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周易》哲学与儒家的和谐精神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成中英:《周易》应该是一本具有本体宇宙观的哲学书,但是它是开始于占卜之用,所以它在生存结构和表层结构上有一个卜卦的体系,所以这本书比较难懂,还不仅仅是文字上的问题,而是要掌握它的整个宇宙结构。《周易》作为古人的智慧,所谓“道不远人”,所以怎样去开拓它,怎样对它重新认识,这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的责任。经济发展需要道德精神,道德就是要让人考虑到人的整体,人的整体不是个人的整体,而是社会的整体,因为人离不开社会而存在,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区,离不开自己所来的地方,当然人更离不开自己的国家和社会。人需要独立成为一个精神体,就是说需要道德,道是整体,德是未来,就是你有没有自己的未来,有没有自己的一种品质,而不是以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的价值是钱,还是人的价值是人的相互尊重和自我的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精神。人可不可靠?为了钱是不是就牺牲友谊?是不是就忘记人跟人之间应该有的一种关切和彼此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道”。“道”是什么?作为一个哲学家,也许我可以进一步来谈这个问题。

另外一点,我要指出来,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面,假如没有今天的科技,我们今天也很难这样发展。科技不是今天一天发展而来的,人类社会可以说是从农业社会到初级阶段的工业社会,到今天,已经不止是工业社会,而是后工业社会了,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所以科技是很伟大的。但是,虽然科技很重要,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忘记人的重要性?而忘记人的一种直接的关怀,而只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为了方便和快捷——比如说我们今天不用纸了,不用毛笔写字了,这其实使得人的表达所带来的美感缺少了,缺少了人的感情的气息,也就是缺少了人文关怀。我觉得人文关怀是很重要的。但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就变成科技的一部分。那么,到底是我们主持科技,还是科技主持我们?我们是科技的主人,还是科技是我们的主人?科技是我们的工具,还是我们是科技的工具?我们被工具化了。这个也是现在做人的困扰,做人的危机。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人在这个世界上,特别是在今天经济发展、高速发展,科技创新、快速创新的时代,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面临着重建道德精神,重新提人文关怀的话题。这样我们就回到了人的问题上了。究竟是什么人?大家知道,人是人从自己来的体验,但是真正的人是不是有一个目标,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人怎么样才是一个最好的人、最美丽的人、最善良的人呢?我想我们今天需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要回到这个意识里面,就不能不去找寻我们的根源,不能不去找寻我们的文化。为什么我要谈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的潜意识,是人的价值创造的一种沉淀,是人的生命培育的一个基础。也就是说,文化是人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的一种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从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衍生成为历史的世界,生活的世界,然后形成一个传统。而我们是在传统之中,虽然传统是属于过去的,但是传统还是在现在,这种过去并没有真正过去,就像很多看不见的东西,你以为你不受它影响,但是它还是在那个地方。它在我们的语言之中,它在我们人与人相互的一种关系之中,在我们所说的早期的教育之中,在父母对我们说的一些话语之中,所以它是我们的一部分。历史并没有因为现在就消失掉,但是由于我们的遗忘,由于我们追求外在的东西太多,我们把它压抑下去了,我们对它有了一种模式,甚至于我们把它看成是不重要的,对它有一种蔑视。这样对我们是不公平的,因为这样我们就没有了自我。因为人是怎么来的?人是长期发展来的,今天能够你有这样的进步,就是因为你有过去,今天你有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你的家族、你的朋友对你的支持。所以,人成为人不容易,社群成为社群也不容易,国成为国也不容易。你看,今天有多少国家要成为国,也是很不容易的,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能够成就一个人的社群,那我们就必须尊重它、珍惜它。文化就是人的社群里面的一个代表。文化的内涵就是思维、就是价值,就是人的一种概念、理念、一种对事物的看法。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回到文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文化,我们才能够了解自己、我们才能够对自己有所规范,我才能够控制我自己,我才能够约束我自己,才能不至于泛滥成灾,为了一点欲望就牺牲整体,不仅牺牲了自己的整体,牺牲了家庭甚至社群,这就是自我管理。

你要自我管理就需要自我理解,就要找寻自己的存在的、发展的基础。人的存在在历史深处,有文化、有思维,它有一个正面的发展,这就是社会。社会的关系建筑在伦理的信任上面,就是相信人有共同的人性,有共同的愿望,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种了解是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是人存在的一种社会存在的基础,这就叫做社会伦理。社会伦理当然有很多方面,因为人的关系很复杂,除了基本关系之外,还有很多衍生出来的关系。怎么把这种伦理扩大,能够使它维护经济的关系,不同的顾客,不同的经济人,还有组织人,利益相关者等等。这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人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关系的,我们怎么去规范这个关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么做得好,怎么做得不好?这就是社会伦理。

要成为人的话,不可能不去考虑这些问题。就好像在一个城市过得好不好,不只是金钱的问题,也是这个地方安全不安全、干净不干净、空气脏不脏的问题,这些都是与社会伦理所引生出来的环境伦理有密切关系的。我们作为人,就要考虑这些问题,关心这些问题,要坚持对这些问题的注意。作为一个人,它的文化教养——我这里用“教养”这个词,使他了解自己是谁,了解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长,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陷,如何来改进、来充实。这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在这种关注之下,我们今天来谈这个话题——周易哲学,谈儒家,这个话题是非常需要的,是一个根本的需要。

