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地域审美文化史的新建构——评邹华教授新编《北京审美文化史》
在线阅读 收藏

美学史一般有两种:一是美学思想史,即由从古到今无数美学家的美学理论和美学观点连缀而成的历史;二是审美意识史,即由各个时代各个时期的审美现象显示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倾向等构成的历史。邹华教授主编的《北京审美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建构了另一种美学史,以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证材料,充分展示了北京这一重要地区从远古至清代的审美文化发展的总体风貌和深刻内涵,其理论的创新性对建构地域审美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审美文化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过程,美学史研究必须对这一历史演化过程进行审视和诠释,但是这种审视和诠释绝不仅仅是对审美文化现象事无巨细地罗列和简单直白地描述,而是应该以逻辑思辨的方法去概括和升华这些感性现象,以期挖掘出深藏于历史表象背后的内在规律。

在该书的绪论中,邹华教授提出了北京地区古代审美文化发展的“三边构架与三点轮动”的创新性理论。北京审美文化的三边构架,是指中原华夏、海岱东夷和辽西北狄三大史前文化(考古学称之为仰韶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以北京为中心形成的交互关系,是北京审美文化发展的背景;北京审美文化的三点轮动,是指上述三大文化的交互关系不是静态平衡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三边构架中的三大文化以北京为中心的交汇融合过程中重心发生轮动,即某一文化在一定的时期或历史阶段占据主导地位,而另外两种文化则退居次要地位。这一原创性理论吸收了当今学术界最新的科研成果,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考古实证和古史传说加以结合和概括,并提炼出北京审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全书以思辨性理论实证性方法统摄庞杂的审美文化现象,显示出著者在学术上的磅礴大气和深厚功力。

北京审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极其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著者必须对繁杂的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的关注,通过深入细致的选择、梳理和分析,才能以点带面地揭示并呈现历史演进过程中北京审美文化特征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北京审美文化史》共分三卷:《上古至元代卷》《明代卷》和《清代卷》。该书全面考察了从石器时代到清代末年北京审美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周口店北京猿人审美意识萌芽的原始文化为开端,经过对殷周春秋战国的燕蓟审美文化深厚底蕴的开掘,以及对两汉魏晋隋唐的幽燕审美文化变迁的追寻,进而全面阐述了金元明清的京都审美文化的发展变化。著者通过宏观的审视和多方位的把握,努力将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提升至理性思维的高度,将北京审美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审美底蕴挖掘出来。

从北京审美文化的发展历史看,金元是非常重要的节点,金元之后的北京作为皇都在文化上地位极为显赫,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瑰宝,而金元之前的审美文化遗存与之相比则显得零散而寥落。挖掘、搜集、梳理从上古至金元的审美文化原始材料,并将之转化为一个连贯有序的整体,其难度可想而知。《上古至元代卷》首次系统梳理了北京审美文化从石器时代经商周、汉唐、辽金至元代的演变过程。海岱东夷、中原华夏和辽西北狄三大文化以东方、西方和北方轮流施动的方式分别作用于幽燕大地,太阳飞鸟代表的精神超越和高远境界,山野玫瑰代表的世俗眷恋和家园亲情,石兽巨龙代表的强劲活力和雄浑风格,“凤花龙”三大古美的交流碰撞与高度融合,构成了幽燕大地和燕蓟故都深厚悠远的审美底蕴。在“三边构架与三点轮动”理论的支撑下,邹华教授揭示了北京审美文化独特的运行轨迹以及最终确立其中心地位的内在规律,亦为后世北京审美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合理的解说。

明代的北京文化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鉴于明代在北京审美文化史中的特殊意义和明代北京审美文化的特征,《明代卷》采用了类中见史的叙述方式,分别讲述了明代北京长城的审美价值,分析了明代北京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展示了明代北京的绘画、雕塑和书法的审美意义,概括了明代北京文化的京师特征、雅正与世俗、复古与创新等方面的审美价值以及戏剧、音乐包括乐妓和民间歌乐在内的各种演艺活动的审美性质,阐释了明代北京手工艺制作和京城民俗、市民生活和文化教育的审美内涵,最后介绍了明代北京的审美观念。此种论述方式便于勾勒出明代北京审美文化发展的轮廓和脉络,使得内容种类繁多的审美文化断代史条理清晰,解决了因幽燕地区复杂的文化传统和明代北京繁盛的审美文化造成的论述难题。

《清代卷》采取了以史为纲,史中见类的方式描述了清代北京审美文化的完整历史面貌,综合阐释了清代北京审美文化的基本形态和审美特点。清早期入京仕清文人的移民心曲,清初诗人群体的审美郊游活动及诗学思想和词坛的中兴,康乾盛世北京戏曲舞台上昆曲、京腔、秦腔、徽调的演化历史及观演盛况,精工雅致的盛世宫廷绘画、帖书和陶瓷艺术,登峰造极的古典皇家园林和藏传佛寺,乾嘉朴学思潮浸染下诗、文、碑书的金石之趣,清代中晚期北京古典小说创作的辉煌以及晚清的梨园盛景和诗文的审美变革。本卷对“三点轮动”理论进行了拓展,阐释了清代北京审美文化是在满汉交融、中西合璧、古今结合、京都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轮动中形成的高度融合的创新型审美文化形态,显示了该理论建构的开放性。

此外,《北京审美文化史》还有一大亮点即图文并茂。全书以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将审美与历史娓娓道来,虽为美学史的创新之作,却无晦涩难解之语,给人古朴典雅之感。书中的各章节的标题尤为精彩,例如:“三美融合的史前剪影”“幽远深邃的商源蕴涵”“气势宏伟的周燕古韵”“以天应人的汉晋风尚”“苍凉粗犷的隋唐意象”“绚丽多姿的辽金风光”“融通南北的乾元气象”等,不胜枚举。概因本书著者皆是长期从事美学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大学教授,学术素养丰厚,文化功底扎实,治学态度严谨。全书附有大量精选的图片,这不仅为正文提供了视觉上的参照对象,使文字与图像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而且还能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想象,增添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强化了全书的审美意趣,使人真切地感知到美学史并非单纯抽象的、枯燥的理论,它亦可以是生动的、丰满的。

审美文化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已定位在凝固的一去不返的历史长河里,但其昭示的人文意义和价值却指向鲜活的不断前行的现实人生。《北京审美文化史》为认识绚丽多彩的北京审美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支撑和自觉的理论指引,为建构地域审美文化史提供了新的开端和新的方向。而其中所蕴含的美之韵致、文之典雅、史之厚重,则需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

(原载《博览群书》2014年第1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