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九能”之说以《尚书》《逸周书》等文献中天子“九德”观念为基础,而将其与大夫之职结合,则是汉代选官尚德,且德以行显思想的体现,其时多有卿大夫“九德”之说。“可以为大夫”的论述,则是战国及其后的官职实际的体现。“登高”具有双重内涵,将“登坛”与“登高望远”囊括在内。“九能”说后被解为“文学观人”,可见从能力到德行再到文学批评的视角转换,因之,“君子登高必赋”和“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成为关于赋体的经典论述,此论述所具有的《诗》学内涵,奠定了中国古代赋体批评的基础。
励耘学刊,汉语,语言学
马晓舟: 马晓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