首先我要谈“需要”这两个字,因为跟《周易》很有关系。我们要自我理解,要自我管理,要强调人文关怀,要重视自我的文化教养,那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之中是什么地位?我们不能不了解人跟天地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不看重我们的原始文化中人的定位。《周易》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为我们做了一个天地定位的规划,把我们独立的个人放在一个整体的宇宙的架构之中,而且这个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生生不息的宇宙。这是《周易》的一个重点。

对于《周易》的这种认识,我提到几个字要特别强调:“天地定位、水火(不)相射”。“天地定位”就是说这个宇宙的时间、空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天”在上,“地”在下。“天上地下”,不是说哪个高哪个低,这个“高”“低”是从功能上讲来凸显的一个空间、一个时间,来凸显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能够开始、能够发展、能够善始善终,这个叫做定位。如果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时间、一个空间,以及时空的关系。这是从宇宙的发展来说。宇宙的发展,始终是有人才有它的发展,所以说人是宇宙发展的一个成就,宇宙的创发出来的一种存在,因此人是秉承宇宙的创造精神的,与宇宙充满了密切的关系。

我为什么要把“水”“火”特别提出来,这是从学术眼光来谈的,这里有个一般性的意义。水火是两样不同的东西。这两样东西,在《易经》的卦象里面,我们描写宇宙观的时候,水摆在左边,火摆在右边,就表示说这两个东西是对称而又对立的。过去传统的《易经》里面说“水火不相射”,我们找到有一本《易经》,它讲的是“水火相射”,我把这个特意提出来,让大家注意《周易》里“水”与“火”之间的关系。“水火”我们一般说是不相容的,水跟火在一块是不相容的。但是为什么它们又可以“相射”呢?“相射”表示它们彼此会发生一种感应,水要受到火的影响,会蒸发;火受到水的影响,它会逐渐消解、消灭。它们之间有一种消长的关系。所以说,最好是水火不要放在一块,但是不放在一块并不表示它们之间不可以有关系,也不是说它们之间的关系一定不是好的关系,而必须是一种所谓“相克”的关系。这个是很值得去思考的。很多对立的东西,它可以不相干,那就不需要放在一块,以避免冲突。但是相干,是说两者有同样的目标,能够相融合,可以放在一起,来成就一个更好的产品。比如说煮饭要不要水,煮饭要不要火,可见水火可以合作,不是说水火本身是不相容,是对立的,那么水火最好就永远不相见,我想也不必,它们可以共同来达到一个目标,来煮出一碗可口的羹。所以我想“相射”不“相射”,要看需要,看它更高的目的。我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东西”之间的互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不必说彼此要克制对方,它们可以共同合作来达到一个更高的目的,这就叫做“东西互动”。那么南北呢?南方、北方各有所长,北刚南柔,北方人和南方人不一样,这我也注意到,北方话简短,南方话讲的比较长一点,同一个意思,山东人讲和上海人讲都不一样。这种表达方式没有关系,它可以刚柔相济。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需要南北相济,比如南水北调,比如东边开发了,西边还是要开发的。所以人类就是这样。一个城市的发展不是向东就是向西,不是向南就是向北,我看到很多城市都是这样的,最后就是东西南北互相调和,成为一个格局。所以中国城市乃至乡村的发展,大趋势一定是东西互动,南北相济,而且在世界格局里面最后也是如此的。今天就东西沟通来讲,还不是很够,中国的位置就很有意思,中国是在美国之西,但是在欧洲之东,到底中国是东还是西?我认为它既是东也是西,所以它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南北也同样如此。北欧非常富庶,他们是已经发展的国家,而且是可能有点过分发展的国家,而有些国家,比如印度还没有算发展,到非洲,那就是非常需要去发展的。以后的世界,就是需要南北相济的,就是有钱的国家要帮助穷的国家,这样才能产生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暴力的世界,甚至于污染的问题也需要南北相济来解决。这就是我说的人的定位。我们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历史的深度,没有文化的一种自我认识,也不能不关注世界的发展,在天地中的定位。所以说《周易》很重要,因为《周易》正好是一个关系,一个天地定位,一个对东西互动、南北相济,对不同性质的东西的一个综合或者组合的认识。为什么它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它把世界看做是在变动之中的。“周易”的“易”,就是变化、变动。我不想花过多的时间从学术上来谈“易”字,日月为易,我把它看成是,日被云气所掩盖,就是阴,日从云气中出来,就是阳,所以“易”就是阴阳循环,阴阳合一的发展,它是一个变化,变就是从“易”而来的,描写的是变化之象。

