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后记
在线阅读 收藏

碳排放权交易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作为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手段。但是,碳市场诞生至今也不过10多年的历史,对于学术界、政府部门或者控排企业而言,仍属于新鲜事物,有大量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研究和回答。2011年底,国家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五市两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6年又批准四川和福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最终形成“7+2”的试点碳市场格局。

2015年底,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已经向全球承诺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但是,全国碳市场如何在9个独立试点碳市场基础上,完成顶层制度设计,形成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及其定价机制,面临不小的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行业层面,二是区域层面。从行业层面来看,不同行业的减排成本、减排潜力、外贸依存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给不同行业施加了不同的成本和竞争压力,导致配额分配方法很难满足公平性要求。从区域层面来看,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个地区的发展道路和主导产业不同,对排放空间的刚性需求不同,从而对区域配额总量的确定提出很高的公正性要求。因此,在全面总结试点碳市场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如何处理行业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就是摆在全国统一碳市场面前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而这也正是本报告的撰写缘由。

2016年碳排放权交易报告的部分内容获得英国全球繁荣战略基金的资助,促成了中英专家之间的多次对话和交流。英方代表团于2016年9月访问了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方代表团于2016年12月访问了英国,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林瑟姆研究所、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部、英国石油公司(BF)、英国水泥行业协会、英国钢铁行业协会、法国电力公司、沙袋组织和英国贝励管理咨询公司等,就行业控排系数、跨行业修正因子、碳泄漏清单确定方法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中英专家之间的交流加深了我们对全国统一碳市场中行业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的理解和看法。加之,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方案在很多方面做了重大调整,使得本书从立项到成稿历时两年之久。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多位专家和领导的大力支持。首先,要感谢张希良、范英、吴力波、段茂盛、唐人虎、刘汉武等著名学者和实业家欣然答应作为顾问委员会委员,为本书的框架和方向保驾护航。其次,要感谢湖北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温兴生和湖北经济学院副校长陈向军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一系列的便利条件,这是本书最终得以成稿的重要保障。再次,要感谢中心首席科学家薛进军和中心主任齐绍洲,薛进军教授为蓝皮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协调工作,齐绍洲主任始终关心和支持蓝皮书的写作进展,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实际指导。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团队成员:王珂英(负责总报告)、刘习平(负责区域部分)、王磊(负责行业部分)、王成(负责行业部分)、胡雷(负责全国统一碳市场进展)和苗壮(负责区域部分)。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对全书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加之写作过程较长,导致团队成员需要增加新的内容,最为艰难的是需要不断更新数据,以保证蓝皮书的实效性。但是,团队成员任劳任怨,毫无怨言,总是高质量地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这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此外,还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时间上的宽容和后期出版环节的大力协助。

希望本书的顺利出版能够为理论界、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为即将起航的全国统一碳市场尽绵薄之力。

孙永平

2017年9月于藏龙岛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