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转折年代的和声与沉声——新时期之初的伤痕电影
在线阅读 收藏

伤痕电影是中国电影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思的产物。1970年代末,电影人的主体性日益觉醒,他们高举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的大旗,创作的电影数量激增,推动了电影管理体制的改革。但与此同时,关于伤痕电影如何处理好创痛与信心、个体与集体、人性与党性等主题的争论也一直存在着。进入1980年代后,以历史创伤为主题的伤痕电影必须要昭示光明、不能因真实性而偏离倾向性等主张成为电影创作的指导性意见。《苦恋》之后,伤痕电影数量迅速减少,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伤痕电影因表现内容紧扣时代痛点,表现手法极富感染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塑造了共和国历史的集体记忆。但在记录、反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问题之时,伤痕电影往往流于个体控诉、政治批判、情感宣泄、人性探查,控诉消解了责任,批判代替了反思,宣泄被导向遗忘,人性疏离了政治性,既未能完成真实的伤痕再现,也未能有效地抚平历史创伤。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