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在线阅读 收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据绝对比例,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仍较低,大多数农民尚处于温饱阶段,还有2900万农民为贫困人口。这主要是由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过慢和不稳定造成的。据有关方面统计,1997~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最高的年份也只增长了4.8%,最低年份仅增长2.1%,年均增长4%,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陈锡文,2004)。近来,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过低、增长幅度缓慢的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举措,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和补贴等杠杆,这些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936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实际增幅为6.8%,是自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杜青山,2005)。今后,农民收入能否进一步持续增长,能否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成为人们普遍担心和议论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很多深层次的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何排除阻力和扫清障碍,在体制上和制度上建立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任务。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因素,又有市场因素。农民收入增长还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形势相关联,而制度性因素是根本。概括起来,目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制度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