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筑梦文化深圳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6年讲座精选(上、下册)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6年讲座精选(上、下册)

主持人:今天的讲座主题是“筑梦文化深圳”,我们采用对话形式跟大家分享文化和城市的故事,文化和城市的关系。

李凤亮:作为深圳市民,我感谢敬泽主席对深圳的肯定和厚爱。这种感谢还有另外一个含义,深圳的学术文化发展其实得到了北京很大的支持。

举个例子。像我所在的深圳大学,1983年建校时,就是由北京3所重点大学支持的。北京大学支持我们办中文系、外语系,中国人民大学支持我们办经济系、法律系,清华大学支持我们办电子系和建筑系。1983年建校,就是从6个系建起来的,现在已经发展到近30个学院,在校学生35000人,没有北京的学术文化支持,我们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谈到两个城市发展,我非常认同敬泽主席的看法。敬泽主席站在北京学者的角度,我更多是站在深圳的角度,北京文化厚重、大气。深圳从城市史来讲只有37年,特区史36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不断创新,不断地产生新的文化业态。

我到深圳工作9年,一直在深圳大学工作。我在深圳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人、新企业、新产品,深圳文化确实充满活力,无法想象,三年之后深圳可能出现什么新的文化样态、新的文化产品,这是非常具有创造力的地方。当然我非常热爱北京,因为工作关系,我需要经常到北京参加学术活动等,感觉北京文化厚重、博大。

一个文化学者讲过,看1000年的中国,你看西安;看300年的中国,你看北京;看100年的中国,你看上海;看近30年的中国,就请你来深圳。这句话很形象地把深圳和北京的特点凸显了出来。

主持人:我们的城市历史只有30多年,我们憧憬着有一天人们叫我们绿洲,在敬泽主席的眼中,我们距离绿洲还有多远呢?

李敬泽:一个伟大的城市不仅仅只有文化绿洲,还必须活力四射。比如北京像大海,每年都有那么多人下海,前两年的小鱼,远远地游过来就变成了一条大鱼,甚至一条鲸鱼。北京是这样一个大海,提供了无穷无尽可能性的大海,它不只是个普通的养鱼池。有的城市只是养鱼池,怎么养反正就只有这几种鱼,不会有奇迹发生。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城市,它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还在于它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生态。深圳已经从沙漠变成绿洲,这是肯定的。但最后还要成为大海,沙漠的前世就是大海,我们要回到那个大海。

李凤亮:我非常赞同敬泽主席讲的文化绿洲的现状,但是我不太赞同过去那种把岭南或者香港、深圳视为文化沙漠的观点。我参加过很多研讨会,对广东文学,大家都会找寻它的岭南文化、岭南文学基因,我们要寻找到自己的身份,而这种身份的挤压感在某种意义上是因为传统中原文化中心论或者北方文化中心论所形成的,当然这不代表北京挤压了我们,北京还是帮了我们很多。

应该怎么看待某种文化形态呢?像香港,包括过去广东粤语文化形态,包括过去深圳被认为是文化沙漠的形态,我觉得要用一种开放的视角。今天的深圳,连续四次被译为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贸易都发展得非常好,得到大家承认,不仅是国内,国际上也给予了很多荣誉,如第一个设计之都等,所以能够被认为是文化绿洲。即使在过去,我们也有一些文化形态,只不过现在在科学技术、文化金融、体制机制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的文化生态发育得更好,真正形成了刚才主席讲的我们比较认可的文化绿洲,充满生机,未来还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北京是大海,深圳将成为一个文化大草原,有很多绿洲,很多马儿愿意在这里奔驰,从小马长成健壮的大马。

深圳图书馆这个位置30年前是一片水稻田,当时距离大海还非常偏远,现在深圳图书馆周边有音乐厅、书城、各种文化设施,市民可以免费享受各种文化娱乐,这难道不是文化绿洲的一种生动体现吗?

李敬泽:我想了一下我和深圳的渊源,2007年,做大讲堂的嘉宾,这是近的渊源。80年代中期,我在北京,有一天,我和我母亲通电话,老太太忽然告知我一个新闻,就是咱们院里的小李居然辞职了。

这个小李叔叔,工作很好,忽然辞职不干了,这在当时我家所在的北方城市是重大新闻,他干嘛去了?来深圳了。在母亲当时的叙述里,她对小李充满了痛惜和同情。我当时也觉得挺可惜,这个事就这么过去了。30多年后,我不知道小李叔叔还在不在深圳,我也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那么若干年,有一次回到家乡忽然说起这件事,我就想到,小李叔叔当初为什么要来深圳,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不愿意在原来那个城市待着了。不是说那个城市不好,而是他不愿意过那种当你20多岁的时候能够一眼看到50岁、60岁、70岁的那种生活。很多情况下,生活把我们未来所有的可能性都规定好了,20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自己50岁、60岁是什么样子,让人觉得非常安稳。但是总有些人像当年的小李叔叔,他愿意面对生活的不可能性。

这位小李叔叔很了不起,正是这种对于不可能性的热情,这种对于未知的探索和冒险精神,使他放弃了安稳的工作、放弃了完全可以预期的生活道路,来到深圳。

这位小李可能不是文学家,也不是艺术家,但是他具有一种和文学家或者艺术家相同的根本特质,就是想象力。

伟大的文学家们和艺术家们,他们向这个不可能走过去,通过艰苦的劳作,把这种不可能塑造成了作品,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科学家、企业家、工人、农民,当他们同样面对那个不可能的时候,能够怀着梦想坚定地走过去,通过有力的行动把不可能变为了现实。深圳就是这样一个由梦想变为现实的城市,这个城市必须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也必定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为什么?因为深圳人具有那种文化的根本的、灵魂的东西,就是想象力。

