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收藏

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2005年7月召开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就如何加快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会议制订并通过的《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均把文化品牌的打造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作为提高河南省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必须努力打造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之所以成为支柱产业,与其文化品牌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已占GDP的20%左右,而其中绝大部分增加值是以“迪士尼”、好莱坞影业等为代表的具有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和企业所创造。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和企业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知名文化品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迪士尼”在全球就有4000多家的特许经营商,2000年仅特许经营一项的收入就达10亿美元,品牌效应非常突出。国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省区的经验也印证了品牌带动对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如浙江的“横店现象”、广东“报业现象”、湖南的“电视现象”、广西的“文化旅游现象”、上海的“文化创意”等,不仅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强势品牌,而且还成为地区文化形象的“名片”。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栏目打响之后,使湖南卫视收视率在全国卫视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八套、六套、三套,排名第五。浙江的横店集团,已发展成为“东方的好莱坞”,全国最知名的影视基地之一,并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分割快速进行的今天,没有优势文化品牌,就意味着没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优势,在市场占有和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加快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个现实而科学的选择就是,依托全省的文化资源,强力打造优势品牌,形成产业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辐射力,从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全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跨越,进而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

河南省的历史文化品牌的资源优势是无可比拟的。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全省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从仰韶文化、夏商文化到唐踪宋迹,直至现代红色苏区和当代红旗渠等等,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且承接不断、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主体地位和主流地位的文化,如儒、释、道,均在河南葆有大量的文化遗存,且在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更是无可替代。如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祖籍地,道家始祖老子和庄子的故里及《道德经》的写作地,墨家始祖墨子故里,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故里,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家寺院白马寺,周文王演《易》的羑里,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嵩阳书院,禅宗祖庭少林寺,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列为首位的殷墟,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不胜枚举。我省的民间民俗文化同样具有独特的品牌优势,如以豫剧为代表的几十种地方戏曲,宝丰民间演艺,周口和濮阳的杂技、豫西社火、豫南民间歌舞,以汴绣、钧瓷、汝瓷、唐三彩、玉雕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和民间工艺等等。还有兼有南方之俊秀和北方雄奇的山水文化景观,如嵩山、南太行、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等,历史文化资源,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和山水文化资源均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中原精神文化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独步天下。这些为打造文化品牌提供了深厚的资源基础。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些资源优势,除少数外大多还没有形成具有产业优势的文化品牌,众多的资源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没有实现有效的整合,其中辐射力和影响力与其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远远不相符,成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龙头”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拉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建设文化强省至关重要。这次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形成一批强势文化产业,发展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建设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产业基地,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目的就是通过品牌打造,拉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品牌的打造,除了依托和发挥资源优势外,还涉及诸多因素和条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单就品牌带动战略构成要素而言,依托资源是基础,明确思路是前提,选择重点是关键,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动力,政策环境是条件,人才队伍是支撑。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或缺。就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实际而言,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明确优势,突出重点。这次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于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作出了深入分析,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行业重点,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和动漫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体育休闲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对于这些重点发展的行业,同样也有一个围绕品牌打造选择突破点的问题,毫无重点的全面推进显然对于我们这个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省区是不切实际的。那么重点在哪里?就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资本和人才以及技术优势明显的行业、企业集团和地区。对此,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有意识的培育,挖掘、包装、推介、宣传,通过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实现优势品牌的脱颖而出。对于已经形成一定品牌优势的行业和企业集团,力促其做大做强,形成带动力和辐射力。

第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观念的陈旧、体制的落后和机制的僵化,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和培育优势品牌主要因素。全省近年来在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一定品牌优势的文化企业集团和行业,无不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密切相关。要按照李长春同志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所说的,我们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抓好文化市场主体的重塑,努力形成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竞争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集团,要完善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加大开放力度,放宽市场准入,使资本、技术等向优势行业和优势品牌集中,要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为优势行业和优势品牌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成长环境。

第三,要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三个对接”。河南省文化产业的优势行业和优势品牌虽然还不够多,影响还不够大,起步虽然晚,但具有自身的后发优势,关键在于为何发挥这一优势。形成强势文化品牌,带动产业快速发展,要着力做好“三个对接”,一是做好重大文化项目的推出与打造知名品牌的对接,通过推出重大项目,打出优势文化品牌,扩大影响,吸纳资金和技术,聚集人才;二是做好优势资源与文化创新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对接,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实现传统资源优势向现代市场优势的转换;三是做好精品工程与市场运作的对接。河南省已陆续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形成了品牌效应,但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品牌的市场价值还有待于挖掘。全省一些传统的文化品牌同样也存在着市场运作不足的问题。品牌的市场价值只能通过市场来实现,而市场化的运作是提高品牌市场价值的唯一有效手段。

第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加快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文化产业是一个高资本、高技术和高人才聚集的行业,知名文化品牌打造的离不开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支撑,而且,人才本身就是知名文化品牌。因此,要着力解决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牌培育中存在的人才“四缺”问题,即拔尖人才缺,具有全国影响乃至国际影响的人才如凤毛麟角,高层次、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管理人才缺,高技术、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与策划人才缺,文化职业经营人才缺。在体制、机制上和保障措施上,要为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的作用搭建广阔的平台,真正建立起人才引进、培养、选拔和激励的好机制,把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作为推动产业发展、打造优势品牌的战略任务抓好。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