《周易》可能是在周代之初,大家说是周文王重新组合一些卦爻辞而形成的。因为《周易》传得很早,我讲一下其根源的发展。周定名为周,也不是偶然的。“周”有涵容的意思,代表中国人至少在周代就有一种包容、涵容的精神,能够涵容不同的东西,能够涵容新的文化、旧的文化,涵容不同的种族,形成一个礼仪之邦。周的精神也就是周边涵容的精神,这种精神被孔子叫做君子的精神。孔子讲的两句话很重要:一个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又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么是君子?君子就是他能够包容别人,能够容纳别人,而不是攀比,不是比来比去,是对一种自我做一种不周偏的评价。评价是可以的,但是攀比就不必要了。但是小人偏偏只是在攀比,他不能包含,不能开阔他的心胸。所以《周易》在这方面说的话,确实是一个古老的经典。它是按照人的经验,人的深层感觉、感受来说的,所以它是具有普遍性的东西。那么,从古到今人是不是变了?当然很多事情是变了很多,比如现在的小孩和以前的小孩所受的教育不一样了,是在变。但是他成为人类的这一点并没有变,只是文化积累更多,我们教育小孩的知识更新,但是他作为人的品种,潜在的能力,根本的需要,都没有变。所以当我们把《周易》看成是代表人的基本的对宇宙的反映,对自己需要的认识,这一点还是没有变的。所以,为什么说《周易》还是很新的东西?因为它是就人的一些根本面,一些基本不变的东西,也就是人跟宇宙关系来反映人,说明人的存在是什么。所以《周易》能成为周代立国的基本精神。周是一个旧邦,已经是两千年前的了,但是它立国的精神是“天地定位”,能够相互融合的,这样一种追求天下和谐的精神并没有变,所以它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也就是它的基本精神,它的基本价值观,还是很新的,因为它是根据人的需要,根据人的感受来讲的。就是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我们了解了《周易》是怎样的一本书,接下来,我想说一下,《周易》这本书是怎么跟儒家连在一块的。在这之前,我还要再讲一下我对《周易》这本书的一些原始的看法,因为这里涉及很多人对《周易》的理解问题。《周易》是一本古老的书,我的看法是一个比较深层的看法,哲学的看法。大家都说《周易》是一本占卜之书,或者是卜筮之书。什么叫卜筮?什么叫占卜?占卜也不等于是算命,算命是后面延伸出来的。占卜是卜卦,当然,现在民间说的卜卦也不是古代时候的卜卦。卜卦有一种方法,以前用龟甲,乌龟的龟甲,如果龟甲不够,也有用牛的肩胛骨,烧了之后,看它裂缝出现的样式来定吉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说明人的需要。人不只是一个现在的存在,也是未来的存在。什么叫未来的存在?因为还有明天,你今天不能过好,就想明天能不能过好。一个为君者,他要考虑他是不是能够继续发展,能够站在一个领导地位,所以他也要考虑到明天,他要知道明天是怎么样的一回事。但是明天还没到,怎么知道呢?他就希望通过一种符号,某种征兆来看明天的情况。烧龟甲,就是为了找寻一种征兆。但是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这个征兆能够代表明天呢?大家有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如果说有人知道,你就照着做就好,但是你要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者是开始有人要说给你听,为什么一个征兆能够代表明天,他要有一个说词,他不能随便去说这个征兆。再说,这个征兆在龟甲上出现,你怎样去解释它、说明它,都要有一套说词。你要说之成理,别人才相信;说之不成理,别人也不相信。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是,你说之成理还不够,要见之于事,要验之于事,要能够检验、能够印证、能够应验。如何检验呢?那就是实事求是,事实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古人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即使你说得有理,但是不对,那别人以后也不会相信你。所以,要知道明天就要通过占卜,这样一种需要产生了占卜这个事件,它必须要同时发展一套思维方式,一套对外面事物的看法,让你能够条理化你的说词,而且这套条理化的说词,还要符合整体的实际,符合变化之道,这就是人的智慧的发展。所以,没有这套东西,占卜就不可以行使。因此,《周易》的发展是基于对明天的一种需要,对明天的需要又发展成为一套对明天的理解,然后发展成为一整套对个人和世界的关系、和宇宙的关系的一种认识,这样《周易》作为一套占卜的技术开始的时候,也就逐渐变成一套思维方式,一套宇宙认识的体系。因此,《周易》开始于需要,然后又变成一套如何去认识宇宙的体系。

我们说,《周易》是“伏羲画卦”,就是因为伏羲是一个聪明人,我要告诉别人,你要占卜的话,我告诉你一套图案,按照这套图案,你就可以“按图索骥”。基于预测未来的需要,我们对宇宙进行了一种观察,进行观察的这个氏族叫做“伏羲”。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这里有我自己的一个玄想,或者说是推测吧。但是也不完全是玄想或推测,因为我的确觉得这个还是蛮合理的一个说法。因为从很多实际的考证来看——我是从事思想研究的,但是我也不轻视考古资料,我也很重视历史的引证,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伏羲”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我告诉大家,“伏羲”有一个意思是,它是羊的驯服者,养羊成功的人。在畜牧时代,人需要把野生动物驯养成功,作为自己的助手,达到自己的生存目标。对马、对狗的驯养是最早的,大概在新时器时代早期,马、狗都已经成为人的朋友。我们从很多考古资料,比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发掘出来的墓,看到的马骨头、狗骨头、人骨头,就可以知道那个时候就用了马、狗。但是,后来发现畜牧还不足以来为生,需要找到一个长期供应人的生存的东西,于是,就有了农耕文化的产生,有了种稻,种稻之后就需要牛,又由牛产生了肉食动物的圈养,像猪、鸡,这些都是比较后期的,是农耕时代圈养成功的动物。

我现在的一个假设是,从畜牧时代到农耕时代中间有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是对羊的圈养成功,而对羊圈养成功的始祖是伏羲。“伏羲”是一个氏族,这一群人往往可能以羊为姓,古代有人姓姜,最有名的是姜太公,还有夏代祖先叫做姜元,姜就是以羊为姓。羊有什么好处?有了羊,人们可以在草原上更好地定居下来,不用再到处游荡。羊肉很好吃,羊毛可以取暖,羊群可以产生保护作用,使人免受野兽的攻击。羊的好处很多,人养了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天地,所以伏羲氏能够去观察天地,来说明占卜背后的思想系统是什么,认识系统是什么,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所谓伏羲氏观天测地,他们既可以观察身边的事物,也可以观察远方的事物,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宇宙图像,我们叫做卦的系统,来说明变化,具有爻的内涵。

