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哥贝克力巨石阵遗址反映出的文化
在线阅读

组图18-1 哥贝克力山丘的巨石阵

组图18-2 巨石上雕刻着诡异、精细的动物

14C测定,这些遗址距今至少已有11600年左右的历史,西方考古专家推测甚至可能到距今13000年左右,这就意味着它是在公元前1万年前建造的。相比之下,英国的巨石阵建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的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迹象显示,哥贝克力遗址还有更多的巨石尚未出土,为此考古学家专门透过仪器进行了勘测,确信至少还有数百个巨石尚待挖掘。

西方考古学家们感到,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们能建成哥贝克力巨石这样的巨型建筑,改变了他们对世界历史的重新认识,它显示了在土耳其地区古老的狩猎采集生活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先进得多,那个时期的发达甚至让他们难以置信,仿佛是上帝从天堂降下来在这里建造了哥贝克力石阵,这使得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们都认为该遗址可堪称是考古领域最重要的发现。

想象一下人类在居住洞穴、靠狩猎采集为生的远古时代,何以建成了如此宏伟的建筑?这样的建筑又是干什么用的呢?克劳斯·施密特估计,在数十年的建设期间,是因为大批猎人可能偶尔聚集到这里,住在用兽皮搭起的帐篷中,猎杀当地动物充饥(在哥贝克力遗址周围发现的很多燧石箭头支持了这一推论,还支持了该遗址的年代)。或许是信仰的力量推动了他们万众团结、一心建造了这样的巨石阵,又或许是信仰需要拜神,又吸引更多的人陆续聚集在了这里。但他们随后发现,常规的狩猎和采集无法养活那么多人,于是在周边地区又开始了耕作,同样这也是因为信仰才推动了农耕的生产活动。在古人聚居于此非常明显的证据中,一些令人惊异的发现也让哥贝克力遗址成为了考古圣地和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克劳斯·施密特认为,这里就是《圣经》中提到的曾经的伊甸园(图18-3),更明确地说哥贝克力遗址就是伊甸园的一座神殿。在《创世纪》中,伊甸园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在很早以前的那个时候,狩猎者和采集者能够随意从树上摘取果实,从河里捞取鱼儿,单纯的人们可以在悠闲和快乐中度过美好的时光,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会有许多研习艺术、建筑和复杂的典礼仪式的时间,才创造了他们的天堂。但后来的人们却掉入了农耕劳作和苦活不断的生活之中。哥贝克力巨石阵的这个考古证据,使我们知道了伊甸园的变化以及与相对轻松的狩猎相比,原始耕作显得更加辛苦的原因。

图18-3 《圣经》中的伊甸园

还有很多历史证据显示,《圣经》的作者们在谈论伊甸园的时候的确描述了土耳其库尔德的这个角落,《创世纪》中描述伊甸园位于亚述西部,就在哥贝克力庙的位置。同样《圣经》中的伊甸园附近有四条河,包括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哥贝克力遗址正处于这四条河中的两条之间。

古代亚述的课本中提到过“伯伊但”小邦——伊甸园的一处,这个小国距离哥贝克力遗址约50英里。《旧约》中记载了“在斯拉萨的伊甸园的儿童”,斯拉萨是叙利亚北边的一个小镇,与哥贝克力遗址相近。另外伊甸园这个词来自闪族语的“平原”,而哥贝克力遗址有刚好位于哈伦平原。

所以,当这些西方的考古学家们把所有这些信息汇聚一起后就发现这些证据很有说服力,哥贝克力遗址实际上就是“伊甸园的一座神殿”。

现在的哥贝克力遗址周围,土地干涸而贫瘠,而考古遗迹显示这里曾经是一个富饶的田园式地区,与石头上的雕刻的野味成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野鸟到处都是、周围到处都是翠绿葱葱的树木和野果树的图样完全一样。

原因就是这里靠近著名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源头,从采集到耕种的转变最早也发生在这片地区。安纳托利亚平原是农业的摇篮,世界上最早的家猪发现于60英里之外的恰约尼遗址,绵羊、山羊和牛也最早驯养于土耳其东部,全世界的麦种都来自单粒小麦——最早种植于哥贝克力附近的山上,而世界最原始的如黑麦和燕麦的谷物也都开始于这里。这就说明大约在1万年前,库尔德沙漠曾经是一个“天堂般的地方”。

