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北京调查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的人口流动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随着流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各种政策和限制的变化)人口流动的特点也表现出一些变化。人口流动最初被制度设计者们限定在“离土不离乡”,也就是说,人口流动的去向一般是就近的小城市和小城镇,但是小城镇的容纳能力毕竟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避免最终要走向大城市,书斋里的设计总不如现实生产力的生命力强大。中国人口流动表现出的另一特点变化是,流动人口不再像最初阶段那样做大规模的摆钟式流动(曾经所谓的“民工潮”),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在流入地沉淀下来,成为本地的常住人口,他们和本地人一样在这里工作、纳税和生活,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城市的户口(当然还由此导致了他们在就业、保障等诸多方面与本地人的差别)。

人口流动的新变化使得流动人口越来越像本地人,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时间更长了,他们中的部分人把子女带到了城市(如希望孩子在身边、家里没人照顾、希望孩子接受城里的教育等),这些孩子大部分处于就学的年龄,这就引发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各种信息表明,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就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后文将详细论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所有流动人口子女像其他适龄儿童一样进入国家正规的义务教育体系,是本研究所要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在总结近年来其他学者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所作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总体状况,同时利用实地调研,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所面临的具体问题,重点是为什么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无法进入国家正规的义务教育体系,最后在经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2004年我们访问了北京市的一些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学校,与学校的老师、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了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调查中逐渐明确了我们本次调查研究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流动人口子女仍然徘徊在国家正规义务教育体系之外,就读于条件较差的打工子弟学校?我们通过调查找到了其中的答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