什么是文化?文化不是一个东西,可以让我们把它供在博物馆、图书馆里,那是死的文化。在人类生活中起作用的文化,活的文化,其根本的动力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想象力。想象力可以激发出伟大的创造力。就深圳来讲,深圳人从来不缺乏想象力,也从来不缺乏创造力。

“城市”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城”,一边是土,一边是成,积土为城。老祖宗把土地圈成圈,堆成城墙,就是城,就是人类可以安全聚居的一个区域。之所以需要圈圈,是因为有人群聚居,同时说明这个地方有可以行使、调用资源的政治权力,建城本身就意味着要提供安全,要自我保卫,需要有军事力量,它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这是城。

“市”是什么?这个字很古老,据说甲骨文里就有,商周时代就已经有了市。干什么呢?买卖东西。你拿着一张兽皮,他拿着一包盐,交换。任何一个城里都会有市,一开始是交换人类生活的必要资源,但是市的功能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它变成可以交换知识、交换信息、交换风尚、交换趣味。更可以交换思想、交换想象力、交换创造力,也就是说,这个市不仅是物质聚集和交换的地方,也是人类思想、精神、艺术、趣味、创造力聚集和交换的地方,这是真正的市。所以伟大的城市一定同时是伟大的市,一个具有伟大文化的市。无论是我们古代的长安,还是历史上的巴黎、纽约,绝不仅仅是因为它的GDP,因为它的经济功能而被我们记住。当然经济功能非常重要,这是基础,但是使得它光耀千秋的是它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精神的聚集和交换中心。

一个具有伟大文化的市如同大海,召唤着所有鱼类和鸟类,从四面八方,从小溪和大河汇入大海。在唐代,为什么李白和杜甫,一个河南人、一个四川人,一定要辛辛苦苦跑到长安?不仅仅因为他们想做官,还因为那是具有伟大文化的长安,那是诗人的长安,小诗人到了那里可以变成大诗人的长安,文学、艺术、文化在那里全有。

当民族和某个区域的文化精英都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碰撞、交融必然产生一种巨大的创造力。同时,一座伟大的城市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巨大传播能量,使得作家、艺术家、诗人和画家,所有心怀梦想和具有强大创造力的人向着这些伟大城市聚集。

创新需要想象力,城市需要活跃的文化。硅谷很了不起,多年来始终维持着如此活跃的创造活力,但是我们常常忘了,硅谷所在的加州,同时是好莱坞所在地,是美国流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学习美国文学史、艺术史,我们就会知道,美国大量优秀的艺术家、作家在那里定居、生活和创作。

这一切同时构成了我们所说的那个所谓硅谷的创造力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深圳作为一个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它如此成功地走过了30多年。它能不能够继续成功地再走30多年,再走更长时间?我觉得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它能不能够成功地成长为文化深圳,一个在文化上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深圳。

深圳的朋友们经常说,深圳历史太短了,底子太薄,没有底蕴。当然文化的发展确实需要有底蕴、有基础。北京的底子肯定雄厚,只有具有深厚的传统才能有好的文化?这只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可能性,也许我们同样需要面对不可能性。即使我们没有那么深厚的传统,我们总不能等1000年吧?即使我们等了1000年,北京已经2000年了,永远赶不上,怎么办呢?所以我觉得我们倒不如勇敢地面对那种不可能性。

我们这个在小渔村上崛起的城市,一直站在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的前沿,这是个承受着、接纳着来自全国各地各种心怀梦想的人们的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地方,即使我们没有历史积累,我们依然有可能在这里发展、创造出一种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中国的新的文化。在这方面,深圳过去走在前头,今后还会走在前头,而且一定能够为自己开辟出一个灿烂的文化前景。

李凤亮:刚才敬泽主席讲了关于想象力、创造性和不可能性的故事,我听了很有感触,尤其是讲的老家大院里面的叔叔离开家乡来到深圳的故事,我非常有体会,也引起了我的共鸣。1994年,我上大学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对我们还很陌生,我那时候到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上海。为什么深圳对我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很直接的原因是,1992年,小平同志第二次南方谈话,在全国掀起了很大的思想解放的热潮。

30多年来,深圳绝不仅仅只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背后支撑它的还有人的因素,有观念因素,有思想力量,否则深圳不会发展到今天。未来如何支撑它进一步发展,更需要文化支撑。

探讨文化深圳,我想就文化创新的国家战略和深圳实践讲三个问题。

第一,文化创新存在的世界图景和中国的战略定位。

不管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新兴的六七十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东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管他们原来的工业化基础怎么样,都不约而同地将文化创新作为他们国家的最新战略形态。

美国建立了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业产业帝国。美国没有文化产业这个词,只有版权产业。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具有核心版权、核心知识产权的这种内容产业最具有核心竞争力。当苹果手机全球定价299美元,美国人首先可以拿走199美元,剩下的100美元由手机生产国用于购买材料、物流、各级人工、营销分配等,而其他环节都由他们在支配,况且大家买了这个手机以后,在苹果的平台上,用户仍在不断地花钱消费他的内容,更不用说好莱坞。

