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作为“前史”的80年代改革与文化思想界
在线阅读 收藏

“80年代”是以社会主义自我改革的形式展开的革命世纪的尾声,它的灵感源泉主要来自它所批判的时代。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序言第1页)

如果说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乡村政治研究的凸显是“时势造英雄”之结果的话,那么,在本项研究中,有一条重要线索就是了解这一创造英雄的“时”与“势”。如前所述,这里的“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而“势”则是指这30年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和相关国际局势的变动,以及因这些变迁而导致的中国处境的变化和中国改革措施在不同阶段的调整。这一宏观时势因素既是促使本研究对象——乡村政治研究凸显的舞台布景与外部环境,也是这段乡村政治研究出场的前奏和其能够得以兴起的“前史”。所以在此就需要从启动了这一宏观时势变化的背景并构成这段乡村政治研究学术“前史”的1980年代开始说起。

作为社会时间的“80年代”,起始于1970年代末。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1979年1月的中美建交及邓小平访美,这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被视为1980年代的标志性开端与时间起点。所以“80年代”这个时间段,在此是指从1978年前后至1988年前后的这十年。514185

众所周知,中国自1978年正式开启的这场改革,是从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工作开始的,而且是由高层自上而下发起的。1978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元旦社论《光明的中国》,社论说:“1977年,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我们的一些朋友和同志,也包括我们的敌人,都在密切注视着中国:在失去了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失去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以后,在粉碎了‘四人帮’以后,中国会向何处去?……”514186“中国向何处去?”是自1978年伊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意识到需要寻求解答的问题。

1978年5月10日,经胡耀邦审阅,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上全文发表。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当天,新华社全文转发;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7家省、市级大报同时转载。随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报相继转载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被视为当年度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宣言。514187那之后,不仅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契机的思想解放运动得以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而且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帷幕也逐渐拉开。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式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长篇讲话。这篇讲话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就当时一系列有关改革和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做了分析与阐述,对解放思想、澄清混乱、大胆推进改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篇讲话实际上也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年12月18~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做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提出要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的设想。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514188公报的这些论述,使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从指导思想上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拨乱反正并启动全面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以解放思想、努力推进改革开放为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急速变化的快车道。

本书所要考察的这段乡村政治研究,最初便是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启动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这样一种环境中生根萌芽的。因而需要对1980年代中国改革及时代变迁的宏观背景有所了解,在此主要是对这一启动阶段的社会变革及与之呼应的文化思想状况做一个概略性的回顾,并对其中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进行总结性的描述,以便在后文中考察这一宏观的社会、思想背景对乡村政治研究这个微观事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和乡村政治研究关系密切的两个方面——乡村基层管理体制变革和政治学研究与乡村之间的关联进行最初的源头追溯。

也就是说,作为这段乡村政治研究之“前史”的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社会及文化思想的整体氛围及其特点、作为乡村政治研究对象与源头的乡村管理体制变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出台,以及作为乡村政治研究之起步和开端的政治学研究与乡村问题在1980年代的结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