获的课堂也是有偏颇的,它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学而生厌。要给学生一个充满磁力的高效课堂,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快乐收获。书中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民主开放的课堂——释放孩子的心灵。
讲民主,教师就要和学生肩并肩,手拉手,成朋友。要尊重学生,“要蹲下来和学生交流”。“蹲下来”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尊重的实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心灵的尊重。这样的民主,会让学生始终跟随着你,并会乐此不疲。讲民主,教师仍要引领,不能放任自流,对学生的错误要坚决说“不”。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而如何否定学生则是艺术中的艺术。一个真正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在“否定”中蕴含着尊重与激励,激励中潜藏着对学生更高的发展要求,总是给学生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勇气。课堂只有是民主的,才是开放的。讲开放,就是要开放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当然也不能无节制地开放,宗旨只有一个——要让学生在“放”中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灵动创新的课堂——开启学生的心智。
创新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所需要的。“创新的课堂”,一方面是指教师教学方法要创新,让孩子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以“新”来吸引孩子;另一方面是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教材教学中的创新因素来激活孩子。创新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创新是一个火把,让黑暗中的孩子紧紧跟随;创新是一粒种子,只要种下了就会收获丰硕。用具体课例指导教师如何在各种课型中(如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等)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三,朴实高效的课堂——满足学生的收获欲。
所谓高效,就是高质量、高效益。造成我们的孩子课业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堂的低效率。“低效课堂”会让孩子倦怠,并套上“永远也学不完”的枷锁。孩子也有“收获欲”“充实欲”。告诫教师不要以为孩子爱玩,课堂上让他们“少学点”,他们就会买你的账。恰恰相反,他们会因此而轻视你的存在,因为,你让他们无获。而一个在民主、开放、创新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是以“效率”为先的课堂。它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充实感,并给孩子“省”出更多“玩”中学的时间,其产生的吸引力是不可估量的。
高效课堂,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要突出学科特点。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因其综合性极强,这就使它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正因为这种综合性,导致了阅读教学耗时多、收效小的问题出现。那么阅读教学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应该说,问题是多方面的。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除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外,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在授课中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把握不准:一堂课究竟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哪些内容是需要重点进行教学的,老师感到茫然。二是教学方式不得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克服蜻蜓点水般的教学,教师心中没有底。事实上,如果没有了目标,也就失去了方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是徒劳的。因此,高效教学必须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只有瞄得准才能打得狠。
高效课堂,要有预设更需要生成。号召教师在目标的确定上树立“少即是多”的理念,即确定的目标要少,但目标的达成度要高;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要有适合学生思维层次的问题(跳一跳摘到桃子),问题尽量做到问域要宽,问距要大,且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能沉入其中思考解决,教学的效果才会凸显出来,其生成性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高效课堂,应该是饱满的课堂。一个饱满的课堂一定会给人以厚重的充实感。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多数给人以肤浅单薄之感,除受教师个人文化底蕴不足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充分利用自己设计的“教学训练点”,重锤出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记,往往是蜻蜓点水般,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将设计的“教学点”放大。花了心思设计的“教学点”不要轻易放过,一定要扎实到位。一个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总是能用足自己设计的“教学点”,进行多元立体式的教学,让每一个“点”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给学生更多的语文营养。
高效课堂应是体现“三实”——朴实、扎实、实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学生素养的绿色通道。以“实”为本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要做到“实”,就必须让课堂凸显学科特点。语文姓“语”,不姓“品”也不姓“科”。我们首先要干好自己的事,别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是科学课等。语文课就要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即语文课要有真真切切的“情味”,语文课要有情真意切的“读味”,语文课要有扎扎实实的“写味”,语文课要有丰富多彩的“说”味。综合前面所述,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要真正实现让学生享受高效课堂的目标,除了对教师的素养有一定的要求外,最重要的一条是做到“用心”。对于每一节课既不敷衍,也不求全、贪多,要注意看学生掌握了多少,化为学生自己的积淀、形成学生自身的思想、素养的东西有多少,学生学习的情绪是否高涨,这才是高效课堂的根本所在。
这些年来,作者所进行的教学研究,主要精力就花在“快乐”“高效”的研究上。指导教师参加省、市级优质课评比荣获一等奖,也全凭“快乐”、“高效”取胜。书中呈现给大家的几个教学案例,是作者与教师一起研讨而成的、得到公众认可的、学生高收获的课堂教学实录,以期能给广大教师更多的启迪!
三是学生需要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品尝加了“糖”的评价。
谈如何用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评价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动力,是教师与学生能否“享受”教育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评价,评价伴随我们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改变“大”环境,可以改变“小”环境,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用自身的力量,寻求一条促进学生快乐成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需要我们以全新的理念来认识评价、运用评价。
作者认为,评价不是“筛子”,而是助跑器,给学生前进的动力;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而是学生的特权,让学生享受自我教育;评价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千姿百态、个性鲜明的……对学生的评价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加油!用评价激励学生进步,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用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获取更大的发展动力。同时也用评价促进教师不断地改革自己的教学,形成以评促教、以评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学无定法,评价也没有统一的尺度,只要我们的评价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为他们的发展负责,那么我们的评价就是最具实用价值的好评价。号召教师寻找孩子成长的发力点,迎合孩子的口味,拿起评价这个有力的“武器”,为他们的成长燃起一把火。
该书在回答三个问题的同时,将“高效教育”“享受教育”的理念贯穿其中,并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思”语文能力的培养以及“字词句段篇”基本知识的教学渗透在每一章节中。信手拈来的大量教育故事、教学案例,让一条条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可读性非常强。
应该说,该书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作者教育教学的切身体验以及一线最普通的、教学质量较高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