这样,人就有了知识,也有了宇宙观,从而就有了人生观,这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羊的圈养当中,发现了羊的好处,人们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概念,这个概念叫做价值观。所以在伏羲的那个时代,我们可以假设,中国人不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华夏民族最早的融合,而且产生了宇宙观,宇宙观就是人在天地中的位置的确定;从而也产生了人生观,也就是人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去适应天地的一些变化;更重要的是人要追求什么,这就是人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怎么表达,跟羊有关系。我在研究中就发现,汉字里面有好多字眼,基本上都跟羊有关系。所以从《周易》开始,显然是有一个深入人的意识存在,表现为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少它表现了中国人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所体现出来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讲到这里,我们想,我们今天要做人,是不是应该回到这样一种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呢?所以《周易》,其为儒之本也,我把孔子说的一句话,把它变化了一下,《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君子一定要找根本,要回到事物的根本,本是本源,是根本,是思之所由来,是一个起点。一个人忘掉了自己的起源、起点,那他还怎么做人?做人总得有一个方向,这个起点很重要,这是人的起点。有了这个起点、有了根源感,你才能产生一条可行之道,你才能知道你该怎么走。因为在“本”里面就已经有一个方向感,人的根本就表示人有天性,人有天地之性,人有他自己的一种内在的价值,这样才能发挥成为外在的价值,他才能知道他应该做什么。“道”是什么?道是道路,道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知道你实际上怎么做,一个是你应该怎么做。所以,中国的“道”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就是一个路,而且是你应该走的路,从这个路引申出我们做人做事应该持的方式、方法。

孔子是要说明,我们对什么事情都要了解它的根源,为什么我们做人要关爱别人,关怀别人,要从人道,它的根源是什么?那是因为我们有来自于一个家庭中的父母、子女的环境,有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经验在里面,我们就会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做人的道理。因为人人都需要一种亲情,人人都需要相互关怀。

我今天讲儒家,这个“儒”字,也有它的“本”,这个“本”就是《周易》。这里,当然会涉及孔子的问题,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在《论语》里面孔子已经谈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说50岁以后他再来多学点《易经》,就可以不会有太多的过失了。这句话有很多人认为是不是说错了,孔子不会说这么多《易经》吧?是不是语法有错误,或者抄写有错误?但是现在证明,孔子这句话没有说错。我们看到马王堆挖掘出来的帛书,还有1993年湖北荆州楚墓的竹简,还有1994年以后,上海还在出版的竹书、竹简,还有帛书,这都是那个时候的一些文字,大概在公元前第三四世纪,也就是孔子的第二代、第三代那时候传下来的。那里面就记录着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几年间,就是把《易经》带在身边,坐车也好、走路也好、睡觉也好,他都带着一本《周易》,可见他对《周易》的重视。他的弟子问他:“你是赞同《周易》吗?人们都说《周易》是占卜的书,你占卜吗?”孔子说:“我不占卜。我跟占卜有不同的目标。虽然我们对这本书都很看重,但我的目标跟占卜是不一样的。”孔子认为,从古人的经验里面,从《易经》里面可以了解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主要是了解这些东西。所以孔子是一个哲学家。他看这个占卜主要是看人的心态是什么,人在忧虑未来、想了解未来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受是什么,他想知道什么,能够知道什么,怎么作出判断,怎么通过追求外面世界的认识来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么,所谓人的吉凶、祸福,就在于人能不能够为自己定位,能不能对外部的环境作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决策。我早期讲的决策管理也就是这个意思。决策是预测的基础,没有决策就没有预测,预测又必须以知识作为基础。所以,孔子是一个非常尊重经验的人,很重视古人的经验。任何人不尊重历史,忘却历史,必须会重复历史。所以,很多人的悲剧就是不会从古人中学习,不会从经验中学习,不会从他人学习,这是很重要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说他人有他人的经验,你可以从他人中学习。古人有古人的经验,所以孔子说“好古而敏求”。由此可见,孔子对《周易》是非常重视的,而且事实上,在他后来回到鲁国,可能就对《周易》进行了一些讲解,由此影响了他的弟子,他的弟子甚至于把《周易》传到楚国这个地区。今天的湖北地区——我刚好也是湖北的——发现古代的简书,也不是偶然的,它代表一个历史过程。所以这里至少说明一点,孔子重视《易经》,不是因为好奇,而是重视里面包含的智慧。

提问:其实我对《周易》这一块不太了解,今天听了成博士的讲座很有启发。《周易》对我们来说,无论是对电脑技术、政府管理、经商赚钱各方面来说,都是有启发的。从刚才成博士您的讲座当中,我感觉到把《周易》学好了,对你的专业技术或者你管理政府都是有帮助的,这一点请问成博士是不是这样呢?还有第二点,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的政府,为什么不让我们中小学都学习《周易》的课程呢?