加拿大推行多元文化发展策略。日本、韩国都纷纷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他们提出来的口号叫内容产业,因为他们技术非常发达,他们觉得内容非常重要。新加坡、印度也是这样,印度也在打造文化娱乐与消费大国。

那么老牌欧洲国家呢?英、法、德虽然在管理文化体制上不一样,但同样把文化创新发展作为国家最新的战略。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刚登台,他就成立了一个创意工作领导小组,他亲自担任组长。1998年,专门由首相牵头制定了一个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这个文件不仅影响了英国20年的发展,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大洋洲地区也是这样。

为什么发达国家都把文化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呢?美国两个商业顾问在哈佛商业评论上讲过,人类的经济形态、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已经过去了,甚至今天中国很多地方政府还在追求的第三产业服务经济也过时了,今天我们迎接的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体验经济时代。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很多领域,如建筑业、休闲产业、电子产业、信息业、装备制造业,包括旅游业,将产生深度结合,如果业态体验性不强,很可能走向一条衰亡性的道路。

现在有些百货公司很兴旺,二三十年之后,这些百货公司可能纷纷倒闭。为什么呢?当下午6点钟你提前预订的一瓶酱油、一包蔬菜或者一个货物可以准时地送到家里的时候,你还有什么必要去百货公司?所以体验经济的发展可能会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从过去拼经济、拼管理,发展到现在拼文化的时代。文化实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创造力、文化影响力怎么样,往往决定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

法国的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前两年写了一本书叫《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我看了很有启发,这本书系统地描绘了今天在世界上广为流行的文化形态,包括好莱坞文化、美国流行音乐、印度宝莱坞,还有其他国家,如伊朗甚至中东国家、非洲国家,他们怎么抢占全球的文化话语资源,非常有启发意义。

文化创新今天已经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2011年10月,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解决了什么问题?我概括为五个词:文化安全、文化创新、文化体制、文化消费和文化软实力,我重点讲文化创新。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资源非常丰厚的国家之一,但是我们的文化创新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世界上今天有一个文化强国:美国,其历史并不悠久,甚至不及我国清朝,但美国的文化影响力确实很大。

2013年12月26日,奥巴马到好莱坞演讲,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句话,第一句,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一部《阿凡达》,耗资几亿美元拍摄,在全世界卖了几十亿美元。

第二句,他说,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伴随着好莱坞电影和美国音乐走出来的,绝对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形态,而是它的价值形态、观念形态,传播了美国的价值观。

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创新作为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并列的创新形态,大力提倡,具有超前意义。什么叫文化创新呢?就是用一种发展论,甚至一种流动论的立场,通过观念、立场、手段、方法变革,形成文化自身的革新和突破,进而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创新驱动战略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同志2015年12月31日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讲一个国家在实施创新战略的时候,文化可以提供八个方面的支撑,否则创新走不远。

在党的相关文件和习近平同志最近的讲话尤其在2016年“七一”讲话当中,把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相并列,而且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把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国家创新驱动的意义讲得非常透彻。

第二,我们讲深圳的文化创新实践。

深圳的历史特别短,37年的建市史,36年的特区史,在36年当中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同时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如果我们考虑这里列出来的深圳文化创新是在它比较贫弱的文化资源基础之上形成的,大家可能会更加惊讶。

我们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当中形成了一批品牌,刚才上楼的时候,我看到图书馆门口有个电子自助图书馆,这样的电子自助图书馆在全市有几百个。市民文化大讲堂做1期容易,做10期容易,100期可能也比较容易,但坚持12年做1000期,就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是免费向市民开放。

深圳也是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文化产业规模2015年达到1753亿元,业态新,形成了很多平台。在文化交流方面,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深圳大学推动深圳市加入了世界城市文化论坛(WCCF),在那个论坛上同一批发达的文化城市,现在是27个,交流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经验。

深圳有很多文化建设成就,包括深圳十大观念,非常形象。我们也在反思深圳在文化创新方面还缺什么,有哪些短板。我可以列出八个方面,比如市民文明素质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公共文化设施分布缺乏均衡性,学术、文化积淀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当中核心文化产品、核心文化服务还不多。

京生同志提出,我们要坚持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和力量型的文化形态,我觉得非常具有远见。我们有一些积淀,也有不足。从2016年1月开始,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我很认真地研读了,这个方案是城市未来发展效果图,按照这个方案能看到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我们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形态、观念形态,也可以从这里面找到实施路径。

《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分为五大体系,包括城市精神体系、品牌体系、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其中我挑出了十个我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城市文化菜单,每个人口味不一样,但是在丰富的菜单当中,你总能够找到你喜欢吃的东西。比如文博会、读书月、创意十二月,包括市民文化大讲堂、美丽星期天,在这样一些丰富的公益性的文化活动中,你能从中找到你喜欢的东西。

比如我们未来的文化地标。在《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当中,有一批未来的文化设施要投入使用。讲到文化地标,我特别想说,深圳的文化地标既要注重均衡性,比如当代艺术馆在附近,自然博物馆就会放到另外一个区。深圳歌剧院还在研究论证当中,但我给深圳提一个建议,既要注重它的分散性,更要注重文化地标的集聚性,不管是巴黎左岸还是伦敦的一些地区,还是纽约区域,包括香港正在全力推进的西九文化区,要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文化城市,必须注重文化设施相对集聚,让人提起深圳,就能想到那个区域,这非常重要。深圳未来的蛇口,随着邮轮和码头及一批文化设施的建设,有可能会成为这种文化设施的集聚地。

