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现代”革命:实现人的现代化
在线阅读 收藏

人的现代化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因素。要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就必须着眼于具有现代性的人的培养。在青岛,许多农民已经离开土地,离开农业,走进城市,走进工厂,转化为非农劳动者,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跨越。即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居住环境、生产手段、生活方式等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与农民生产生活的“硬件”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相比,“软件”方面(即人的现代化方面)明显滞后。

早在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就把向农民“普及政治宣传”列为当时中国革命的“十四件大事”之一。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创始人晏阳初认为,农民有四大缺陷,即愚、穷、弱、私,因而主张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使农民人人都成为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农民。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强调用共产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大民众。一系列的思想改造运动、扫盲识字运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使广大农民初步获得了现代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洗礼,又培育了农民的商品意识、经济头脑,大大扩展了农民的现代性。

根据现代化研究者英克尔斯的看法,一个现代人的素质应包括12个方面:乐于接受新经验;准备接受社会变革;能够容纳别人的观点;信息的测量与接受;较强的时间性;工作与生活上具有效能;行为具有计划性;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有教育与职业的愿望;了解尊严并尊重他人的尊严;了解生产及过程。

与此相对照,中国农民要成为真正的“现代人”,就必须在完成政治、经济上的现代转变之后,继续“现代”革命,完成“社会”转变,即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实现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心理适应、身份认同的全方位“市民化”。

“如果人们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只需要几年的时间,那儿的精神状态就会随之发生变化。”1003317

我们在青岛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这种变化。一些在传统农村成长起来的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合作社等各种力量的推动下,西装革履,出有车,食有鱼,自如地在现代社会体系中驰骋。

但也有一部分农民,由于利益和习惯的吸引,宁可为“村民”,而不愿为“市民”。

如何使农民更具现代性?如何把一个村民转变成一个市民?青岛各地政府、社区进行了各种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