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对于一个具有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型城市来说,要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目标,有几所大学,尤其是有名牌大学,绝对是一个必要而充分的条件与标志。
究其原因,除了为创造满足需求的教育供给外,还有一个为创造繁荣而竞争的要求。因为,如果一个大城市只有一所像样的大学,那么垄断必然造成停滞,而停滞又必然走向腐朽,教育也就必然失去了生气。
也许,正是在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的驱使下,全国相当大一批城市的大学城才应运而生。于是,居然还导致了南方某地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幼儿园”的“开张”(当然不排除房地产商的推波助澜),仿佛轰轰烈烈的教育“大跃进”真的开始了。
几年来,我坚决认为:这个“一块名牌定天下”的浪漫企图是经不住历史的风吹雨打的。
教育毕竟不是文艺,不可能像马戏团那样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教育毕竟不是体育,不可能哪里有设施就可以在哪儿组织竞赛;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商品市场,不可能办起麦当劳式的连锁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