第三,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打造最后一公里。在文艺精品建设方面,接下来要推出唱响深圳好声音的文艺名家和艺术英才工程。在运动、体育方面,今天还有十公里公益性长跑。深圳大学最近正在做一件事,跟北京的一个高平台学术机构合建相关平台,比如美学和文艺研究院,以提升特区人文底蕴,另外我们在新媒体的打造和建设方面、在文创产业的升级方面也有所为。

深圳文化产业体量很大,业态很发达。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面专门提到,未来深圳要把握四种业态,第一种是跨界融合型业态,第二种是科技引领型业态,第三种是版权衍生型业态,第四种是体验型业态,这是我们未来文化产业需要着力的四个方向。当然还有跟世界文化的交流,这是我从《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里抽取出来的一些未来文化创新的着力点,为市民、为我们这个城市增添了很多新的文化意蕴。

关于文化创新或者说筑梦文化深圳,这条路怎么走?我在这里借着主席刚才讲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可能性,提几点建议。

第一,现在深圳加入了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也在着力打造一个与创新型、国际型现代化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但是首先我们要找准在全球文化创意城市网络中的定位。这个创意城市网络有七大主题,32个国家,69个城市,仅是设计之都在中国就有北京、上海和深圳,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路径,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讲,城市发展的文化战略、路径是什么?首先要想清楚怎么找到特色。

第二,深圳不仅民间资本非常丰富,民智也非常丰富。深圳的聪明人、有智慧的人特别多,要充分激发民间这种文化创造活力。深圳大学不多,政府型智库也不多,但是民间智库很发达。在文化建设方面,深圳民间蕴藏着巨大力量,现有的文化形态是由全国各地的文化移民造成的。深圳大学前几年建了一个移民文化研究所,这也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为什么?深圳的特色最主要是移民文化,移民文化流动促成了我们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

第三,深圳文化创新要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寻找平衡。深圳提出的城市发展定位叫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非常准确,一定要走国际化道路。我在深圳大学分管外事和国际化,2016年上半年刚刚出台了国际化行动计划,怎么找到特色,找到既跟国际化接轨,又能保持自己的城市特色、国家特色、民族特色的路径?在本土化方面,我们城市的历史并不是很厚重,唯一的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就是大鹏所城,现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改造;另外就是南头古城,还有妈祖庙,那是宋代皇帝册封的全国三大天后宫之一,地位很高,现在也在开发,但更多还是表现为当代文化形态。

深圳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越是现代化,有时候越向往乡村、传统、古典。我们最近在做一件事情,几年前就启动了,希望在深圳大学建立一个劳动与国学馆,或者叫国学学术馆,这很合理。年轻的城市要找到跟传统相对接的地方,来激发我们面向未来的想象力。在这方面,我觉得深圳应该树立现代意识。

第四,深圳文化创新过去做了很多实践,未来还要形成新的文化引爆点,可能在文化设施的分布上面。比如香港西九,原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在1998年施政报告中就提出来搞一批文化建设,但20多年过去了,西九建设还没有真正完成。其实文化设施的建设不要那么急,深圳在观念方面可以比香港西九更超前,建设一批集中式的文化设施,让人家到了深圳,必去这个地方。上海有上海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深圳是不是也可以形成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新的引爆点,可以探讨。

第五,大力提升深圳文化内容的原创能力。怎么找到我们文化创新真正的核心和积淀?深圳文化企业体量很大,像华强、腾讯。腾讯虽然是互联网平台,但它主营收入的50%~60%来自本土内容提升和全国内容提供。接下来,深圳要找齐短板,在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好的情况之下,进一步提升文化内容的原创能力。换句话讲,我希望在美国电影院里看到深圳出品的电影,在德国书店里面看到深圳和中国其他地方的更多书籍,这是我们文化原创的力量。

最后,进一步营造深圳城市文化创新氛围,改进我们的文化治理,补齐文化短板,优化文化发展的软环境。我经常讲,深圳包容性非常大,像美国学者佛罗里达讲的,城市经济创新靠什么?靠3T,靠技术、靠人才,还靠包容性、宽容度。

深圳在这三个方面恰好跟佛罗里达所讲的3T理论高度吻合。当然我们的包容性要像弹性一样,不断地把它拉长拉大,我希望在深圳街头看到更多有个性的艺术家,看到不同领域的文化人,我们能够容忍、包容、欣赏他们。

要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通过文化创新让更多的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惠及于民,让城市更有魅力。城市是什么?刚才主席给了很好的定义,一个外国文化学者讲,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不仅是经济形态、商业形态、政治形态、军事形态的容器,更是文化容器。地球上有那么多的土地,为什么人类要朝城市集聚,让深圳由小城镇发展成今天有2000万活动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因为这里可以交换信息、交换知识、交换思想、交换对未来的看法、交换这种创造性等,但是人作为城市核心,如何尽量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提供文化服务,对我们未来是一个呼唤,也是挑战。

最后,虽然年轻是我们的优势,但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夯实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宜居城市,包括我们的学术机构、智库平台,学术创新、创造还有更大发展空间。

主持人:非常感谢敬泽主席、凤亮校长和我们一同分享文化深圳这一话题,感谢观众朋友们现场观看我们的讲座,谢谢大家!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6年讲座精选(上、下册)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6年讲座精选(上、下册)

