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贾湖人的“数”之哲学
在线阅读 收藏

既然本章涉及哲学这个词汇,我们就先了解一下哲学这个抽象的概念。“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是从古希腊文转变而来,原本是“爱智慧”和“智慧之友”之意,“哲学”这两个字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从事启蒙宣传的哲学家西周时懋(1829~1897)根据汉字中“哲”为智慧的意思,将“哲”字与“学”字组合拼成了“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哲学的兴起,“哲学”一词便在中国的杂志上开始使用,很快就取代了“玄学”和“形而上学”等不准确的名词,成为通用术语。而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人们却是普遍将哲学与智学或理学相对应的。

由于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四维动态”的“形象”与“逻辑”变化,人们所有的“智慧”都来自对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和“变化法则”的“认识”、“归纳”与“总结”。中国文化的“易”字中就包含着“哲理”与“智慧”的意思,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然”在“变化”的“哲理”与“智慧”,都有着事物“四维动态变化”的“形象”与“逻辑”。

再者,笔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根源本身就来自于中国的文化(笔者在后面将会讲到),西方的智慧也全部都来自于中国最古老的易学文化体系,从易学文化体系中就可以看出“世界莫大于易”,所以将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的(philosophy)来对应中国易学文化体系中的分支——“哲学”,应该也可以吧!

现在我们中国人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所使用的“科学”一词,与原本的“分科之学”的意思已大不相同了:如今的“科学”更多地具有“理性”、“智慧”和“技术”等含义,从“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这个产品很科学”这几个短语中,就可以品味出来。

当人们在未知的领域,提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科学也是这样,所有的科学领域都无不开始于哲学的探索。当人们在寻求答案的时候,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们无一例外地都会陷入沉思的境界,这种沉思的活动就是一种运动的探索,而哲学恰恰给了这些善于探索的人们去探求和解决这些问题以极大的兴趣和任务。

在中国和西方的文化里,哲学与别的学科一样,其目的首先是要获得智慧的知识,哲学里追求的是可以提供一套统一的科学体系的知识,和由于批评我们的成见、偏见和信仰的基础而得来的知识。

但是在西方,任何一门科学,只要关于它的知识一旦可能确定,这门科学便不再称为哲学,而变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了。比如,关于天体的全部研究现在属于天文学,但是在西方古代的过去,它却包含在哲学之内。牛顿曾经写了一部伟大的著作《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说明了数学也曾经包含在哲学之内。同样,研究人类心理的学问,曾经也是哲学中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已经脱离哲学而变成为心理学了。在如今的西方,到现在还不可能确定答案的问题,仍然放在哲学这门学科里,这就是哲学的不确定性。

马王堆帛书《要》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孔子也曾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要》篇还记载:“子赣曰:‘夫子也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巨方也。前羊而至者,弗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趋其德。《尚书》多于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

这段对话用白话文译过来,就是说:“子贡问:‘老师当年教诲我们说:“只有丧失德行的人,才会指望迷信神灵。只有远离智谋的人,才会相信卜筮。”我一直相信您的话。根据您的教诲,相信《易》就是昏迷糊涂的行为,为什么老师到老年反而会爱好它呢?’孔子说:‘君子讲话要有准则。前面的现象发生,未来的现象也有规律可以遵循了。知道事物的规律就不会违背它的本质。《尚书》多篇已亡佚了,《周易》却未失掉,而且它是古代遗留的言论啊。我并不是只以它作为卜筮工具在用啊!’”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也记载:“(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连接竹简的牛皮带子。

通过这些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学术界最早的记载就是称之为“易”,既没有称为“易学”,也没有称为“易经”,更没有称为“哲学”。笔者认为,“易”绝不能叫“易学”,一叫“易学”就像科学一样给专业“分科”了。在中国古人的眼里,“易”是大自然中所有知识学科的集大成,“易”的概念更广义,无所不包,这里面有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知识,但同时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的知识,所以“易”也具有不确定性。但与“易”字相比,“哲学”之词意就狭义得多了。

但是今天的“哲学”一词已经普行于天下,在所有有知识的人们心中,已经具有了生命,普行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了,也成了既定事实的中西文化混血儿。如果笔者不用这个词汇,而是换一个词来代替“哲学”,那多半行不通。

“易”与“易学”也,今天世界许多研易的学者们,受“科学”一词的影响,都比较认同“易学”这样的表述,所以笔者在此只是说明一下,好让读者明白,在本书中还要继续使用“哲学”与“易学”之词,并不是想要纠正。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