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加强辛亥时期的中外关系研究
在线阅读

孙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回顾与前瞻高峰论坛纪实

在中国近代,国内重大事件与对外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划时代的历史剧变,更是概莫能外。不论从革命本身,还是从中外关系史的角度来看,深入探讨这一论题,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外关系的变局,不仅促使了革命的酝酿和爆发,而且给革命的进程及其整体面貌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革命又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趋向,并由此给中外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就中外关系史的角度而言,中外间不平等条约关系,列强对华政策和在华争夺格局,清政府的对外观念及方针,民众的拒外斗争,均发生了新的变化,具有与以前不同的特点。中外关系的深刻变化及其影响,促使中国社会走向新的历史变革,而辛亥革命正是在这一重要历史转折中发生的。显然,深入研究辛亥时期的中外关系,不仅可以深化对革命本身的认识,且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在辛亥革命研究中,学术界以往主要以革命本身为中心,涉及中外关系的论题也重在列强对革命的态度和政策,以及革命派对列强的态度与政策。前者如对帝国主义“中立”政策的讨论,后者如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分析,等等。随着研究的拓展,关注范围不断扩大,在传统论题基础上开辟了不少新的领域。然而,尽管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就其重要性及其所涉问题之广泛而言,仍然不很相称,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从辛亥革命本身而言,仍可在现有基础上,扩展范围,深化研究。例如,中外关系因素在多大程度上促使了革命的爆发,以及孙中山革命党人的对外理念和主张,等等,对于深入认识辛亥革命有着重要意义。关于前者,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之时,曾对20世纪初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涉及该议题时,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然而,讨论没有深入下去,某些见解显得牵强,缺乏有力的论证,需要从新的视角进一步深入。关于后者,如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学术界作过各种解析,但多是着眼于革命党本身,少有从中外关系格局的变化这一角度深入考察。对他们的废约思想,亦作过一定的探讨,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待加强。例如,革命派的革命理论与中外关系变局,尤其是与条约关系的强化有何关系?革命党人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及其废约思想,整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如何?其废约思想与反帝内涵的关系,以及这一思想与实际主张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从中外关系的角度解析此类问题,或许可以更为深入地认识革命派的对外观念和主张,对全面了解其思想理论也不无裨益。

辛亥时期列强各国的对华方针,主要国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和政策,学术界都作了较充分的探讨,且时有新的见解,但仍有扩展和深入的空间。近十年,学术界已打破政府和政策的传统视角,进而涉入国际社会这一更为宏阔的范围,反映这一领域仍有广阔前景。不仅可继续探讨新的论题,即上述所提及的问题,仍有扩大和深入的余地。例如,西方舆论除了个案研究可以扩及所有主要国家之外,还可进行总体透视和各国比较研究,由此可更完整地了解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和看法。民间外交,除扩展个案和总体透视之外,还可进而关注其与政府外交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等等。即使是研究较为充分的传统论题,通过转换视角和挖掘资料,亦将会有新的发现。

中外条约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是检视中外关系格局变化的重要视角,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背景,但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如《辛丑条约》在整个不平等条约体系中,具有与其他条约大为不同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奠定了辛亥时期中外关系格局的基础。学术界有关该条约的研究,主要限于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角度,对其与中外条约关系的相互关系,包括其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其影响,以及此后中外条约的变化及特点等,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由该约确立的中外关系新格局,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背景,辛亥革命与此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除革命发生的原因之外,诸如革命的理论纲领,策略方针,革命党人的思想主张,等等,均不同程度地打上某种烙印。对此进行细致的和多角度的探讨,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革命的面貌。

该时期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方针,以及与内政变革和辛亥革命的关系,是一个较为薄弱的领域。以往多以“洋人的朝廷”之说为据,认为清政府对外国列强服服帖帖,毫无反抗意识,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学术界已注意到这一看法的偏颇,作了新的探讨,但仍嫌不足。论者多注重清政府没有放弃对列强的抵制,而较少剖析这种抵制的变化及其特点,尤其是忽视从长时段的视野分析其对外方针或政策的演化。在条约关系得以巩固和强化的中外关系格局中,清政府所遭受的条约束缚和承担的国际义务压力更为沉重,其对外观念和国内政局也发生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促使它在对外关系问题上出现了新的趋向,其抵拒列强和不平等条约的方略具有新的特点。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而且可进一步深入认识辛亥革命的背景。

