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基于能力立意的高中历史质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以资料研习式教学为例
在线阅读 收藏

新课程面纱下的高中教学仍潜伏着课堂主体性及有效性的缺失问题。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人们越来越回归课堂这一主阵地。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多年前的旧文《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一直打动我心。历史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历史学本身!如:它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关乎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由此,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视点应该是:用于思考——基于历史事实的知识解释;用于理解生活——基于历史方法透析社会问题;相对的经验——基于历史结论认识历史过程[1]。而这一切都紧紧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当下尤显突出与重要。

无独有偶,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组在基础教育教研室李林川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课堂观察研究》(2011~2014年),试图把基于课堂记录数据为支撑的定量分析与历史教学专业内涵为基点的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而探寻有益高效的质性课堂。

受此启发,笔者开始着手基于能力立意的高中历史质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结合课堂观察“基于合作、注重证据、崇尚研究”的专业品质:教研目的明确,聚焦核心问题,收集信息形式多样,突出关注细节意识,因此能加深课堂洞察深度。在实际的课堂实践、教学视导和理论学习中,笔者日益认识到资料研习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围绕资料研习式教学的含义、理论原则、目标和作用、操作程序、实施关键等几个方面略作论述。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