成中英:因为我不是政府的决策者,他们怎么想,怎么计划,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在文化教育这一块,政府会重视的。香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0年以前,香港非常的商业化,几个大学,像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没有一门像样的文化课程,可是最近这三年来,文化课程恐怕是城市大学办得最好。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了,但是我们学学中国的传统文化,读读古人的书,看看古人的诗,谈谈中国古人的生活艺术,我想在今天,也会慢慢地有更好的文化教育作用,对于这点我是比较乐观的。至今到底怎么去做,大家都是相关的人,像今天这样的一个文化讲堂就非常有意思。今天来了这么多人,可见大家都很关心我们的文化,我想以后还会有更大的提升。所以,我希望大家看《周易》不要看得太细,不要只看它的技术,它的管理,不是这样的,它是价值观、是艺术,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和宇宙的关系,是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发展、自己的创造。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成中英:《周易》应该是一本具有本体宇宙观的哲学书,但是它是开始于占卜之用,所以它在生存结构和表层结构上有一个卜卦的体系,所以这本书比较难懂,还不仅仅是文字上的问题,而是要掌握它的整个宇宙结构。《周易》作为古人的智慧,所谓“道不远人”,所以怎样去开拓它,怎样对它重新认识,这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的责任。经济发展需要道德精神,道德就是要让人考虑到人的整体,人的整体不是个人的整体,而是社会的整体,因为人离不开社会而存在,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区,离不开自己所来的地方,当然人更离不开自己的国家和社会。人需要独立成为一个精神体,就是说需要道德,道是整体,德是未来,就是你有没有自己的未来,有没有自己的一种品质,而不是以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的价值是钱,还是人的价值是人的相互尊重和自我的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精神。人可不可靠?为了钱是不是就牺牲友谊?是不是就忘记人跟人之间应该有的一种关切和彼此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道”。“道”是什么?作为一个哲学家,也许我可以进一步来谈这个问题。

另外一点,我要指出来,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面,假如没有今天的科技,我们今天也很难这样发展。科技不是今天一天发展而来的,人类社会可以说是从农业社会到初级阶段的工业社会,到今天,已经不止是工业社会,而是后工业社会了,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所以科技是很伟大的。但是,虽然科技很重要,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忘记人的重要性?而忘记人的一种直接的关怀,而只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为了方便和快捷——比如说我们今天不用纸了,不用毛笔写字了,这其实使得人的表达所带来的美感缺少了,缺少了人的感情的气息,也就是缺少了人文关怀。我觉得人文关怀是很重要的。但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就变成科技的一部分。那么,到底是我们主持科技,还是科技主持我们?我们是科技的主人,还是科技是我们的主人?科技是我们的工具,还是我们是科技的工具?我们被工具化了。这个也是现在做人的困扰,做人的危机。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人在这个世界上,特别是在今天经济发展、高速发展,科技创新、快速创新的时代,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面临着重建道德精神,重新提人文关怀的话题。这样我们就回到了人的问题上了。究竟是什么人?大家知道,人是人从自己来的体验,但是真正的人是不是有一个目标,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人怎么样才是一个最好的人、最美丽的人、最善良的人呢?我想我们今天需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要回到这个意识里面,就不能不去找寻我们的根源,不能不去找寻我们的文化。为什么我要谈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的潜意识,是人的价值创造的一种沉淀,是人的生命培育的一个基础。也就是说,文化是人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的一种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从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衍生成为历史的世界,生活的世界,然后形成一个传统。而我们是在传统之中,虽然传统是属于过去的,但是传统还是在现在,这种过去并没有真正过去,就像很多看不见的东西,你以为你不受它影响,但是它还是在那个地方。它在我们的语言之中,它在我们人与人相互的一种关系之中,在我们所说的早期的教育之中,在父母对我们说的一些话语之中,所以它是我们的一部分。历史并没有因为现在就消失掉,但是由于我们的遗忘,由于我们追求外在的东西太多,我们把它压抑下去了,我们对它有了一种模式,甚至于我们把它看成是不重要的,对它有一种蔑视。这样对我们是不公平的,因为这样我们就没有了自我。因为人是怎么来的?人是长期发展来的,今天能够你有这样的进步,就是因为你有过去,今天你有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你的家族、你的朋友对你的支持。所以,人成为人不容易,社群成为社群也不容易,国成为国也不容易。你看,今天有多少国家要成为国,也是很不容易的,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能够成就一个人的社群,那我们就必须尊重它、珍惜它。文化就是人的社群里面的一个代表。文化的内涵就是思维、就是价值,就是人的一种概念、理念、一种对事物的看法。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回到文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文化,我们才能够了解自己、我们才能够对自己有所规范,我才能够控制我自己,我才能够约束我自己,才能不至于泛滥成灾,为了一点欲望就牺牲整体,不仅牺牲了自己的整体,牺牲了家庭甚至社群,这就是自我管理。

你要自我管理就需要自我理解,就要找寻自己的存在的、发展的基础。人的存在在历史深处,有文化、有思维,它有一个正面的发展,这就是社会。社会的关系建筑在伦理的信任上面,就是相信人有共同的人性,有共同的愿望,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种了解是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是人存在的一种社会存在的基础,这就叫做社会伦理。社会伦理当然有很多方面,因为人的关系很复杂,除了基本关系之外,还有很多衍生出来的关系。怎么把这种伦理扩大,能够使它维护经济的关系,不同的顾客,不同的经济人,还有组织人,利益相关者等等。这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人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关系的,我们怎么去规范这个关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么做得好,怎么做得不好?这就是社会伦理。

要成为人的话,不可能不去考虑这些问题。就好像在一个城市过得好不好,不只是金钱的问题,也是这个地方安全不安全、干净不干净、空气脏不脏的问题,这些都是与社会伦理所引生出来的环境伦理有密切关系的。我们作为人,就要考虑这些问题,关心这些问题,要坚持对这些问题的注意。作为一个人,它的文化教养——我这里用“教养”这个词,使他了解自己是谁,了解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长,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陷,如何来改进、来充实。这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在这种关注之下,我们今天来谈这个话题——周易哲学,谈儒家,这个话题是非常需要的,是一个根本的需要。