作为近代中外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民众斗争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要变化,学术界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观察视野仍存在某种局限。长期以来,多从反侵略的角度评述涉外民众运动,往往忽略了其蕴涵的丰富内涵及其演变,存在继续探讨的余地。除了整体解析之外,具体个案亦可从新的视角探寻其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如该时期民众运动的总体特点及其发展方向,“文明排外”的概况及其对中外条约关系的影响,各拒约事件的法理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等,均可进一步深入探析。这些事件虽仍属于反侵略的范畴,但较之以前,其理念和目标,手段和策略,结局和影响,均迥然有异。再如,曾绵延不绝、愈演愈烈的反洋教斗争也发生了变化,逐渐走向消沉。其总体情况、变化规律、手段方式,以及与以往有何同异及其原因,等等,均需进一步探讨。作为社会危机的晴雨表,民众运动不仅对中外关系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且与革命运动的兴起及其进展密切相关。除了加剧社会危机之外,其思想理论和斗争手段等方面的新态势,给勃然兴起的革命运动,尤其是革命党人的对外方针产生什么影响,仍值得深入思考。

此外,辛亥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变化,与中外关系格局的关系,亦有进一步剖析的必要。如国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产生,与这一特定时期中外关系的变化,缺乏具体的解析,相应地对相关内容的探析亦有所忽略。再如此时期的民族主义,仍可从中外关系的演变这一角度,作进一步的讨论。民族、国家、主权等观念的产生与演化,与中外关系密切相关,除了总的趋向之外,与某一具体的环境背景亦不无关联。至辛亥时期,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已越半个世纪,这些观念意识更具有了近代的内涵,且出现各种相应的政治主张。其原因何在,有何特点,对以后此类观念的发展和演化有何影响,等等,仍需要深入探析。此类问题,如果仅从思想史或观念史的角度,难以解析清楚,需要进行多维考量,而中外关系则是一个不可或缺,甚至是至关重要的视角。此外,在此领域还有着诸多与中外关系有着联系的论题,如媚外与惧外意识的滋长等,尚需进一步挖掘。

以上所举,只是荦荦大端,在这些大的枝干下面,还可伸出无数枝叶。其他如中外交涉、外交体制、地方外交,立宪派人和社会各阶层的对外观念的变化,以及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中外关系,辛亥时期的外交遗产对民国的影响,等等,均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除研究视野和角度之外,还需要加强理论探讨和资料整理,为此打下坚实的基础。

');" class="a2">收藏

孙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回顾与前瞻高峰论坛纪实

在中国近代,国内重大事件与对外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划时代的历史剧变,更是概莫能外。不论从革命本身,还是从中外关系史的角度来看,深入探讨这一论题,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外关系的变局,不仅促使了革命的酝酿和爆发,而且给革命的进程及其整体面貌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革命又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趋向,并由此给中外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就中外关系史的角度而言,中外间不平等条约关系,列强对华政策和在华争夺格局,清政府的对外观念及方针,民众的拒外斗争,均发生了新的变化,具有与以前不同的特点。中外关系的深刻变化及其影响,促使中国社会走向新的历史变革,而辛亥革命正是在这一重要历史转折中发生的。显然,深入研究辛亥时期的中外关系,不仅可以深化对革命本身的认识,且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在辛亥革命研究中,学术界以往主要以革命本身为中心,涉及中外关系的论题也重在列强对革命的态度和政策,以及革命派对列强的态度与政策。前者如对帝国主义“中立”政策的讨论,后者如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分析,等等。随着研究的拓展,关注范围不断扩大,在传统论题基础上开辟了不少新的领域。然而,尽管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就其重要性及其所涉问题之广泛而言,仍然不很相称,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从辛亥革命本身而言,仍可在现有基础上,扩展范围,深化研究。例如,中外关系因素在多大程度上促使了革命的爆发,以及孙中山革命党人的对外理念和主张,等等,对于深入认识辛亥革命有着重要意义。关于前者,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之时,曾对20世纪初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涉及该议题时,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然而,讨论没有深入下去,某些见解显得牵强,缺乏有力的论证,需要从新的视角进一步深入。关于后者,如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学术界作过各种解析,但多是着眼于革命党本身,少有从中外关系格局的变化这一角度深入考察。对他们的废约思想,亦作过一定的探讨,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待加强。例如,革命派的革命理论与中外关系变局,尤其是与条约关系的强化有何关系?革命党人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及其废约思想,整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如何?其废约思想与反帝内涵的关系,以及这一思想与实际主张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从中外关系的角度解析此类问题,或许可以更为深入地认识革命派的对外观念和主张,对全面了解其思想理论也不无裨益。

