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明确学科现状,增强人际协调力——访胡晓清教授
在线阅读 收藏

记者:您觉得对外汉语教材目前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教材需要怎样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呢?

胡晓清教授(以下简称胡教授):圈子里面经常说“三教”问题,“三教”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教材,说明教材很重要。从宏观上来看我们汉语的或者说对外汉语的教材,从开始起步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从量的方面来看,它其实已经大大地进展了,而且用赵金铭老师的话说,如果只是基本满足教学所需的话,它其实是可以应付现在的教学了。这个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这种积累的过程非常艰难,前辈们付出了很多,已经非常好了。现在我们就是在前人繁花似锦的基础上再来考量一下。

总的来说有这么三点。第一,汉语教学是随着研究的加深和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它有一个时代的要求,很多年之前还没有现在国际化的这种大背景,还没有现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我们的教材可能就没有提出来这方面的需要。所以,即使原来的教材很完善,但是时代变化了,学习者的需求也变了,我们的教材一定需要查漏补缺,有所变化。第二,随着对汉语本体特征研究的深入,汉语教材肯定也有更新,比如说汉语的一个“了”,到现在我们的本体研究中还没有完全回答“了”的问题。如果我们对汉语本体的研究更深更透,以后它肯定要反映到我们的教材中,可能会成体系地来改造我们的教材,或者是局部地改造。随着汉语本体特征研究的深入,教材肯定要变化。第三,随着国别化汉语教学的深入,会迎来教材编写的春天,虽然这是非常难的,既懂汉语又懂对方国家的语言文化的人才能编写出非常合适的国别化教材。

所以从这三点来看,我们的教材在未来的10年到20年肯定会有大的进展,这也是我们所有对外汉语学界人共同的愿望。将来你们作为这一行的后来者,也有机会,也应该有这个信心编写出更多更好的教材。

记者:谢谢老师。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现在已经非常丰富了,但是您觉得在教学模式上,今后的发展趋势会有一些什么样的不同?

胡教授:如果是说不同的话,我觉得谈不同还有点早。但是,所有的教学模式都需要一定的创新。跟刚才那个教材的问题有点相关,学习者变了、学习者所处的时代变了,我们更加关注国别化的一些特征以后,教学模式肯定要有所改变。比如说,现在海外的汉语教育或者华文教育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出现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这么一批所谓的幼儿或者少儿学习者。那么对他们的教学模式不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一种革新,而是一种颠覆。比如说我们不能给他们讲语法,我们也不能一笔一画地去教他们汉字。但是,我们又希望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学到一些东西,这种不但是一种任务型教学法或者交际法的使用,而且我们要开动脑筋,比如说要创造一种教学模式,比如从教材到整个的教学过程怎么开始,怎么样让他逐渐地跟着游戏一起去学习一些东西,怎么让教学内容能够重复还不腻。这一定需要更新理念,然后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学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教学模式才会有变化。所以我们现在只是来构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空洞的,我们一定要心里装着学生的需要,这是我们将来发展的方向。

记者:对于我们对外汉语人来说或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对外汉语这个专业的前景或者发展方向,应该往哪个方面把握?

胡教授:这是个大问题,而且还是一个让我们很纠结的问题。因为现在从全球来看,非常需要汉语教师。很多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学生,包括硕士,做这行的不多,就是对口就业不是那么多。很多人都改行了,所以,我们其实希望这些学生可以直接就业,而不是转着弯的。比如说去中学里面教学,或者去改行做别的东西。当然,社会本来是多元的,可能去做别的也不错,因为我们在大学里面还有一个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别的工作。但是,作为我们这些培养人才的人来说,其实我们还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真正从事这一行。而且,在自己的这一行里面,可以从教学入手,然后带着自己的专业背景,不停地思考问题。然后,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出来提升出理论。这其实对整个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前些年的直接就业率不是很乐观,硕士稍微好一点,比如做志愿者、去国际学校教书等。甚至有的学校用人事代理的方式来招聘一部分对外汉语的老师,有的硕士进去了,本科想直接就业就比较难。当然,现在所有的专业直接就业都比较难。当你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应该有这种意识,就是这个专业是好男儿好女儿,四海为家。我们要走出国门,在你走出国门的时候一方面锻炼了你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可能找到了其他的机遇,这都是很好的。所以我们也非常希望这个专业的同学能多往外走,出去看一看。另外,这些年整个汉语教育市场变得比原来更大了。这其中增加了一个力量,就是社会力量。社会开办了很多汉语培训的机构。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有一些是为了赚钱的,只考虑经济效益。但是也有一部分有理念,有自己对教学的追求。这样的机构当然也有市场的考虑。比较专注于汉语教学机构的加入有两个好处,一是直接吸纳我们的学生,二是他们也是自主创业很好的标本。一个学生在毕业后先去了一个外企,但是觉得不喜欢这个公司的氛围,很想做本行。后来他告诉我,有几个人请他做汉语辅导,甚至韩国的太太包括他们的孩子都让他辅导。他自己买保险,自己来做这个行业,把自己养得很好,月收入肯定是超过1万块的。现在是一个“双创”的时代,我们也要有独立创业的意识。如果把整个就业问题解决好的话,我们这个专业的未来应该更光明一些,因为一直卡在就业的人很多,特别是本科生。如果请一个专家来谈教学或者研究,最后学生提问的时候,他们提的常常不是学术问题,而是这个专业将来到底找什么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该怎么办。专家们也很难回答这些问题。