首先我要谈“需要”这两个字,因为跟《周易》很有关系。我们要自我理解,要自我管理,要强调人文关怀,要重视自我的文化教养,那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之中是什么地位?我们不能不了解人跟天地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不看重我们的原始文化中人的定位。《周易》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为我们做了一个天地定位的规划,把我们独立的个人放在一个整体的宇宙的架构之中,而且这个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生生不息的宇宙。这是《周易》的一个重点。

对于《周易》的这种认识,我提到几个字要特别强调:“天地定位、水火(不)相射”。“天地定位”就是说这个宇宙的时间、空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天”在上,“地”在下。“天上地下”,不是说哪个高哪个低,这个“高”“低”是从功能上讲来凸显的一个空间、一个时间,来凸显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能够开始、能够发展、能够善始善终,这个叫做定位。如果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时间、一个空间,以及时空的关系。这是从宇宙的发展来说。宇宙的发展,始终是有人才有它的发展,所以说人是宇宙发展的一个成就,宇宙的创发出来的一种存在,因此人是秉承宇宙的创造精神的,与宇宙充满了密切的关系。

我为什么要把“水”“火”特别提出来,这是从学术眼光来谈的,这里有个一般性的意义。水火是两样不同的东西。这两样东西,在《易经》的卦象里面,我们描写宇宙观的时候,水摆在左边,火摆在右边,就表示说这两个东西是对称而又对立的。过去传统的《易经》里面说“水火不相射”,我们找到有一本《易经》,它讲的是“水火相射”,我把这个特意提出来,让大家注意《周易》里“水”与“火”之间的关系。“水火”我们一般说是不相容的,水跟火在一块是不相容的。但是为什么它们又可以“相射”呢?“相射”表示它们彼此会发生一种感应,水要受到火的影响,会蒸发;火受到水的影响,它会逐渐消解、消灭。它们之间有一种消长的关系。所以说,最好是水火不要放在一块,但是不放在一块并不表示它们之间不可以有关系,也不是说它们之间的关系一定不是好的关系,而必须是一种所谓“相克”的关系。这个是很值得去思考的。很多对立的东西,它可以不相干,那就不需要放在一块,以避免冲突。但是相干,是说两者有同样的目标,能够相融合,可以放在一起,来成就一个更好的产品。比如说煮饭要不要水,煮饭要不要火,可见水火可以合作,不是说水火本身是不相容,是对立的,那么水火最好就永远不相见,我想也不必,它们可以共同来达到一个目标,来煮出一碗可口的羹。所以我想“相射”不“相射”,要看需要,看它更高的目的。我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东西”之间的互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不必说彼此要克制对方,它们可以共同合作来达到一个更高的目的,这就叫做“东西互动”。那么南北呢?南方、北方各有所长,北刚南柔,北方人和南方人不一样,这我也注意到,北方话简短,南方话讲的比较长一点,同一个意思,山东人讲和上海人讲都不一样。这种表达方式没有关系,它可以刚柔相济。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需要南北相济,比如南水北调,比如东边开发了,西边还是要开发的。所以人类就是这样。一个城市的发展不是向东就是向西,不是向南就是向北,我看到很多城市都是这样的,最后就是东西南北互相调和,成为一个格局。所以中国城市乃至乡村的发展,大趋势一定是东西互动,南北相济,而且在世界格局里面最后也是如此的。今天就东西沟通来讲,还不是很够,中国的位置就很有意思,中国是在美国之西,但是在欧洲之东,到底中国是东还是西?我认为它既是东也是西,所以它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南北也同样如此。北欧非常富庶,他们是已经发展的国家,而且是可能有点过分发展的国家,而有些国家,比如印度还没有算发展,到非洲,那就是非常需要去发展的。以后的世界,就是需要南北相济的,就是有钱的国家要帮助穷的国家,这样才能产生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暴力的世界,甚至于污染的问题也需要南北相济来解决。这就是我说的人的定位。我们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历史的深度,没有文化的一种自我认识,也不能不关注世界的发展,在天地中的定位。所以说《周易》很重要,因为《周易》正好是一个关系,一个天地定位,一个对东西互动、南北相济,对不同性质的东西的一个综合或者组合的认识。为什么它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它把世界看做是在变动之中的。“周易”的“易”,就是变化、变动。我不想花过多的时间从学术上来谈“易”字,日月为易,我把它看成是,日被云气所掩盖,就是阴,日从云气中出来,就是阳,所以“易”就是阴阳循环,阴阳合一的发展,它是一个变化,变就是从“易”而来的,描写的是变化之象。