主持人:今天的讲座主题是“筑梦文化深圳”,我们采用对话形式跟大家分享文化和城市的故事,文化和城市的关系。

李凤亮:作为深圳市民,我感谢敬泽主席对深圳的肯定和厚爱。这种感谢还有另外一个含义,深圳的学术文化发展其实得到了北京很大的支持。

举个例子。像我所在的深圳大学,1983年建校时,就是由北京3所重点大学支持的。北京大学支持我们办中文系、外语系,中国人民大学支持我们办经济系、法律系,清华大学支持我们办电子系和建筑系。1983年建校,就是从6个系建起来的,现在已经发展到近30个学院,在校学生35000人,没有北京的学术文化支持,我们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谈到两个城市发展,我非常认同敬泽主席的看法。敬泽主席站在北京学者的角度,我更多是站在深圳的角度,北京文化厚重、大气。深圳从城市史来讲只有37年,特区史36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不断创新,不断地产生新的文化业态。

我到深圳工作9年,一直在深圳大学工作。我在深圳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人、新企业、新产品,深圳文化确实充满活力,无法想象,三年之后深圳可能出现什么新的文化样态、新的文化产品,这是非常具有创造力的地方。当然我非常热爱北京,因为工作关系,我需要经常到北京参加学术活动等,感觉北京文化厚重、博大。

一个文化学者讲过,看1000年的中国,你看西安;看300年的中国,你看北京;看100年的中国,你看上海;看近30年的中国,就请你来深圳。这句话很形象地把深圳和北京的特点凸显了出来。

主持人:我们的城市历史只有30多年,我们憧憬着有一天人们叫我们绿洲,在敬泽主席的眼中,我们距离绿洲还有多远呢?

李敬泽:一个伟大的城市不仅仅只有文化绿洲,还必须活力四射。比如北京像大海,每年都有那么多人下海,前两年的小鱼,远远地游过来就变成了一条大鱼,甚至一条鲸鱼。北京是这样一个大海,提供了无穷无尽可能性的大海,它不只是个普通的养鱼池。有的城市只是养鱼池,怎么养反正就只有这几种鱼,不会有奇迹发生。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城市,它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还在于它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生态。深圳已经从沙漠变成绿洲,这是肯定的。但最后还要成为大海,沙漠的前世就是大海,我们要回到那个大海。

李凤亮:我非常赞同敬泽主席讲的文化绿洲的现状,但是我不太赞同过去那种把岭南或者香港、深圳视为文化沙漠的观点。我参加过很多研讨会,对广东文学,大家都会找寻它的岭南文化、岭南文学基因,我们要寻找到自己的身份,而这种身份的挤压感在某种意义上是因为传统中原文化中心论或者北方文化中心论所形成的,当然这不代表北京挤压了我们,北京还是帮了我们很多。

应该怎么看待某种文化形态呢?像香港,包括过去广东粤语文化形态,包括过去深圳被认为是文化沙漠的形态,我觉得要用一种开放的视角。今天的深圳,连续四次被译为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贸易都发展得非常好,得到大家承认,不仅是国内,国际上也给予了很多荣誉,如第一个设计之都等,所以能够被认为是文化绿洲。即使在过去,我们也有一些文化形态,只不过现在在科学技术、文化金融、体制机制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的文化生态发育得更好,真正形成了刚才主席讲的我们比较认可的文化绿洲,充满生机,未来还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北京是大海,深圳将成为一个文化大草原,有很多绿洲,很多马儿愿意在这里奔驰,从小马长成健壮的大马。

深圳图书馆这个位置30年前是一片水稻田,当时距离大海还非常偏远,现在深圳图书馆周边有音乐厅、书城、各种文化设施,市民可以免费享受各种文化娱乐,这难道不是文化绿洲的一种生动体现吗?

李敬泽:我想了一下我和深圳的渊源,2007年,做大讲堂的嘉宾,这是近的渊源。80年代中期,我在北京,有一天,我和我母亲通电话,老太太忽然告知我一个新闻,就是咱们院里的小李居然辞职了。

这个小李叔叔,工作很好,忽然辞职不干了,这在当时我家所在的北方城市是重大新闻,他干嘛去了?来深圳了。在母亲当时的叙述里,她对小李充满了痛惜和同情。我当时也觉得挺可惜,这个事就这么过去了。30多年后,我不知道小李叔叔还在不在深圳,我也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那么若干年,有一次回到家乡忽然说起这件事,我就想到,小李叔叔当初为什么要来深圳,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不愿意在原来那个城市待着了。不是说那个城市不好,而是他不愿意过那种当你20多岁的时候能够一眼看到50岁、60岁、70岁的那种生活。很多情况下,生活把我们未来所有的可能性都规定好了,20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自己50岁、60岁是什么样子,让人觉得非常安稳。但是总有些人像当年的小李叔叔,他愿意面对生活的不可能性。

这位小李叔叔很了不起,正是这种对于不可能性的热情,这种对于未知的探索和冒险精神,使他放弃了安稳的工作、放弃了完全可以预期的生活道路,来到深圳。

这位小李可能不是文学家,也不是艺术家,但是他具有一种和文学家或者艺术家相同的根本特质,就是想象力。

伟大的文学家们和艺术家们,他们向这个不可能走过去,通过艰苦的劳作,把这种不可能塑造成了作品,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科学家、企业家、工人、农民,当他们同样面对那个不可能的时候,能够怀着梦想坚定地走过去,通过有力的行动把不可能变为了现实。深圳就是这样一个由梦想变为现实的城市,这个城市必须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也必定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为什么?因为深圳人具有那种文化的根本的、灵魂的东西,就是想象力。

