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研究》内容提要
在线阅读 收藏

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融资模式的选择决定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财务上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属于制度与实践范畴,与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养老保险融资问题已成为当今困扰各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从养老保险资金收支平衡的情况看,养老保险融资模式可以分成三类,即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不同的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具有不同的资金收支平衡规律和影响资金收支平衡的因素,每种融资模式皆蕴含着不同的财务风险,存在不同的收益率,等等。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以现收现付制为代表的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亦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开始倾向于完全积累制,或多支柱养老保险融资模式体系过渡。与现收现付制融资模式相比较,完全积累制具有能够激励参保人缴费、提高国民储蓄率,以及可避免养老保险计划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威胁等优点,但是完全积累制要受到通货膨胀、资本市场发育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另外,不同利益群体的态度、转型成本的消化和管理成本的控制也是影响制度运行的关键因素。所以,从现收现付制融资模式向完全积累制融资模式转变还要考虑转轨成本的负担,以及未参保和部分参保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因为完全积累制融资模式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弱)。另外,在完全积累制下,积累基金的投资回报率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养老保险计划的平衡。养老保险及融资模式的改革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各国还须根据自身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人口年龄结构的演变趋势和其他社会政治因素确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功能和改革方案。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面临着许多特有的困难,如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龄人口绝对数多、未富先老以及地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资本市场不发达,人们收入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严峻等。所以,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融资模式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压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老龄化时代的临近,固有的养老融资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未来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养老保险制度内缴费人数的下降、抚养比上升,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的双重压力。养老保险融资模式改革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制度变迁。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典型的“旧城改造”,其改革蓝图不仅要包含未来架构,更要包含可行的过渡方案;不仅要考虑养老保险制度自身发展的要求,而且要考虑各方主体参与、推动制度演进的动力机制、约束条件。自1995年我国实施“统账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以来,该制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①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窄、养老保险缴费率过高、征缴率低。②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现象严重。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融资模式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转型,但在实践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只是名义账户,“统账结合”制度改革只是改变了养老金计发办法,并没有改变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③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主体缴费积极性不高,养老基金积累部分投资回报不高,以及多支柱养老保险融资模式不合理等。④做实个人账户、建立并筹措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等工作进展缓慢。做实个人账户、建立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决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真正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型的关键。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完善,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在养老保险费用合理负担的基础上调动参保主体的参保积极性、减少对经济活动的扭曲。结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和发展方向,我国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完善可以分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NDC+FDC”融资模式,合理负担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开征社会保障税为基础养老金和历史成本供款,逐步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建立战略储备。

全书对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有关理论、实践以及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选择、运行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希望在探求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某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改进。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论文力图做出的贡献。第二、第三章为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三种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并对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这两种融资模式,在收益、财务风险、经济效应及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影响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选择的因素。在第四章,分析了不同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实践、改革及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制度的演变。第五章分析现行制度面临的现实压力与潜在挑战,并明确指出当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制度存在的覆盖面小;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负担不合理;“统账结合”融资模式不完善,以及多支柱社会养老保险融资体系的现状等;我国在经济社会转轨期间所面临的社会保障资金压力。社会与经济转轨给我国带来了就业压力大、贫富悬殊、产业结构演变等诸多新挑战,这些又影响着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第六章为关于如何完善我国养老保险融资制度对策研究,即合理承担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通过延长人口红利期、完善“统账结合”融资模式等缓解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压力,实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章节分为:

第一章 导论分为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国外研究、研究思路及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等内容

第二章 不同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比较

2.1 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类型

2.1.1 现收现付制融资模式

2.1.2 完全积累制融资模式

2.1.3 部分积累制融资模式

2.2 现收现付制与完全积累制两种融资模式的比较

2.2.1 两种融资模式收益水平的比较

2.2.2 两种融资模式的风险比较

第三章 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经济效应

3.1 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3.1.1 对退休决策的影响

3.1.2 对退休前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

3.2 储蓄效应及经济增长效应

3.2.1 不同融资模式的储蓄效应

3.2.2 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对储蓄影响具有复杂性

3.2.3 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经济增长效应

3.3 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再分配效应

3.3.1 纵向收入再分配效应

3.3.2 横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3.3.3 社会养老保险融资再分配的范围与限度

第四章 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实践

4.1 影响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选择的因素

4.1.1 融资模式运行的环境、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4.1.3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4.1.4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制成本

4.1.5 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4.1.6 政治条件

4.1.7 养老保险制度成熟程度

4.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养老保险融资模式改革

4.2.1 改革的背景

4.2.2 关于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改革的争论

4.2.3 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改革的内容

4.3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实践

4.3.1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

4.3.2 “统账结合”模式的试点阶段

4.3.3 “统账结合”模式的规范阶段

第五章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现状及挑战

5.1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5.1.1 现行融资模式的财务危机和风险

5.1.2 社会养老保险费费率过高

5.1.3 多支柱养老保险融资体系结构不合理

5.1.4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存在的其他问题

5.2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影响

5.2.1 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收支平衡的影响

5.2.2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面临的压力

5.3 体制转轨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影响

5.3.1 对养老保险资金需求增长过快

5.3.2 高失业风险对社会养老保险融资的影响

5.3.3 产业结构演变及城镇化加速对社会养老保险融资的影响

5.3.4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对现行融资模式的影响

第六章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选择与完善

6.1 我国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的选择

6.1.1 制约我国选择融资模式的因素

6.1.2 现收现付制融资模式不适合我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

6.1.3 我国当前并不适合向完全积累制融资模式转型

6.1.4 部分积累制是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融资模式

6.2 我国部分积累制融资模式的完善

6.2.1 完善我国部分积累制融资模式的基本原则

6.2.2 改革目前个人账户制度

6.2.3 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系统的融资改革

6.2.4 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6.3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处理研究

6.3.1 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偿还的一般规律

6.3.2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处理研究

6.4 发展企业年金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险融资模式

6.4.1 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方面的扶持政策

6.4.2 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企业年金的发展

6.4.3 建立符合市场化投资要求的企业年金监管体制

6.4.4 坚持企业年金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的不断创新

6.4.5 选择政府主导型的补充养老保险管理模式

6.5 人口红利与社会保障储备基金

6.5.1 设立社会保障储备基金

6.5.2 利用并通过延长人口红利期应对我国的老龄化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