辛亥时期列强各国的对华方针,主要国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和政策,学术界都作了较充分的探讨,且时有新的见解,但仍有扩展和深入的空间。近十年,学术界已打破政府和政策的传统视角,进而涉入国际社会这一更为宏阔的范围,反映这一领域仍有广阔前景。不仅可继续探讨新的论题,即上述所提及的问题,仍有扩大和深入的余地。例如,西方舆论除了个案研究可以扩及所有主要国家之外,还可进行总体透视和各国比较研究,由此可更完整地了解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和看法。民间外交,除扩展个案和总体透视之外,还可进而关注其与政府外交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等等。即使是研究较为充分的传统论题,通过转换视角和挖掘资料,亦将会有新的发现。

中外条约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是检视中外关系格局变化的重要视角,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背景,但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如《辛丑条约》在整个不平等条约体系中,具有与其他条约大为不同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奠定了辛亥时期中外关系格局的基础。学术界有关该条约的研究,主要限于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角度,对其与中外条约关系的相互关系,包括其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其影响,以及此后中外条约的变化及特点等,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由该约确立的中外关系新格局,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背景,辛亥革命与此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除革命发生的原因之外,诸如革命的理论纲领,策略方针,革命党人的思想主张,等等,均不同程度地打上某种烙印。对此进行细致的和多角度的探讨,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革命的面貌。

该时期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方针,以及与内政变革和辛亥革命的关系,是一个较为薄弱的领域。以往多以“洋人的朝廷”之说为据,认为清政府对外国列强服服帖帖,毫无反抗意识,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学术界已注意到这一看法的偏颇,作了新的探讨,但仍嫌不足。论者多注重清政府没有放弃对列强的抵制,而较少剖析这种抵制的变化及其特点,尤其是忽视从长时段的视野分析其对外方针或政策的演化。在条约关系得以巩固和强化的中外关系格局中,清政府所遭受的条约束缚和承担的国际义务压力更为沉重,其对外观念和国内政局也发生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促使它在对外关系问题上出现了新的趋向,其抵拒列强和不平等条约的方略具有新的特点。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而且可进一步深入认识辛亥革命的背景。

作为近代中外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民众斗争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要变化,学术界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观察视野仍存在某种局限。长期以来,多从反侵略的角度评述涉外民众运动,往往忽略了其蕴涵的丰富内涵及其演变,存在继续探讨的余地。除了整体解析之外,具体个案亦可从新的视角探寻其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如该时期民众运动的总体特点及其发展方向,“文明排外”的概况及其对中外条约关系的影响,各拒约事件的法理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等,均可进一步深入探析。这些事件虽仍属于反侵略的范畴,但较之以前,其理念和目标,手段和策略,结局和影响,均迥然有异。再如,曾绵延不绝、愈演愈烈的反洋教斗争也发生了变化,逐渐走向消沉。其总体情况、变化规律、手段方式,以及与以往有何同异及其原因,等等,均需进一步探讨。作为社会危机的晴雨表,民众运动不仅对中外关系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且与革命运动的兴起及其进展密切相关。除了加剧社会危机之外,其思想理论和斗争手段等方面的新态势,给勃然兴起的革命运动,尤其是革命党人的对外方针产生什么影响,仍值得深入思考。

此外,辛亥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变化,与中外关系格局的关系,亦有进一步剖析的必要。如国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产生,与这一特定时期中外关系的变化,缺乏具体的解析,相应地对相关内容的探析亦有所忽略。再如此时期的民族主义,仍可从中外关系的演变这一角度,作进一步的讨论。民族、国家、主权等观念的产生与演化,与中外关系密切相关,除了总的趋向之外,与某一具体的环境背景亦不无关联。至辛亥时期,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已越半个世纪,这些观念意识更具有了近代的内涵,且出现各种相应的政治主张。其原因何在,有何特点,对以后此类观念的发展和演化有何影响,等等,仍需要深入探析。此类问题,如果仅从思想史或观念史的角度,难以解析清楚,需要进行多维考量,而中外关系则是一个不可或缺,甚至是至关重要的视角。此外,在此领域还有着诸多与中外关系有着联系的论题,如媚外与惧外意识的滋长等,尚需进一步挖掘。

以上所举,只是荦荦大端,在这些大的枝干下面,还可伸出无数枝叶。其他如中外交涉、外交体制、地方外交,立宪派人和社会各阶层的对外观念的变化,以及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中外关系,辛亥时期的外交遗产对民国的影响,等等,均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除研究视野和角度之外,还需要加强理论探讨和资料整理,为此打下坚实的基础。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