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篇总结
在线阅读

易与古文明

组图中总-1 圆运动的一气周流

一年大气的圆运动,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木气有疏泄作用,火气有宣通作用,金气有收敛作用,水气有封藏作用,土气有运化作用。五行之作用,五行之气之性也。生长收藏化,五行运动性能也。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运动不圆,偏见之气也,五行各一,唯火有二,故为六气。二火者,君火运行,重在上升;相火运行,重在下降。名曰五行,其实六行。

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三之气为少阳相火,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五之气为阳明燥金,六之气为太阳寒水。

木气偏见,则病风。君火之气偏见,则病热。相火之气偏见,则病暑。金气偏见,则病燥。水气偏见,则病寒。土气偏见,则病湿。金气、水气与水中相火之气不足,则病风。金气、木气不足,则病热、病暑。火气、木气、水气不足,则病燥。金气、木气、相火之气不足,则病寒。金气、木气不足,则病湿。而皆由于中气之虚,运动能圆,乃不病耳。

六行六气的圆运动,四节一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春风、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此时令发病之根源也。圆运动天人一气,时令病上最为显著。内伤杂病,亦属六气,特不似时令病之关系生死之速耳。因时令病乃整个六气散开,中气消灭极易,故死速也。929709

总的来说,六气就是三阴三阳之气,又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太阴、少阴之气,地支配六气(图中总-2):

易与古文明

图中总-2 人身左升右降的规则图

但归根结蒂,六气乃一气,大自然之气在一气周流,人体之中气[阳气]也同样是在一气周流。中医在诊病的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出人体的中气究竟阻碍在什么腑脏,究竟是中气憋在了五行中的哪一行、六气中的哪一气导致中气的升降出了问题,再采取与腑脏五行相对应的方剂进行疏通,从而达到了治疗的目的。而中药方剂就是中医师所说的“方”,此“方”与易学文化中的河图与洛书里的“时辰”和“方位”是密不可分的,说穿了就是与大自然和人体腑脏的“时辰”、“方位”、“气立”、“神机”是分不开的,“方”既是一种“方象”,也是一种“药象”,还是一种“时象”。比如,中医药中主人体左路升发的“大、小青龙汤”与主人体右路敛降的“白虎汤”就非常明显地带有易学文化左青龙、右白虎的概念和元素,而一个“方”所共同具有的这几种象又都是易学文化当中的“类象”、“类比”、“归类”,《系辞上传》中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就说得非常清楚。这也是中国易医同源的一个原因。

今天的中医药在世界上(特别是西方科学社会)越来越受重视和欢迎,并加以引进、学习、研究、消化、利用,就是因为中药是自然、天然的有机材料,尽管很多的中药现在都已是人工栽培和驯养的,但它们依然保持了天然和自然的成分,而不是人工合成的药品。包括《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顺应大自然与人体一气周流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国古文化追求的科学,强调的天地人和,与自然合一,可见在中国的古文化文明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核心,那就是易,就是日月,就是自然。

');" class="a2">收藏

易一开始诞生时,就是综合性的大学科,包罗万象。随着历史的演进,她完成了天学(其中包括天文、历法、天象等)、音乐、度量衡、语言学、文字学、中医学、数学、哲学、建筑学、预测学、儒学、道学等诸多学科后,易学就基本上就完成了她的使命,而各个学科开始独立地向前发展了,在后人的眼里也显得各个学科都是独立诞生的,好像没有根源一样。

岂不知,所有的学科都来自哲学的探索。

这样,人们就逐渐忘记了这些学科的根源,而仅把占卜、预测、天象等这几项具有神秘色彩、玄之又玄的学科依然归在易学当中,并被贴上了迷信巫术的标签,归入了三教九流,使绝大多数的人们不但不敢研究了解,而且还像躲避瘟疫一样的躲着,使得现代的很多人都看不清她的庐山真面目。

不过这也难怪,因为“巫”字所代表的意思在古代与神职人员、医生、学者、教师都有关系,一旦物极必反就与恶人也有了关系。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刚刚起步的远古时代,国家的政治形态与部落的政治形态几乎是一致的,绝大多数的部落的领袖都是“巫”,“巫”也是有学问的能人,代表着知识的权威。

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人们认为“巫”是迷信、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代名词,所以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刚好就反了。

原荒时代,绝大多数的先民知识未开,看见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他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在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而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是这样认为的,但此神非彼神,当然这与中国最古老的易学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一些个明白人提供意见作参考。

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而在原始时代,出现这两种情况时,就会去求助于同一人,那就是“巫”,也就是神职人员、医生、学者、教师,他们是对事物的自然变化认识比较清楚的明白人。我们从古“医”字写作“毉”以及卜筮的“筮”字亦可窥见一斑。

中医学最早与道医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道医学中又包括有精神学科、心理学科和祝由学科(即用画符、送符来治病,清朝时从中医学中去掉了这一门学科),所以“医”就不可避免地与“巫”联系在一起了。中医学乃人身与宇宙气质同构的运化学,气为大气,质为大气中的物质,运为运动,化为化合,其原理出于河图。河图的圆运动,大可以表示一个宇宙造化的个体,小可以表示一个人的个体,甚至是一个细胞的个体,一个人体,即是一个河图,所以说河图乃是中医学之系统。这既符合“天”与“生物”的“宇宙生物观”,也符合易学文化基础理论当中类比归类的“同象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乃宇宙造化的大气圆运动的物质。生物皆是秉受大气的圆运动而生的,大气中有阴阳五行,故人身也有阴阳五行。大气中阴阳五行,时刻在进行着圆的运动,而人身中的阴阳五行,也同样在时刻进行着圆的运动。自然界当中的各种生物(中药)各自得到了大气阴阳五行的圆运动之偏,而人身却独自得到了大气阴阳五行的圆运动之圆。人身之所以有病,乃是人身中气[阳气]的运动产生了偏差。而中医恰恰是以自然界中的物性(中药)之偏,在补救人身之偏。