是什么破坏了这种美丽宜人的环境?考古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人类的活动。

这里的人们在开始耕作之后改变了土地和气候,树木被砍伐,土地日趋贫瘠,耕作和收割让土地遭到腐蚀和裸露,这样才致使曾经美不胜收、无比惬意的绿洲变成充满压力、疲乏和土地收益递减的荒芜之地,所以曾经的天堂没有了。

但哥贝克力遗址从功能用途上来说,似乎又更像是一处神庙和祭祀之地,因此西方考古学家们认为,哥贝克力巨石阵很可能是一处上古时代最大的宗教祭祀场所或宗教中心,而巨石上雕刻的那些动物和其他东西就是当时的人们对神灵的崇拜。

即使哥贝克力遗址是一处祭祀的神庙,那么当时这里的人们所信奉的宗教中的神灵是什么?是巨石上雕刻的万物中的动物吗?如果他们把这些巨石上雕刻的动物奉为神灵的话,它们又显得太松散。既然这里的人们在距今约12000年左右就有了如此之高的雕琢技艺,为何不能雕刻出一个拟人或拟物的核心神灵或图腾呢?

如此看来,这个上古时代的原始宗教场所仅仅只有巨石阵和精湛的动物浮雕艺术,而与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没有任何联系,那我们就完全可以断定这个宗教缺少文化的凝聚和沉淀,这样的宗教与人类所追求的文明就没法内外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能是昙花一现,不可能会普及、流传下来,而必然会断代。

为此笔者有一点感触,即即使西方的考古学家把哥贝克力的巨石阵遗址与《创世纪》中的伊甸园的地址联系到一起,把巨石上的动物浮雕内容与《创世纪》中描述伊甸园的环境吻合了起来,也不能证明真正的世界文明就诞生起源在这里。

如果他们真的是在信奉巨石上雕刻的万物,就是信奉万物之灵,那么这个宗教与今天欧亚大陆许多地区的人们所信奉的萨满教和万物有灵反倒十分相似。

如今,考古学家们仍在继续发掘哥贝克力石阵,对它所包含的意义则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不过有一点是基本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个发现改变了西方人对人类文明史的认知,同时也提出了人类的文明来自于某种非物质的东西即神灵崇拜的宗教,这也促使了西方的考古学界开始重新评估宗教对文明的作用。

考古学家克劳斯·施密特坚定地认为,这里就是《圣经》中提到的曾经的伊甸园,更明确地说哥贝克力遗址就是伊甸园的一座神殿是非常出乎人们的预料的,因为在西方的很多学者都把伊甸园的故事看做是民间的传闻或者寓言,而像施密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竟能说出如此惊人的阐述以及西方考古学界开始重新评估宗教对文明的作用,笔者认为这里面有想把《圣经》与文明之源硬扯在一起的嫌疑,更确切地说这些个考古学家无非就是想要说《圣经》曾经就是文明的起源罢了。

笔者认为,如果重新考虑评估宗教对文明的作用,那我们就要在整个文明系统中看一看《圣经》,再把《圣经》与《周易》比较一下才行。西方人不是老说《易经》就是中国人的《圣经》吗?只要通过比较就会发现“易”也可以是《易》,她既可以是由日月变化组成的大自然,也可以是一本书;《易》既在拟人,也在拟物,也同时强调了万物之灵;在“易”之内的人类既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经典之作《周易》,在“易”之外又有人类龙文化的图腾——龙;我们从《周易》的卦爻辞中既能看出中国古人智慧的哲学思想和科学论述,还能从其中的六爻易术中看出所蕴含的推理逻辑;“易”教我们既能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看问题,也能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去看问题;“易”使我们既能知道过去,又可预测未来;“易”既可让人崇拜,又可让人使用;在中国最古老的自然哲学的思想文化体系里的每一个“数”和“字”及“概念”都可以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库,而《圣经》却没有这样的功能。