记者:其实主要是我们不明白自己的优势。因为跟汉语言专业相比,我们的中文底子不如他们;跟英语专业相比,我们的口语方面又不如他们。所以在选择就业或者是去考孔子学院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竞争力不够。

胡教授:对,我觉得这个专业是这样的,在课程设置上面,有的学校是一半汉语言文学的课,一半外语的课,所以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学的是一个嫁接的东西。那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它一定有自己本体的一些东西,就是说我学了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其他专业没有的。汉语教学从理念到模式,再到具体的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是其他专业的任何同学比不了的。如果修炼到这个程度,那么就是我们这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你不要担心外语,现在的网络技术很好,自己照样可以把听说读写的外语能力提高。所以,这不是一个大问题,而语言学的基础,你可以看书。

作为汉语教师,必须是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我们到现在都是一遇到问题,别人说这个发音对不对,立马查词典,查语法的解释。虽然脑子里面已经有成型的东西,但是觉得还是说不通,还是要去找资料,如果资料都没有,想办法自己解决。所以这一行就要求我们一边挎着实践一边挎着理论,并且在实践中发现理论不够,就马上去补充。这其实是更好的渠道。汉语言文字学其实走到一定的程度,它就走死了。纯本体的研究反而不如汉语国际教育的面向宽广。因为我们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语言文字学研究了以后干嘛?难道你教中国人用吗?其实不用。从这个角度,我们觉得对外汉语其实是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应该是更好的才对。

记者:对,确实,从这个角度看,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确实是学科的特色。因为您在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对于韩国留学生的教学方面有非常多的经验,所以您能否以韩国留学生为例,讲一讲二语教学的国别化意义和作用呢?

胡教授:国别化的问题,我们学校还有另外一个国际会议,是“汉语本体特征与国别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原来这个会叫“国际化汉语教材研讨会”或者“国际化汉语教学研讨会”。国别化是对的,但是它的基础是汉语本体特征,就是说汉语的本体特征,不管哪个国别你都得教他。所谓的国际化,从哪个角度来考虑?一个是教学的实施过程,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不同国别的学习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他学得更好?不同国别的学习者认知特点是不同的。比如说日本学生与韩国学生之间,除了个体差异以外,总体上国际化的认知特征差别很大。再比如说美国学生和德国学生,也是差别很大。比如说语法翻译法,一直到现在,在德国学生群体里面用得非常好。因为他们特别理性,就要把对应的部分翻译得非常准确,然后通过翻译、对照来总结语言规律有什么不一样、句型有什么不同。所以要考虑不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然后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里面,用不同的教学法。不是小的教学方法,而是大的教学法流派,就是教无定法。比如说对有些国家的学生,从小他就特别喜欢功能主义的东西,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开始的时候要给他一些结构主义的东西。否则的话,他就满足于很热闹地把交际完成就行了。所以这就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国别化。

另外就是和学习者的母语相关。现在说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三个理论层层发展。我们会考虑什么问题?学习者的母语不同,可能学习的难点不一样。国际化就是考虑学生的母语特点。当老师特别是在国外教学,单国别的时候,最好了解这个国家的母语,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判断学习者的难点是什么。结合汉语本体的特点,结合学习者的母语和汉语对比的一些东西。其实学习者的偏误,还有很大的因素是母语的负迁移。

记者:汉字相对于其他,比较难习得一些。您觉得有单独开设汉字课的必要吗?到现在没有单独开设汉字课的原因是什么呢?

胡教授:这些侨校原来以前一直是东南亚的比较多,特别是华侨生比较多。侨生可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汉字基础。有些外国人完全没有结构意识,汉字对于他来说就是一幅画。

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有必要单独给他们开汉字课。比如,我们学校原来日韩学生是主体,我们也不单独开汉字课。因为他们只要背下来,都写得很好,我觉得还是没有问题。但是从前年开始,我们开了汉字课。因为我们的学生国籍增加了。四十几个国别的学生,有比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学生。你不开,他真的不会写,不但不会写,练习里面没拼音的话,他连练习的题目都看不懂,更不用谈写了。这时候开汉字课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所以,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汉字课可以开成必修课,也可以开成选修课。选修课针对一部分需要的学生,他们可以去选。如果都是非汉字文化圈的汉字基础很差的学生,那一定要开。

记者:在本科或者研究生学习的时候,在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胡教授:有比较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来无论是面试还是各种各样的场合,都不生疏。书面语也是你写出来的东西。写个邮件能不能写得非常完整、得体;写一个小新闻,能不能写得有头有尾有重点。对于这些学生,可能他们有自己国家不同的特点,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他们有什么样的知识背景,每个人的性格怎么样,老师们应该去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跟学生做良好的沟通,这是做好这一行的非常重要的特点。换句话说,友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一般的亲和力都比较强。跟人谈话的时候,看着别人的眼睛,有眼神的交流,这个在学生沟通协调方面至关重要。他知道老师是关注自己的,而没有不愿意。所以,亲和力和人际协调能力在我们这个行里面比专业知识还重要,专业知识不够可以补,但是亲和力不够学生一下子就一票否决了。对我们这个专业来说致命的能力要求就是素质的要求,然后才是专业知识。

嘉宾简介

胡晓清 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领域为汉语国际教育。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