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集中安置被拆迁的村庙与祠堂
在线阅读 收藏

福建乡村都有村庙与祠堂等传统信仰场所,它们既是社区公共生活开展的平台,也是传承中国传统忠孝仁义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各地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拆迁改造成为城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建设方式。绝大多数祠堂与村庙由于并不是合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被视为普通民宅,通常只给赔偿,或给补偿金,或补偿同建筑面积的套房,一般不给异地重建。这种对于村庙、祠堂的拆迁办法,导致村民普遍不满意,既造成拆迁阻力大、干群关系紧张等社会问题,也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些村民为保障信仰活动能开展,私自乱搭乱建村庙,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现在省内外关于如何对传统村落进行拆迁改造也有很好的经验与模式可供借鉴。如漳州芗城区的村庙集中重建模式,广州大学城的民俗文化街区安置模式,晋江市建设传统文化街区集中安置古民居、祠堂与村庙模式等。

漳州市芗城区在2006年初,共有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村庙)247处,较具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24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点52处。仅城区六个街道辖区内就有较具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106处。2006年以来的城市拆迁改造,使民间信仰活动空间受到挤压。民间信仰宫庙多在拆迁之列,由于群众的抗争,一般不是一拆了之,而是由开发商在新建的楼层中补偿一部分作为活动场所,通常是车库。由于没有经过规划,新村中出现的村庙经常出现扰民现象,造成新村一般住户与宫庙产生矛盾。有关部门不得不出面查禁新搭建的宫庙,由此造成宫庙信众上访告状不断。为了解决民间信仰宫庙拆迁出现的问题,本着尊重信仰、节约土地的原则,漳州市芗城区宗教局会同城市规划局、国土资源管理局与房地产开发商对需要拆迁的民间信仰宫庙进行重新规划安置,探索出不少有益经验,目前有两种解决模式,一是多庙合一方式重建,二是划定区域集中重建,均获得良好社会效果。

方式一:多庙合一安置。在丹霞北路改造中,有四座宫庙需要拆迁,这四座宫庙相对集中,平均每座占地面积不足100平方米,最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在广泛征求当地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区民族宗教局协同开发商与规划部门,新建一座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大庙安置四家小庙,新庙管委会也由四座小庙管委会合并而成。四庙合一,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建筑标准更高的村庙,改善信仰条件,而且为村民们节省了村庙重建费用,同时也有利于村民们团结,一举而多得。

方式二:建设民俗文化村方式集中安置。在丹霞中路悦华园小区改造中,周边有7座宫庙需要拆迁,区民族宗教局在认真考察和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议规划一块场地统一安置被拆迁宫庙,并鼓励小庙合并重建。区规划部门将以弘一法师纪念馆、浦头庙为中心的地块划出来,集中安置被拆迁宫庙,形成民俗文化活动集中区。这种集中区内设有小型广场,也可为市民休闲提供活动场所。有关部门在看到这种模式具有很好的社会与文化效果后,决定进行推广,通过建设文化民俗村的方式集中安置村庙、祠堂与教堂等信仰文化场所。如建元路诗浦村在拆迁重建过程中,村中的六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和一处宗教活动场所需要拆迁,区民族宗教局与有关部门协商,就采取建设民俗文化村方式集中安置被拆迁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活动场所,相邻的其他地方被拆迁的寺庙与教堂也可以迁到民俗文化村安置。这种安置,既方便市民信仰活动继续开展,也可以形成宗教文化旅游观光区,同样一举而多得。

广州大学城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民间宫庙、祠堂拆迁困难等问题,后采取建设广州大学城博物馆这一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广州大学城博物馆位于大学城中心区南部江岸,占地16.5万平方米,首期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建筑22栋,招商面积约2.3万平方米。项目以城建展览馆及民俗博物馆为依托,其中保留了村内现存的霍氏大宗祠等历史建筑以及迁移岛区拆迁的文物建筑共16栋,这些皆是展现浓郁岭南文化风貌的传统建筑,另外还有35栋招商建筑。承接着大学城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建设思路,通过保留原有的古建筑和增加新建筑之间的融合,整合村落的传统肌理和格局,恢复传统空间,并引进新的生活内容和社会功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典型岭南传统特色的建筑群落,在以新式、现代建筑群为主调的大学城当中,突兀而起,给人以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成为充满浓郁学术氛围的大学城之中的另一条别具一格的风景线,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寓学于乐的场所,也丰富了古城广州的人文意蕴。

福建省晋江市在推进乡村城镇化建设改造时,也采取集中安置建设民俗文化村的方式,收到较好的社会与文化效果。闽南乡村中的祠堂、祖厅(相当于祠堂的家族祭祖老宅)与村庙等公共建筑特别多,古民居也不少。对于祠堂、祖厅与村庙等带有信仰意义的公共建筑显然不能当作民宅来对待。为减轻征地拆迁阻力,晋江市政府对祠堂、村庙与古民居采取异地重建与就地保护相结合的策略,选定古民居较多的地方设立为民俗文化街区,然后将其他地方被拆迁的村庙与祠堂搬到此地重建。由于村落中祠堂与祖厅特别多,且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20平方米,为了节约土地,政府鼓励多个家族的祖厝在拆迁后,合建一个大的祠堂。后来就出现三姓宗祠、五姓宗祠,最多也有十个家族共建一个祠堂的现象。在五店市民俗文化街区就有三姓宗祠、五姓宗祠、十姓宗祠等建筑。已搬迁到高层住宅的村民在办理老人丧事之时,都在这里的祠堂内外举办停灵、吊唁、设宴待客、出殡等仪式。如果在高层住宅内承办这类仪式显然存在很多不便。有家族祠堂存在,极大方便了居民办理丧事。由于集中了诸多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现在晋江市五店市民俗文化街区成为晋江重要的旅游文化景点。此举多方受益:第一,有利于旧村拆迁工作的开展,减少拆迁阻力;第二,有利于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第三,重建村庙与祠堂,改善了信仰条件,有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第四,维护群众的信仰需求,维护宗教信仰的自由;第五,集中安置区有利于不同信仰群体之间互动交流,增进社会团结;第六,集体安置区可以发展为民俗文化方面的特色旅游景点,为城市旅游观光业发展服务。

综上,在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对乡村成片改造,要尊重居民的传统信仰,从保护传统文化的高度对待村落中的祠堂、村庙等公共建筑。对历史比较悠久,列为地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就地保护;对没有进入文物保护名单的,要给予异地重建。地方政府在建设与拆迁过程中,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保护规划。将传统信仰类建筑与古民居保护结合在一起,建筑传统文化历史街区,是一种比较好的开发保护模式。这样的城镇化改造,才能将传统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丰富城镇化建设内容,也将促进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建设双重提升。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