西方人一直说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宗教,但他们不知道,甚至连我们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不知道自从中国最古老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诞生以后,中国人就从神秘主义的困惑和迷信当中脱离了出来,开始崇尚自然的环境、崇尚万物之灵的自然变化(这在《周易》林[临]、乖[睽]、无孟[无妄]、既济[既济]等卦的卦爻辞中就已经阐述得很明白了),崇拜大自然、崇拜和信奉无神论。所以说中国人所信仰的是无神论。

中国智慧的古人在这个思想文化体系中早就明确阐述了宇宙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自然运动法则和客观变化规律。宗教中的“宗”在汉字中就有根源之意,而能够称得上是真正“宗”的教化体系只有中国最古老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只有大自然本身,而“易”又来自大自然,这从世界各地还存在的萨满教以及信奉萨满教的民族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其中还遗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中的元素和影子。

通过中国近代考古,发现与易学思想文化体系中五行有关的音韵学系统竟可上溯到距今10000年左右的贾湖文化遗址,而与易学思想文化体系中阴阳哲学观念有关的锐与钝,竟可上溯到距今1.8万年以前的辽宁海城小孤山仙人洞文化遗址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文化遗址。所以说中国最古老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最早地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在世界上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文明体系。即使在当今所有的世界文化中,她仍然备受瞩目,她既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全世界人类的宝贵财富。

注:《易经》就是《周易》,要想真正的读懂《周易》,与《圣经》进行比较,请读者参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易卦爻辞真解》。

');" class="a2">收藏

1994年,一名库尔德牧羊人在土耳其东部靠近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源头,发现了一块块矩形和平顶T形巨石。几周后,这一消息传到了土耳其东南部桑尼乌法(Sanliurfa)古城的博物馆馆长那里。于是他们和伊斯坦布尔的德国考古学会取得联系后,于1994年下半年,以德国考古研究所(DAI)研究人员克劳斯·施密特为首的考古专家来到这里,对哥贝克力山丘的这一有着非凡考古价值的遗址开始了挖掘工作。

目前考古学家已挖出45块T型巨石,逐渐拼凑出几个直径为5到10码的石头圆圈,有些石柱高达5.5米、重达16吨,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刀、斧头、投射机械同时被发掘出来。这些矗立在哥贝克力山丘的巨大石柱非常引人注目、大多浮雕都充满想象,既有奇特精致的图案和纹饰,还有野猪、野鸭、狩猎和娱乐的场面,盘旋的巨蛇是一个常见的图案,有的还雕有小龙虾或狮子,而T形巨石形状似乎又代表着伸展双臂的人形,甚至还有风格各异的“胳膊”,从侧面沿一定角度垂下(组图18-1、组图18-2)。

组图18-1 哥贝克力山丘的巨石阵

组图18-2 巨石上雕刻着诡异、精细的动物

14C测定,这些遗址距今至少已有11600年左右的历史,西方考古专家推测甚至可能到距今13000年左右,这就意味着它是在公元前1万年前建造的。相比之下,英国的巨石阵建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的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迹象显示,哥贝克力遗址还有更多的巨石尚未出土,为此考古学家专门透过仪器进行了勘测,确信至少还有数百个巨石尚待挖掘。

西方考古学家们感到,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们能建成哥贝克力巨石这样的巨型建筑,改变了他们对世界历史的重新认识,它显示了在土耳其地区古老的狩猎采集生活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先进得多,那个时期的发达甚至让他们难以置信,仿佛是上帝从天堂降下来在这里建造了哥贝克力石阵,这使得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们都认为该遗址可堪称是考古领域最重要的发现。

