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河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在线阅读 收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依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要更加发展,民主要更加健全,文化要更加繁荣,社会要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水平要更加殷实”而对农村提出的具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既科学系统,又内涵丰富。中共河南省委刚刚通过的关于制定河南“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大省和农民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艰巨。河南如何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篇大文章,把河南的农村建设得越来越美好?最近,河南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这也是需要理论界及时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这里,本文就河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要农村自身发展与争取国家扶持相结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总体上我国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国家无疑将不断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第一粮食产量大省,理所当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省份,也理所当然的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省份,加上国家出于粮食安全考虑的政策扶持,河南完全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这无疑为河南发展提供了的良好机遇。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尽可能争取国家对河南的支持,用好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这对河南农村发展和实现中原崛起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国家对农村的扶持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农村的面非常广、农村人口众多,国家有限的财力鞭长莫及,加上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国家的扶持不可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所以,河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主要靠自力更生、靠农村的自我发展。要着力培植农村发展的内生力量,如新乡的刘庄、郑州的竹林、漯河的南街,培养像李天才那样带动村民致富的带头人。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正确处理农村自身发展与国家扶持的关系,自力更生、自我发展为主,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为辅。

二要巩固农业基础与发展二三产业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产业的支撑。农村顾名思义以农业为主,居民主要务农。必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持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但从总体上来说,农业是弱质产业,既有很大的自然风险,又有很大的市场风险。而且,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按户人均分配,平均每户一般仅有几亩耕地,农业劳动率低下、农业效益低,农业生产扣除成本后处于微利和保本状态。在这种条件下,要多数农民靠务农走向富裕是比较难的。2004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才255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目前尚有1/10的农村贫困人口,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显然,河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为此需要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农村发展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三产则三产。在本地农村发展工业或第三产业,农民只是实现了就业的转移,并没有实现空间上的稳定转移,从业农民大都是“亦工亦农”的“两栖”人口,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或土地,这样就会进一步激化河南人多地少的矛盾,对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农村工业化的高度分散布局,要付出比城市工业化高出几倍的土地代价。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发展农业与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农业大区要在巩固农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

三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经济的确有了很大发展,但出现的一大问题是忽视了环境,许多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村经济的增长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农业发展中,化肥、农药、地膜和增长剂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了大量的面源污染,也给食品安全带来诸多问题。在发展农村工业中,虽然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但大都难以形成规模,造成了农村工业外部不经济,影响了技术的进步、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地区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负面影响大于它的正面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的“村容整洁”目标,就是要在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因此,在河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切实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发展,既要高产、高效,又要优质、生态、安全。乡村工业方面,要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区域集中和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恢复和优化农村本来就应该拥有的田园风光。

