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试析陈寅恪“中体西用”文化战略方针
在线阅读 收藏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祖父是支持戊戌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晚清民国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寅恪13岁随兄出国游学,前后历时近18载,足迹遍及东亚、西欧、北美文化发达之区域。他1925年回国执教清华,立志续命河汾;1934年提出自己的认识与主张:“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两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曾国藩)南皮(张之洞)之间。”14522641961年,陈寅恪好友吴宓在日记中写道:“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决不从时俗为转移。”1452265此述足见陈寅恪的“中体西用”观一生未变。“中体西用”本是晚清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和张之洞力推的富强新政主张,他们说的“中体”指的是华夏“纲常名教”,“西用”指的则是西方器物技术层面,也含部分制度层面。陈寅恪说自己的主张与曾、张主张的国家战略“接近”,那他的“中体西用”文化战略到底蕴意如何?现试析如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