想象一下人类在居住洞穴、靠狩猎采集为生的远古时代,何以建成了如此宏伟的建筑?这样的建筑又是干什么用的呢?克劳斯·施密特估计,在数十年的建设期间,是因为大批猎人可能偶尔聚集到这里,住在用兽皮搭起的帐篷中,猎杀当地动物充饥(在哥贝克力遗址周围发现的很多燧石箭头支持了这一推论,还支持了该遗址的年代)。或许是信仰的力量推动了他们万众团结、一心建造了这样的巨石阵,又或许是信仰需要拜神,又吸引更多的人陆续聚集在了这里。但他们随后发现,常规的狩猎和采集无法养活那么多人,于是在周边地区又开始了耕作,同样这也是因为信仰才推动了农耕的生产活动。在古人聚居于此非常明显的证据中,一些令人惊异的发现也让哥贝克力遗址成为了考古圣地和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克劳斯·施密特认为,这里就是《圣经》中提到的曾经的伊甸园(图18-3),更明确地说哥贝克力遗址就是伊甸园的一座神殿。在《创世纪》中,伊甸园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在很早以前的那个时候,狩猎者和采集者能够随意从树上摘取果实,从河里捞取鱼儿,单纯的人们可以在悠闲和快乐中度过美好的时光,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会有许多研习艺术、建筑和复杂的典礼仪式的时间,才创造了他们的天堂。但后来的人们却掉入了农耕劳作和苦活不断的生活之中。哥贝克力巨石阵的这个考古证据,使我们知道了伊甸园的变化以及与相对轻松的狩猎相比,原始耕作显得更加辛苦的原因。

图18-3 《圣经》中的伊甸园

还有很多历史证据显示,《圣经》的作者们在谈论伊甸园的时候的确描述了土耳其库尔德的这个角落,《创世纪》中描述伊甸园位于亚述西部,就在哥贝克力庙的位置。同样《圣经》中的伊甸园附近有四条河,包括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哥贝克力遗址正处于这四条河中的两条之间。

古代亚述的课本中提到过“伯伊但”小邦——伊甸园的一处,这个小国距离哥贝克力遗址约50英里。《旧约》中记载了“在斯拉萨的伊甸园的儿童”,斯拉萨是叙利亚北边的一个小镇,与哥贝克力遗址相近。另外伊甸园这个词来自闪族语的“平原”,而哥贝克力遗址有刚好位于哈伦平原。

所以,当这些西方的考古学家们把所有这些信息汇聚一起后就发现这些证据很有说服力,哥贝克力遗址实际上就是“伊甸园的一座神殿”。

现在的哥贝克力遗址周围,土地干涸而贫瘠,而考古遗迹显示这里曾经是一个富饶的田园式地区,与石头上的雕刻的野味成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野鸟到处都是、周围到处都是翠绿葱葱的树木和野果树的图样完全一样。

原因就是这里靠近著名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源头,从采集到耕种的转变最早也发生在这片地区。安纳托利亚平原是农业的摇篮,世界上最早的家猪发现于60英里之外的恰约尼遗址,绵羊、山羊和牛也最早驯养于土耳其东部,全世界的麦种都来自单粒小麦——最早种植于哥贝克力附近的山上,而世界最原始的如黑麦和燕麦的谷物也都开始于这里。这就说明大约在1万年前,库尔德沙漠曾经是一个“天堂般的地方”。

是什么破坏了这种美丽宜人的环境?考古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人类的活动。

这里的人们在开始耕作之后改变了土地和气候,树木被砍伐,土地日趋贫瘠,耕作和收割让土地遭到腐蚀和裸露,这样才致使曾经美不胜收、无比惬意的绿洲变成充满压力、疲乏和土地收益递减的荒芜之地,所以曾经的天堂没有了。

但哥贝克力遗址从功能用途上来说,似乎又更像是一处神庙和祭祀之地,因此西方考古学家们认为,哥贝克力巨石阵很可能是一处上古时代最大的宗教祭祀场所或宗教中心,而巨石上雕刻的那些动物和其他东西就是当时的人们对神灵的崇拜。

即使哥贝克力遗址是一处祭祀的神庙,那么当时这里的人们所信奉的宗教中的神灵是什么?是巨石上雕刻的万物中的动物吗?如果他们把这些巨石上雕刻的动物奉为神灵的话,它们又显得太松散。既然这里的人们在距今约12000年左右就有了如此之高的雕琢技艺,为何不能雕刻出一个拟人或拟物的核心神灵或图腾呢?

