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建设生态文明社区
在线阅读 收藏

“垃圾围村”在一段时间内曾成为我国不少农村常见的景象。

2005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就明确指出,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但是,钱从哪里来,如何保证持续的投入并用到实处,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大问题。

青岛的实践破解了这一难题。

2008年起,连续三年,青岛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郊区五市实施以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为重点的新农村“五化”工程。对财政较为困难的平度、莱西两市,市级财政进行专项资金补助,拨出专款支持各区市村庄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建设,还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村饮水保护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保护现场教育、农村环境监测、农村沼气、农村污水管网建设等方面。

为减轻地方政府配套负担,市政府提出了“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基本原则,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五化”建设,建立“各级财政补一点、镇办村居筹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有效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

为更好地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青岛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又专门下发文件,为今后的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列出了“路线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区域)集中处理。

根据文件要求,青岛市将加快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各市要加快建立镇级专业环卫管理队伍,把专业保洁和“户前三包”(包清扫、包分类、包送到垃圾收集点)相结合,把集中整治和日常保洁相结合,建立农村地区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