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率先医改,实现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
在线阅读 收藏

北宋熙宁二年(1069)十一月二十二日,苏轼在写给堂兄的信中提到:“小娘亦在此,为久患腹藏,调理无效,故柳郎挈来入京就医也。服药渐有体面,见今亦无苦恙,勿忧,勿忧。”1003284在九百多年前,有关系的,像今天一样,就想方设法进京求医了。果然,经京城名医调理,苏东坡久患腹疾的堂妹,渐渐康复了。由此可知,城乡之间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事情。

多年来,医改一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中国医改更要破解如何实现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的难题。

1979年,中国医疗改革初露端倪。当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1985年是中国医改“元年”。卫生部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1992年,中国医改向“医疗市场化”进军。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要求医院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医疗服务开始进入市场化阶段。

2000年,中国出现公立医院产权变卖的情况。江苏宿迁实施了一项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当时,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其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被解读为为“完全市场化”的医改开了绿灯。

2003年,“非典”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

市场化、商业化导向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造成政府投入不足、公共卫生体系几近崩溃、药品费用上涨过快、医疗资源向大城市和大医院过度集中等弊端。中国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匮乏、技术薄弱,“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困扰城乡居民的主要社会问题。

2005年,医改风云开始转向。时任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提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同时,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中国医改再次引起关注。2007—2008年,多个新医改方案被提出,中国医疗改革近30年的风雨征途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2009年,酝酿多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意见》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明确了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突出基本、基础、基层和公平性,要求政府不断增加投入,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与此同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于2009年7月完成了一份关于全球医疗体制改革现状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对本国当前的医疗体制均表不满。其中包括候诊时间、医疗水平及效率、药品价格等。从目前全球趋势来看,保证公益性是最基本的医疗目的。在此基础上,随着投入增加和机制完善,才能逐步改善效率与品质。即使曾经大力提倡医疗体系市场化的美国,如今的改革着力点也力求突出公益性和覆盖全民。

几年前开始的青岛医改,突出了城乡医疗资源、医疗保障的均衡化配置,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待遇问题,使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健全和完善了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四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2006年,青岛下辖的胶南市启动了新医改工作。2008年,青岛将胶南医改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市,比全国性的医改提前了一年。胶南的医改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建立了公立医院政府财政补偿机制;建设了覆盖城乡的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健全和完善了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四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胶南市从2006年7月开始,将镇卫生院的业务管理权、经营管理权、人事聘用权划归胶南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开发区医院三家市级医院进行管理。取消市内转诊制度,农民自主择医,医药费的报销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50%以上,全部就地结报。对全市新型农民合作医疗用药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全市药品价格整体下降30%以上。

实行镇级卫生院全科医师培养制度是市镇村医疗纵向一体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每年新考入的镇卫生院医师必须在市直医院接受三年培训后才能上岗。基层卫生院专业人才多了,到这里看病的群众也增多了。胶南市镇级卫生院门诊人次以及住院人次,改革后比改革前分别增长了101.3%和128.7%。

农民可以自主择医,并实行就地报销,这就意味着,如果医院水平不高、服务不好,原有的患者就会流失。也可以这样说,医改使镇卫生院真正走上了良性竞争轨道。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农民可以“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对胶南三家市直医院来讲,改革不但没有给它们增添负担,反而给它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市中医院现在每天派出一辆医务车,到所辖的5处镇医院巡检,不但带回许多检验项目,也带回不少患者,医院收入大增。而对市财政,每年仅仅增加了4000万元的支出,所占比例还不到财政总收入的3%。启动改革两个月后即2006年9月,胶南镇一级卫生院门诊人均费用由2005年的71.02元降到了45.42元,下降了36%;住院人均费用由2005年的2100元降到了1045.34元,下降了50%。

胶南市还建立了市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市政府承担了镇卫生院人员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险,还拨付卫生院职工50%的工资,负责为镇卫生院配置了X光机、B超、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救护车等“五件一车”,按规定配备了165名农村公共卫生防保人员,并全额承担工资、保险和业务经费。根据青岛市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标准,对镇卫生院进行了全面标准化建设。对镇卫生院采取财务独立核算,职工实行差额50%的工资补助。同时,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统一管理,采取了诸如单病种限价、严格控制诊疗行为、降低药品价格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农村“以药养医”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

各项“利好”因素都指向乡镇卫生院,使其供给能力增强,老百姓对它的需求、信任度提高,沉寂多年的卫生院又火了起来。

2008年,青岛市决定在全市农村地区推广胶南医改经验,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进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升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推广胶南经验6年来,青岛市不断创新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在区(市)卫生局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下,实现了以镇(街道)为单位,对镇(街道)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人员、业务、药械、房屋、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统一规范管理。目前,全市农村共有109个乡镇卫生院,100%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管理,4739个村级卫生室,70%以上被纳入了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