《周易》可能是在周代之初,大家说是周文王重新组合一些卦爻辞而形成的。因为《周易》传得很早,我讲一下其根源的发展。周定名为周,也不是偶然的。“周”有涵容的意思,代表中国人至少在周代就有一种包容、涵容的精神,能够涵容不同的东西,能够涵容新的文化、旧的文化,涵容不同的种族,形成一个礼仪之邦。周的精神也就是周边涵容的精神,这种精神被孔子叫做君子的精神。孔子讲的两句话很重要:一个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又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么是君子?君子就是他能够包容别人,能够容纳别人,而不是攀比,不是比来比去,是对一种自我做一种不周偏的评价。评价是可以的,但是攀比就不必要了。但是小人偏偏只是在攀比,他不能包含,不能开阔他的心胸。所以《周易》在这方面说的话,确实是一个古老的经典。它是按照人的经验,人的深层感觉、感受来说的,所以它是具有普遍性的东西。那么,从古到今人是不是变了?当然很多事情是变了很多,比如现在的小孩和以前的小孩所受的教育不一样了,是在变。但是他成为人类的这一点并没有变,只是文化积累更多,我们教育小孩的知识更新,但是他作为人的品种,潜在的能力,根本的需要,都没有变。所以当我们把《周易》看成是代表人的基本的对宇宙的反映,对自己需要的认识,这一点还是没有变的。所以,为什么说《周易》还是很新的东西?因为它是就人的一些根本面,一些基本不变的东西,也就是人跟宇宙关系来反映人,说明人的存在是什么。所以《周易》能成为周代立国的基本精神。周是一个旧邦,已经是两千年前的了,但是它立国的精神是“天地定位”,能够相互融合的,这样一种追求天下和谐的精神并没有变,所以它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也就是它的基本精神,它的基本价值观,还是很新的,因为它是根据人的需要,根据人的感受来讲的。就是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我们了解了《周易》是怎样的一本书,接下来,我想说一下,《周易》这本书是怎么跟儒家连在一块的。在这之前,我还要再讲一下我对《周易》这本书的一些原始的看法,因为这里涉及很多人对《周易》的理解问题。《周易》是一本古老的书,我的看法是一个比较深层的看法,哲学的看法。大家都说《周易》是一本占卜之书,或者是卜筮之书。什么叫卜筮?什么叫占卜?占卜也不等于是算命,算命是后面延伸出来的。占卜是卜卦,当然,现在民间说的卜卦也不是古代时候的卜卦。卜卦有一种方法,以前用龟甲,乌龟的龟甲,如果龟甲不够,也有用牛的肩胛骨,烧了之后,看它裂缝出现的样式来定吉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说明人的需要。人不只是一个现在的存在,也是未来的存在。什么叫未来的存在?因为还有明天,你今天不能过好,就想明天能不能过好。一个为君者,他要考虑他是不是能够继续发展,能够站在一个领导地位,所以他也要考虑到明天,他要知道明天是怎么样的一回事。但是明天还没到,怎么知道呢?他就希望通过一种符号,某种征兆来看明天的情况。烧龟甲,就是为了找寻一种征兆。但是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这个征兆能够代表明天呢?大家有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如果说有人知道,你就照着做就好,但是你要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者是开始有人要说给你听,为什么一个征兆能够代表明天,他要有一个说词,他不能随便去说这个征兆。再说,这个征兆在龟甲上出现,你怎样去解释它、说明它,都要有一套说词。你要说之成理,别人才相信;说之不成理,别人也不相信。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是,你说之成理还不够,要见之于事,要验之于事,要能够检验、能够印证、能够应验。如何检验呢?那就是实事求是,事实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古人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即使你说得有理,但是不对,那别人以后也不会相信你。所以,要知道明天就要通过占卜,这样一种需要产生了占卜这个事件,它必须要同时发展一套思维方式,一套对外面事物的看法,让你能够条理化你的说词,而且这套条理化的说词,还要符合整体的实际,符合变化之道,这就是人的智慧的发展。所以,没有这套东西,占卜就不可以行使。因此,《周易》的发展是基于对明天的一种需要,对明天的需要又发展成为一套对明天的理解,然后发展成为一整套对个人和世界的关系、和宇宙的关系的一种认识,这样《周易》作为一套占卜的技术开始的时候,也就逐渐变成一套思维方式,一套宇宙认识的体系。因此,《周易》开始于需要,然后又变成一套如何去认识宇宙的体系。

我们说,《周易》是“伏羲画卦”,就是因为伏羲是一个聪明人,我要告诉别人,你要占卜的话,我告诉你一套图案,按照这套图案,你就可以“按图索骥”。基于预测未来的需要,我们对宇宙进行了一种观察,进行观察的这个氏族叫做“伏羲”。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这里有我自己的一个玄想,或者说是推测吧。但是也不完全是玄想或推测,因为我的确觉得这个还是蛮合理的一个说法。因为从很多实际的考证来看——我是从事思想研究的,但是我也不轻视考古资料,我也很重视历史的引证,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伏羲”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我告诉大家,“伏羲”有一个意思是,它是羊的驯服者,养羊成功的人。在畜牧时代,人需要把野生动物驯养成功,作为自己的助手,达到自己的生存目标。对马、对狗的驯养是最早的,大概在新时器时代早期,马、狗都已经成为人的朋友。我们从很多考古资料,比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发掘出来的墓,看到的马骨头、狗骨头、人骨头,就可以知道那个时候就用了马、狗。但是,后来发现畜牧还不足以来为生,需要找到一个长期供应人的生存的东西,于是,就有了农耕文化的产生,有了种稻,种稻之后就需要牛,又由牛产生了肉食动物的圈养,像猪、鸡,这些都是比较后期的,是农耕时代圈养成功的动物。

我现在的一个假设是,从畜牧时代到农耕时代中间有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是对羊的圈养成功,而对羊圈养成功的始祖是伏羲。“伏羲”是一个氏族,这一群人往往可能以羊为姓,古代有人姓姜,最有名的是姜太公,还有夏代祖先叫做姜元,姜就是以羊为姓。羊有什么好处?有了羊,人们可以在草原上更好地定居下来,不用再到处游荡。羊肉很好吃,羊毛可以取暖,羊群可以产生保护作用,使人免受野兽的攻击。羊的好处很多,人养了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天地,所以伏羲氏能够去观察天地,来说明占卜背后的思想系统是什么,认识系统是什么,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所谓伏羲氏观天测地,他们既可以观察身边的事物,也可以观察远方的事物,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宇宙图像,我们叫做卦的系统,来说明变化,具有爻的内涵。