四要发展村域经济与促进劳务输出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过上宽裕生活,需要在本地或村域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但发展经济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地或村内。由于河南农村自给自足经济较浓,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对外开放就显得更为重要。一般说来,农民劳动致富有三条途径:一是在农业深度开发和多种经营方面想办法;二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在本地发展非农产业;三是大规模转移进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虽然农业深度开发和多种经营具有广阔前景,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本地区社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应该也必然逐步减少。所以,从长期来看,无论国家对农业农村给予怎样的扶持政策,不管农业的深度开发和多种经营到什么程度,它所容纳的劳动力必定是逐步减少的。另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发展日益面临环境治理不断加大的形势,也加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难度。河南绝大部分乡村现有的二三产业,又不能吸收本地如此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才能使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并推动农村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从而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率、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河南人多尤其是农民多,农民占70%以上,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占很大部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富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发挥在外务工者信息量大、接触面广等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并引导外出务工有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员返乡创业,积极投身于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要发展农村经济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但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出路在于城镇化。相对农村而言,城镇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提供规模较大较集中的市场,提供较多的便捷的社会服务,因而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城镇是二三产业发展的载体,是经济的主要生长点。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工业的产业聚集,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业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造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河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一大原因,就是城镇化率较低(目前河南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缺乏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小城镇多数规模过小、无特色,又缺乏产业支撑,难以充分发挥以城带乡的作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缺乏依托力。另一方面,以往高度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虽然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但却出现了严重的农村工业化而非城市工业化的问题。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培植区域中心城市,是河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顺畅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统一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门槛”,使农民轻装上“镇”。城镇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聚集乡镇企业和适度规模发展的原则。目前河南有2109个乡镇、48330个村民委员会(行政村)、2015.6万农户、7968.8万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必须有计划有序地大力推进农民进城就业安居,同时要避免小城镇“遍地开花”。一些地方可适当地逐步地撤村、并村、撤村并乡、撤乡并镇,调大、调强、调优,规模并大、实力并优,既节约土地资源,又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便于完善城镇公共设施。从而,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六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单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如果农村社会事业滞后,不仅农村经济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农民的社会生活也不能相应提高。目前,河南农村不仅经济落后,社会事业更为落后,农村的教育、医疗、体育和文化的问题非常突出。河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存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存在社会发展不全面的问题,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解决好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及社会公正等问题。省委关于河南“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这意味着河南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社会事业主要由政府和社会投入,我们要抓住当前国家支持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农村交通通讯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防控和医疗救治体系。在农村,推进科技进步,普及科学知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七要实现村容整洁与增强内在活力相结合。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目前,河南多数农村房舍街道没有规划,建设无序,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再现农村人居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着重农惠农政策的落实,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建新房、改善村容村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改善村容村貌,规划必须先行。乡村规划,不仅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实行城乡统一规划,考虑城镇化的进程和发展布局,还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高度,充分考虑和尊重农村的实际及特点。农村建筑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从硬化、绿化、净化、生态入手,进行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农村卫生、整洁、舒适、便捷和美化。我们注意到,省建设厅已经开始了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试点。但另一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也要正确处理好农村村容整洁优化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注意外观,更要注重内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综合性的,不仅仅是盖一些好的漂亮房子、修一条条好的街道,不仅仅是改善村容村貌的外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增强农村的活力,这个活力是综合性的,包括经济发展活力、社会发展活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等。如果农村缺乏内在的发展活力,村舍建设和村容整洁也将失去经济社会支撑。增强农村内在发展活力的关键在于培植民营经济。民营经济,能调动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动力足、经营灵活和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优点。浙江农村经济得以腾飞秘诀,巩义、长垣等农村经济的壮大,都在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富民经济,农村经济的活力在民营,出路在民营,希望在民营。要放手发动广大农民,千方百计激活民间资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做大做强。

八要完善村民自治与加强党的领导相结合。“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而农村管理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村民自治。实行村民自治,由村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是我们党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的重大决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农村的伟大实践。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是一致的。村民委员会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成立的,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组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能否正常有效地运作。目前在河南,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协调的,但在一些农村还存在不少问题,工作中的矛盾时有发生。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确处理农村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既巩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又保证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为此在农村,一要党支部的活动切实体现广大村民的意愿,真心实意为村民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二要具体界定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权限范围,从制度上合理划分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职权范围,尤其要明确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所承担的“支持和保障”的责任,在制度化和操作性上保证二者关系的规范运作;三要及时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威信高、群众信得过的人吸收到党支部中来,并以优秀的党员身份参加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也可以兼任村委会主任,但都必须经过依法直接选举程序;四要落实好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只有村民“四权”落到了实处,才能革除村务管理中的弊端,才能实现民主治村,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九要加强思想教育与发扬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内容,是“乡风文明”。乡村文明在农村是综合性的,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农村的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而“乡风文明”就是要建设精神文明,就是农村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崇尚科学、风气向上。“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动力。在“乡风文明”的建设中,要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乡风文明,是在“破”与“立”的过程中形成的。建设乡风文明,要破除目前部分农村出现的不良风气,要破除部分农民思想上的狭隘主义和封建糟粕思想,但是,我们不能丢掉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乡风文明重在建设,我们要加强农民的思想教育,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扎根,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广大农村阵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牢固的思想保证。同时,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重建并强化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等良好乡风民俗,使农民在思想上树立“我要文明”的自我约束意识,从而形成“你文明、我文明、大家都文明”的文明乡风,推动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河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而又不过于繁琐的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防止形式主义。要通过舆论引导、典型示范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帮助群众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要组织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支持和有力帮助。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