什么是文化?文化不是一个东西,可以让我们把它供在博物馆、图书馆里,那是死的文化。在人类生活中起作用的文化,活的文化,其根本的动力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想象力。想象力可以激发出伟大的创造力。就深圳来讲,深圳人从来不缺乏想象力,也从来不缺乏创造力。

“城市”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城”,一边是土,一边是成,积土为城。老祖宗把土地圈成圈,堆成城墙,就是城,就是人类可以安全聚居的一个区域。之所以需要圈圈,是因为有人群聚居,同时说明这个地方有可以行使、调用资源的政治权力,建城本身就意味着要提供安全,要自我保卫,需要有军事力量,它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这是城。

“市”是什么?这个字很古老,据说甲骨文里就有,商周时代就已经有了市。干什么呢?买卖东西。你拿着一张兽皮,他拿着一包盐,交换。任何一个城里都会有市,一开始是交换人类生活的必要资源,但是市的功能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它变成可以交换知识、交换信息、交换风尚、交换趣味。更可以交换思想、交换想象力、交换创造力,也就是说,这个市不仅是物质聚集和交换的地方,也是人类思想、精神、艺术、趣味、创造力聚集和交换的地方,这是真正的市。所以伟大的城市一定同时是伟大的市,一个具有伟大文化的市。无论是我们古代的长安,还是历史上的巴黎、纽约,绝不仅仅是因为它的GDP,因为它的经济功能而被我们记住。当然经济功能非常重要,这是基础,但是使得它光耀千秋的是它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精神的聚集和交换中心。

一个具有伟大文化的市如同大海,召唤着所有鱼类和鸟类,从四面八方,从小溪和大河汇入大海。在唐代,为什么李白和杜甫,一个河南人、一个四川人,一定要辛辛苦苦跑到长安?不仅仅因为他们想做官,还因为那是具有伟大文化的长安,那是诗人的长安,小诗人到了那里可以变成大诗人的长安,文学、艺术、文化在那里全有。

当民族和某个区域的文化精英都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碰撞、交融必然产生一种巨大的创造力。同时,一座伟大的城市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巨大传播能量,使得作家、艺术家、诗人和画家,所有心怀梦想和具有强大创造力的人向着这些伟大城市聚集。

创新需要想象力,城市需要活跃的文化。硅谷很了不起,多年来始终维持着如此活跃的创造活力,但是我们常常忘了,硅谷所在的加州,同时是好莱坞所在地,是美国流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学习美国文学史、艺术史,我们就会知道,美国大量优秀的艺术家、作家在那里定居、生活和创作。

这一切同时构成了我们所说的那个所谓硅谷的创造力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深圳作为一个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它如此成功地走过了30多年。它能不能够继续成功地再走30多年,再走更长时间?我觉得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它能不能够成功地成长为文化深圳,一个在文化上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深圳。

深圳的朋友们经常说,深圳历史太短了,底子太薄,没有底蕴。当然文化的发展确实需要有底蕴、有基础。北京的底子肯定雄厚,只有具有深厚的传统才能有好的文化?这只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可能性,也许我们同样需要面对不可能性。即使我们没有那么深厚的传统,我们总不能等1000年吧?即使我们等了1000年,北京已经2000年了,永远赶不上,怎么办呢?所以我觉得我们倒不如勇敢地面对那种不可能性。

我们这个在小渔村上崛起的城市,一直站在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的前沿,这是个承受着、接纳着来自全国各地各种心怀梦想的人们的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地方,即使我们没有历史积累,我们依然有可能在这里发展、创造出一种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中国的新的文化。在这方面,深圳过去走在前头,今后还会走在前头,而且一定能够为自己开辟出一个灿烂的文化前景。

李凤亮:刚才敬泽主席讲了关于想象力、创造性和不可能性的故事,我听了很有感触,尤其是讲的老家大院里面的叔叔离开家乡来到深圳的故事,我非常有体会,也引起了我的共鸣。1994年,我上大学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对我们还很陌生,我那时候到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上海。为什么深圳对我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很直接的原因是,1992年,小平同志第二次南方谈话,在全国掀起了很大的思想解放的热潮。

30多年来,深圳绝不仅仅只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背后支撑它的还有人的因素,有观念因素,有思想力量,否则深圳不会发展到今天。未来如何支撑它进一步发展,更需要文化支撑。

探讨文化深圳,我想就文化创新的国家战略和深圳实践讲三个问题。

第一,文化创新存在的世界图景和中国的战略定位。

不管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新兴的六七十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东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管他们原来的工业化基础怎么样,都不约而同地将文化创新作为他们国家的最新战略形态。

美国建立了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业产业帝国。美国没有文化产业这个词,只有版权产业。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具有核心版权、核心知识产权的这种内容产业最具有核心竞争力。当苹果手机全球定价299美元,美国人首先可以拿走199美元,剩下的100美元由手机生产国用于购买材料、物流、各级人工、营销分配等,而其他环节都由他们在支配,况且大家买了这个手机以后,在苹果的平台上,用户仍在不断地花钱消费他的内容,更不用说好莱坞。