这样,人就有了知识,也有了宇宙观,从而就有了人生观,这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羊的圈养当中,发现了羊的好处,人们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概念,这个概念叫做价值观。所以在伏羲的那个时代,我们可以假设,中国人不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华夏民族最早的融合,而且产生了宇宙观,宇宙观就是人在天地中的位置的确定;从而也产生了人生观,也就是人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去适应天地的一些变化;更重要的是人要追求什么,这就是人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怎么表达,跟羊有关系。我在研究中就发现,汉字里面有好多字眼,基本上都跟羊有关系。所以从《周易》开始,显然是有一个深入人的意识存在,表现为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少它表现了中国人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所体现出来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讲到这里,我们想,我们今天要做人,是不是应该回到这样一种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呢?所以《周易》,其为儒之本也,我把孔子说的一句话,把它变化了一下,《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君子一定要找根本,要回到事物的根本,本是本源,是根本,是思之所由来,是一个起点。一个人忘掉了自己的起源、起点,那他还怎么做人?做人总得有一个方向,这个起点很重要,这是人的起点。有了这个起点、有了根源感,你才能产生一条可行之道,你才能知道你该怎么走。因为在“本”里面就已经有一个方向感,人的根本就表示人有天性,人有天地之性,人有他自己的一种内在的价值,这样才能发挥成为外在的价值,他才能知道他应该做什么。“道”是什么?道是道路,道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知道你实际上怎么做,一个是你应该怎么做。所以,中国的“道”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就是一个路,而且是你应该走的路,从这个路引申出我们做人做事应该持的方式、方法。

孔子是要说明,我们对什么事情都要了解它的根源,为什么我们做人要关爱别人,关怀别人,要从人道,它的根源是什么?那是因为我们有来自于一个家庭中的父母、子女的环境,有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经验在里面,我们就会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做人的道理。因为人人都需要一种亲情,人人都需要相互关怀。

我今天讲儒家,这个“儒”字,也有它的“本”,这个“本”就是《周易》。这里,当然会涉及孔子的问题,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在《论语》里面孔子已经谈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说50岁以后他再来多学点《易经》,就可以不会有太多的过失了。这句话有很多人认为是不是说错了,孔子不会说这么多《易经》吧?是不是语法有错误,或者抄写有错误?但是现在证明,孔子这句话没有说错。我们看到马王堆挖掘出来的帛书,还有1993年湖北荆州楚墓的竹简,还有1994年以后,上海还在出版的竹书、竹简,还有帛书,这都是那个时候的一些文字,大概在公元前第三四世纪,也就是孔子的第二代、第三代那时候传下来的。那里面就记录着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几年间,就是把《易经》带在身边,坐车也好、走路也好、睡觉也好,他都带着一本《周易》,可见他对《周易》的重视。他的弟子问他:“你是赞同《周易》吗?人们都说《周易》是占卜的书,你占卜吗?”孔子说:“我不占卜。我跟占卜有不同的目标。虽然我们对这本书都很看重,但我的目标跟占卜是不一样的。”孔子认为,从古人的经验里面,从《易经》里面可以了解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主要是了解这些东西。所以孔子是一个哲学家。他看这个占卜主要是看人的心态是什么,人在忧虑未来、想了解未来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受是什么,他想知道什么,能够知道什么,怎么作出判断,怎么通过追求外面世界的认识来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么,所谓人的吉凶、祸福,就在于人能不能够为自己定位,能不能对外部的环境作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决策。我早期讲的决策管理也就是这个意思。决策是预测的基础,没有决策就没有预测,预测又必须以知识作为基础。所以,孔子是一个非常尊重经验的人,很重视古人的经验。任何人不尊重历史,忘却历史,必须会重复历史。所以,很多人的悲剧就是不会从古人中学习,不会从经验中学习,不会从他人学习,这是很重要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说他人有他人的经验,你可以从他人中学习。古人有古人的经验,所以孔子说“好古而敏求”。由此可见,孔子对《周易》是非常重视的,而且事实上,在他后来回到鲁国,可能就对《周易》进行了一些讲解,由此影响了他的弟子,他的弟子甚至于把《周易》传到楚国这个地区。今天的湖北地区——我刚好也是湖北的——发现古代的简书,也不是偶然的,它代表一个历史过程。所以这里至少说明一点,孔子重视《易经》,不是因为好奇,而是重视里面包含的智慧。

提问:其实我对《周易》这一块不太了解,今天听了成博士的讲座很有启发。《周易》对我们来说,无论是对电脑技术、政府管理、经商赚钱各方面来说,都是有启发的。从刚才成博士您的讲座当中,我感觉到把《周易》学好了,对你的专业技术或者你管理政府都是有帮助的,这一点请问成博士是不是这样呢?还有第二点,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的政府,为什么不让我们中小学都学习《周易》的课程呢?

成中英:因为我不是政府的决策者,他们怎么想,怎么计划,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在文化教育这一块,政府会重视的。香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0年以前,香港非常的商业化,几个大学,像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没有一门像样的文化课程,可是最近这三年来,文化课程恐怕是城市大学办得最好。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了,但是我们学学中国的传统文化,读读古人的书,看看古人的诗,谈谈中国古人的生活艺术,我想在今天,也会慢慢地有更好的文化教育作用,对于这点我是比较乐观的。至今到底怎么去做,大家都是相关的人,像今天这样的一个文化讲堂就非常有意思。今天来了这么多人,可见大家都很关心我们的文化,我想以后还会有更大的提升。所以,我希望大家看《周易》不要看得太细,不要只看它的技术,它的管理,不是这样的,它是价值观、是艺术,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和宇宙的关系,是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发展、自己的创造。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