运动圆为生理,运动不圆为病理,运动不圆用药以恢复其圆为医理。这是实在的,是自然的,是简易的,一个河图尽之矣。

一个生物所在之地,太阳射在此地面的光热就是阳。此地面的光热已过,与光热未来之间就是阴。纯阴则静而不动,静则直下。纯阳则动而不静,动则直上。纯阳纯阴,直上直下,不能生物也。静则沉,动则浮。由静而动则升,由动而静则降,动静交合,则生中气。动静交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者,生物之父母也。此大气的圆运动之所由来,亦即造化个体之所由成就。人秉造化阴阳圆运动之气以有生,人的个体,即造化个体的遗传。先认识造化的阴阳,自能认识人身的阴阳。五行六气者,阴阳二气圆运动的内容也。

春气由冬气而来,故曰水生木。夏气由春气而来,故曰木生火。长夏之气,由夏气而来,故曰火生土。夏秋之交为长夏。秋气由长夏之气而来,故曰土生金。冬气由秋气而来,故曰金生水。

春气疏泄,秋气收敛,冬气封藏,夏气宣通,中气运化。收敛之气,制疏泄之气,故曰金克木。宣通之气,制收敛之气,故曰火克金。封藏之气,制宣通之气,故曰水克火。运化之气,制封藏之气,故曰土克水。疏泄之气,制运化之气,故曰木克土。

相生者,大气圆运动次序的先后;相克者,大气圆运动对待的平衡。相生者,补其不及;相克者,制其太过。相生相克,皆圆运动自身维持自身运动之圆而已。天人之气,和平则无病。运动圆则和平,亦和平则运动圆。相生则和,相克则平。相生相克者,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医理之事也。土气燥则克水,土气湿则不克水(组图中总-1)。

总的来说,五行在中医里与五运相对应,天干配五运:

易与古文明

组图中总-1 圆运动的一气周流

一年大气的圆运动,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木气有疏泄作用,火气有宣通作用,金气有收敛作用,水气有封藏作用,土气有运化作用。五行之作用,五行之气之性也。生长收藏化,五行运动性能也。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运动不圆,偏见之气也,五行各一,唯火有二,故为六气。二火者,君火运行,重在上升;相火运行,重在下降。名曰五行,其实六行。

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三之气为少阳相火,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五之气为阳明燥金,六之气为太阳寒水。

木气偏见,则病风。君火之气偏见,则病热。相火之气偏见,则病暑。金气偏见,则病燥。水气偏见,则病寒。土气偏见,则病湿。金气、水气与水中相火之气不足,则病风。金气、木气不足,则病热、病暑。火气、木气、水气不足,则病燥。金气、木气、相火之气不足,则病寒。金气、木气不足,则病湿。而皆由于中气之虚,运动能圆,乃不病耳。

六行六气的圆运动,四节一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春风、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此时令发病之根源也。圆运动天人一气,时令病上最为显著。内伤杂病,亦属六气,特不似时令病之关系生死之速耳。因时令病乃整个六气散开,中气消灭极易,故死速也。929709

总的来说,六气就是三阴三阳之气,又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太阴、少阴之气,地支配六气(图中总-2):

易与古文明

图中总-2 人身左升右降的规则图

但归根结蒂,六气乃一气,大自然之气在一气周流,人体之中气[阳气]也同样是在一气周流。中医在诊病的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出人体的中气究竟阻碍在什么腑脏,究竟是中气憋在了五行中的哪一行、六气中的哪一气导致中气的升降出了问题,再采取与腑脏五行相对应的方剂进行疏通,从而达到了治疗的目的。而中药方剂就是中医师所说的“方”,此“方”与易学文化中的河图与洛书里的“时辰”和“方位”是密不可分的,说穿了就是与大自然和人体腑脏的“时辰”、“方位”、“气立”、“神机”是分不开的,“方”既是一种“方象”,也是一种“药象”,还是一种“时象”。比如,中医药中主人体左路升发的“大、小青龙汤”与主人体右路敛降的“白虎汤”就非常明显地带有易学文化左青龙、右白虎的概念和元素,而一个“方”所共同具有的这几种象又都是易学文化当中的“类象”、“类比”、“归类”,《系辞上传》中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就说得非常清楚。这也是中国易医同源的一个原因。

今天的中医药在世界上(特别是西方科学社会)越来越受重视和欢迎,并加以引进、学习、研究、消化、利用,就是因为中药是自然、天然的有机材料,尽管很多的中药现在都已是人工栽培和驯养的,但它们依然保持了天然和自然的成分,而不是人工合成的药品。包括《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顺应大自然与人体一气周流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国古文化追求的科学,强调的天地人和,与自然合一,可见在中国的古文化文明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核心,那就是易,就是日月,就是自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