加拿大推行多元文化发展策略。日本、韩国都纷纷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他们提出来的口号叫内容产业,因为他们技术非常发达,他们觉得内容非常重要。新加坡、印度也是这样,印度也在打造文化娱乐与消费大国。

那么老牌欧洲国家呢?英、法、德虽然在管理文化体制上不一样,但同样把文化创新发展作为国家最新的战略。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刚登台,他就成立了一个创意工作领导小组,他亲自担任组长。1998年,专门由首相牵头制定了一个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这个文件不仅影响了英国20年的发展,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大洋洲地区也是这样。

为什么发达国家都把文化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呢?美国两个商业顾问在哈佛商业评论上讲过,人类的经济形态、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已经过去了,甚至今天中国很多地方政府还在追求的第三产业服务经济也过时了,今天我们迎接的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体验经济时代。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很多领域,如建筑业、休闲产业、电子产业、信息业、装备制造业,包括旅游业,将产生深度结合,如果业态体验性不强,很可能走向一条衰亡性的道路。

现在有些百货公司很兴旺,二三十年之后,这些百货公司可能纷纷倒闭。为什么呢?当下午6点钟你提前预订的一瓶酱油、一包蔬菜或者一个货物可以准时地送到家里的时候,你还有什么必要去百货公司?所以体验经济的发展可能会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从过去拼经济、拼管理,发展到现在拼文化的时代。文化实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创造力、文化影响力怎么样,往往决定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

法国的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前两年写了一本书叫《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我看了很有启发,这本书系统地描绘了今天在世界上广为流行的文化形态,包括好莱坞文化、美国流行音乐、印度宝莱坞,还有其他国家,如伊朗甚至中东国家、非洲国家,他们怎么抢占全球的文化话语资源,非常有启发意义。

文化创新今天已经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2011年10月,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解决了什么问题?我概括为五个词:文化安全、文化创新、文化体制、文化消费和文化软实力,我重点讲文化创新。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资源非常丰厚的国家之一,但是我们的文化创新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世界上今天有一个文化强国:美国,其历史并不悠久,甚至不及我国清朝,但美国的文化影响力确实很大。

2013年12月26日,奥巴马到好莱坞演讲,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句话,第一句,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一部《阿凡达》,耗资几亿美元拍摄,在全世界卖了几十亿美元。

第二句,他说,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伴随着好莱坞电影和美国音乐走出来的,绝对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形态,而是它的价值形态、观念形态,传播了美国的价值观。

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创新作为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并列的创新形态,大力提倡,具有超前意义。什么叫文化创新呢?就是用一种发展论,甚至一种流动论的立场,通过观念、立场、手段、方法变革,形成文化自身的革新和突破,进而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创新驱动战略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同志2015年12月31日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讲一个国家在实施创新战略的时候,文化可以提供八个方面的支撑,否则创新走不远。

在党的相关文件和习近平同志最近的讲话尤其在2016年“七一”讲话当中,把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相并列,而且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把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国家创新驱动的意义讲得非常透彻。

第二,我们讲深圳的文化创新实践。

深圳的历史特别短,37年的建市史,36年的特区史,在36年当中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同时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如果我们考虑这里列出来的深圳文化创新是在它比较贫弱的文化资源基础之上形成的,大家可能会更加惊讶。

我们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当中形成了一批品牌,刚才上楼的时候,我看到图书馆门口有个电子自助图书馆,这样的电子自助图书馆在全市有几百个。市民文化大讲堂做1期容易,做10期容易,100期可能也比较容易,但坚持12年做1000期,就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是免费向市民开放。

深圳也是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文化产业规模2015年达到1753亿元,业态新,形成了很多平台。在文化交流方面,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深圳大学推动深圳市加入了世界城市文化论坛(WCCF),在那个论坛上同一批发达的文化城市,现在是27个,交流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经验。

深圳有很多文化建设成就,包括深圳十大观念,非常形象。我们也在反思深圳在文化创新方面还缺什么,有哪些短板。我可以列出八个方面,比如市民文明素质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公共文化设施分布缺乏均衡性,学术、文化积淀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当中核心文化产品、核心文化服务还不多。

京生同志提出,我们要坚持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和力量型的文化形态,我觉得非常具有远见。我们有一些积淀,也有不足。从2016年1月开始,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我很认真地研读了,这个方案是城市未来发展效果图,按照这个方案能看到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我们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形态、观念形态,也可以从这里面找到实施路径。

《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分为五大体系,包括城市精神体系、品牌体系、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其中我挑出了十个我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城市文化菜单,每个人口味不一样,但是在丰富的菜单当中,你总能够找到你喜欢吃的东西。比如文博会、读书月、创意十二月,包括市民文化大讲堂、美丽星期天,在这样一些丰富的公益性的文化活动中,你能从中找到你喜欢的东西。

比如我们未来的文化地标。在《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当中,有一批未来的文化设施要投入使用。讲到文化地标,我特别想说,深圳的文化地标既要注重均衡性,比如当代艺术馆在附近,自然博物馆就会放到另外一个区。深圳歌剧院还在研究论证当中,但我给深圳提一个建议,既要注重它的分散性,更要注重文化地标的集聚性,不管是巴黎左岸还是伦敦的一些地区,还是纽约区域,包括香港正在全力推进的西九文化区,要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文化城市,必须注重文化设施相对集聚,让人提起深圳,就能想到那个区域,这非常重要。深圳未来的蛇口,随着邮轮和码头及一批文化设施的建设,有可能会成为这种文化设施的集聚地。