如此看来,这个上古时代的原始宗教场所仅仅只有巨石阵和精湛的动物浮雕艺术,而与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没有任何联系,那我们就完全可以断定这个宗教缺少文化的凝聚和沉淀,这样的宗教与人类所追求的文明就没法内外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能是昙花一现,不可能会普及、流传下来,而必然会断代。

为此笔者有一点感触,即即使西方的考古学家把哥贝克力的巨石阵遗址与《创世纪》中的伊甸园的地址联系到一起,把巨石上的动物浮雕内容与《创世纪》中描述伊甸园的环境吻合了起来,也不能证明真正的世界文明就诞生起源在这里。

如果他们真的是在信奉巨石上雕刻的万物,就是信奉万物之灵,那么这个宗教与今天欧亚大陆许多地区的人们所信奉的萨满教和万物有灵反倒十分相似。

如今,考古学家们仍在继续发掘哥贝克力石阵,对它所包含的意义则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不过有一点是基本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个发现改变了西方人对人类文明史的认知,同时也提出了人类的文明来自于某种非物质的东西即神灵崇拜的宗教,这也促使了西方的考古学界开始重新评估宗教对文明的作用。

考古学家克劳斯·施密特坚定地认为,这里就是《圣经》中提到的曾经的伊甸园,更明确地说哥贝克力遗址就是伊甸园的一座神殿是非常出乎人们的预料的,因为在西方的很多学者都把伊甸园的故事看做是民间的传闻或者寓言,而像施密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竟能说出如此惊人的阐述以及西方考古学界开始重新评估宗教对文明的作用,笔者认为这里面有想把《圣经》与文明之源硬扯在一起的嫌疑,更确切地说这些个考古学家无非就是想要说《圣经》曾经就是文明的起源罢了。

笔者认为,如果重新考虑评估宗教对文明的作用,那我们就要在整个文明系统中看一看《圣经》,再把《圣经》与《周易》比较一下才行。西方人不是老说《易经》就是中国人的《圣经》吗?只要通过比较就会发现“易”也可以是《易》,她既可以是由日月变化组成的大自然,也可以是一本书;《易》既在拟人,也在拟物,也同时强调了万物之灵;在“易”之内的人类既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经典之作《周易》,在“易”之外又有人类龙文化的图腾——龙;我们从《周易》的卦爻辞中既能看出中国古人智慧的哲学思想和科学论述,还能从其中的六爻易术中看出所蕴含的推理逻辑;“易”教我们既能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看问题,也能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去看问题;“易”使我们既能知道过去,又可预测未来;“易”既可让人崇拜,又可让人使用;在中国最古老的自然哲学的思想文化体系里的每一个“数”和“字”及“概念”都可以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库,而《圣经》却没有这样的功能。

西方人一直说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宗教,但他们不知道,甚至连我们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不知道自从中国最古老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诞生以后,中国人就从神秘主义的困惑和迷信当中脱离了出来,开始崇尚自然的环境、崇尚万物之灵的自然变化(这在《周易》林[临]、乖[睽]、无孟[无妄]、既济[既济]等卦的卦爻辞中就已经阐述得很明白了),崇拜大自然、崇拜和信奉无神论。所以说中国人所信仰的是无神论。

中国智慧的古人在这个思想文化体系中早就明确阐述了宇宙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自然运动法则和客观变化规律。宗教中的“宗”在汉字中就有根源之意,而能够称得上是真正“宗”的教化体系只有中国最古老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只有大自然本身,而“易”又来自大自然,这从世界各地还存在的萨满教以及信奉萨满教的民族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其中还遗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中的元素和影子。

通过中国近代考古,发现与易学思想文化体系中五行有关的音韵学系统竟可上溯到距今10000年左右的贾湖文化遗址,而与易学思想文化体系中阴阳哲学观念有关的锐与钝,竟可上溯到距今1.8万年以前的辽宁海城小孤山仙人洞文化遗址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文化遗址。所以说中国最古老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最早地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在世界上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文明体系。即使在当今所有的世界文化中,她仍然备受瞩目,她既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全世界人类的宝贵财富。

注:《易经》就是《周易》,要想真正的读懂《周易》,与《圣经》进行比较,请读者参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易卦爻辞真解》。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