第三,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打造最后一公里。在文艺精品建设方面,接下来要推出唱响深圳好声音的文艺名家和艺术英才工程。在运动、体育方面,今天还有十公里公益性长跑。深圳大学最近正在做一件事,跟北京的一个高平台学术机构合建相关平台,比如美学和文艺研究院,以提升特区人文底蕴,另外我们在新媒体的打造和建设方面、在文创产业的升级方面也有所为。

深圳文化产业体量很大,业态很发达。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面专门提到,未来深圳要把握四种业态,第一种是跨界融合型业态,第二种是科技引领型业态,第三种是版权衍生型业态,第四种是体验型业态,这是我们未来文化产业需要着力的四个方向。当然还有跟世界文化的交流,这是我从《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里抽取出来的一些未来文化创新的着力点,为市民、为我们这个城市增添了很多新的文化意蕴。

关于文化创新或者说筑梦文化深圳,这条路怎么走?我在这里借着主席刚才讲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可能性,提几点建议。

第一,现在深圳加入了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也在着力打造一个与创新型、国际型现代化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但是首先我们要找准在全球文化创意城市网络中的定位。这个创意城市网络有七大主题,32个国家,69个城市,仅是设计之都在中国就有北京、上海和深圳,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路径,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讲,城市发展的文化战略、路径是什么?首先要想清楚怎么找到特色。

第二,深圳不仅民间资本非常丰富,民智也非常丰富。深圳的聪明人、有智慧的人特别多,要充分激发民间这种文化创造活力。深圳大学不多,政府型智库也不多,但是民间智库很发达。在文化建设方面,深圳民间蕴藏着巨大力量,现有的文化形态是由全国各地的文化移民造成的。深圳大学前几年建了一个移民文化研究所,这也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为什么?深圳的特色最主要是移民文化,移民文化流动促成了我们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

第三,深圳文化创新要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寻找平衡。深圳提出的城市发展定位叫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非常准确,一定要走国际化道路。我在深圳大学分管外事和国际化,2016年上半年刚刚出台了国际化行动计划,怎么找到特色,找到既跟国际化接轨,又能保持自己的城市特色、国家特色、民族特色的路径?在本土化方面,我们城市的历史并不是很厚重,唯一的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就是大鹏所城,现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改造;另外就是南头古城,还有妈祖庙,那是宋代皇帝册封的全国三大天后宫之一,地位很高,现在也在开发,但更多还是表现为当代文化形态。

深圳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越是现代化,有时候越向往乡村、传统、古典。我们最近在做一件事情,几年前就启动了,希望在深圳大学建立一个劳动与国学馆,或者叫国学学术馆,这很合理。年轻的城市要找到跟传统相对接的地方,来激发我们面向未来的想象力。在这方面,我觉得深圳应该树立现代意识。

第四,深圳文化创新过去做了很多实践,未来还要形成新的文化引爆点,可能在文化设施的分布上面。比如香港西九,原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在1998年施政报告中就提出来搞一批文化建设,但20多年过去了,西九建设还没有真正完成。其实文化设施的建设不要那么急,深圳在观念方面可以比香港西九更超前,建设一批集中式的文化设施,让人家到了深圳,必去这个地方。上海有上海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深圳是不是也可以形成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新的引爆点,可以探讨。

第五,大力提升深圳文化内容的原创能力。怎么找到我们文化创新真正的核心和积淀?深圳文化企业体量很大,像华强、腾讯。腾讯虽然是互联网平台,但它主营收入的50%~60%来自本土内容提升和全国内容提供。接下来,深圳要找齐短板,在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好的情况之下,进一步提升文化内容的原创能力。换句话讲,我希望在美国电影院里看到深圳出品的电影,在德国书店里面看到深圳和中国其他地方的更多书籍,这是我们文化原创的力量。

最后,进一步营造深圳城市文化创新氛围,改进我们的文化治理,补齐文化短板,优化文化发展的软环境。我经常讲,深圳包容性非常大,像美国学者佛罗里达讲的,城市经济创新靠什么?靠3T,靠技术、靠人才,还靠包容性、宽容度。

深圳在这三个方面恰好跟佛罗里达所讲的3T理论高度吻合。当然我们的包容性要像弹性一样,不断地把它拉长拉大,我希望在深圳街头看到更多有个性的艺术家,看到不同领域的文化人,我们能够容忍、包容、欣赏他们。

要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通过文化创新让更多的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惠及于民,让城市更有魅力。城市是什么?刚才主席给了很好的定义,一个外国文化学者讲,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不仅是经济形态、商业形态、政治形态、军事形态的容器,更是文化容器。地球上有那么多的土地,为什么人类要朝城市集聚,让深圳由小城镇发展成今天有2000万活动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因为这里可以交换信息、交换知识、交换思想、交换对未来的看法、交换这种创造性等,但是人作为城市核心,如何尽量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提供文化服务,对我们未来是一个呼唤,也是挑战。

最后,虽然年轻是我们的优势,但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夯实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宜居城市,包括我们的学术机构、智库平台,学术创新、创造还有更大发展空间。

主持人:非常感谢敬泽主席、凤亮校长和我们一同分享文化深圳这一话题,感谢观众朋友们现场观看我们的讲座,谢谢大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