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结语
在线阅读 收藏

以上我们围绕本书的研究目的和理论假说,从十个方面描述分析了昌五镇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变迁状况。我们历时数载所具体考察的这一东北内陆农村社区,将为学者们对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本。同时,正如我们在前言中所说,本项研究的着眼点是试图通过对昌五镇这一微观社区的“切片”解析,为回答更广泛地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某种启示,即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内陆农村地区如何聚集起发展的动力资源,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

如文中所述,昌五镇在传统上本是一个商贸发达的中心型集镇,只是其发展势头在人民公社体制时期受到扼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昌五镇的农民和城镇居民大为受益,农业和集镇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一些农户还走上了致富道路。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到20世纪80年代末昌五镇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还是具有恢复性的,大体是社区传统生产要素的增量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进入90年代以后,昌五镇客观上面临的任务是:从传统的小规模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变;从地域性初级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变;从农村社区向城镇化社区转变。昌五镇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把走出传统、实现历史超越的任务提了出来。但在实现这一转变中,昌五镇没有聚集起足够的能量,同我国东部开放地区相比在发展速度上有了差距。大体上可以说,在人民公社体制时期,当全国许多地区的农民吃不饱肚子时,这里的农民凭借较多的土地资源尚能填饱肚子,但当改革开放以后全国许多地方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直奔小康目标的时候,这里的农民尽管生活水平也相应有了提高,但多数难以突破温饱的阈限而跃上小康水平。昌五社区同不少农村地区一样,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的发展所依赖的依然是自然资源、传统生产工艺和没有真正摆脱的旧的社会体制。

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国当代发展的格局看,昌五镇都属于“迟发展”地区,其发展在客观上具有“赶超”的性质。它应通过加快发展步伐逐步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融入当代全球发展的大潮之中。为此,摆在像昌五镇这样的农村地区面前的现实任务就是聚集起跳跃“龙门”的力量,实现社会转型,真正突破传统的发展道路而步入农村现代化的轨道。

对于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学者们已做了许多研究。本书的结语所要强调的是,目前这些地区的发展动力不足同它的开放程度不足有直接的相关性。只有当这些地区努力把自己融入外部世界,与其成为一个开放系统的时候,只有当外部的先进文明可以顺畅地传导到这里的时候,这里才能真正获得赶超发展的条件和动力资源。这一点是我们在长期的调查活动中反复体验到的。从昌五镇的自身看,它的发展水平从高到低明显分为集镇、镇郊及公路边、镇周村三个波纹圈,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从外部吸纳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不同。当然,目前昌五镇同外部的联系从主导方面看尚限定在狭小的地域范围内,所以它所能吸纳的外部先进文明因素和能量十分有限。它必须真正把自己同现代的文明世界连接起来。可以说,一个地区的发展也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在它的“社会关系”中包含的比自己发展水平高的文明成分越多,那么它从外部获得的动力资源也就越多,就像水的落差越高能量越大一样。“发展度”就是“开放度”。由于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常常等同于它的开放程度,所以当我们说一个地区属于“迟发展”地区的时候,常常可以更换一个概念说它是“迟开放”地区。正是由于像昌五镇这样的“迟发展”地区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在充分动员内在力量的基础上接受“传导”,在开放中学习和引进一切先进的东西,所以我们才把本书的书名定为“延伸地带”,即自觉成为现代文明的延伸地带。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的大门首先是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启的,实现赶超发展的现代生产力要素是从那里首先引入和发展起来的,而昌五镇所在的东北内陆农村地区不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呈现梯度发展的态势。而所谓缺少区位优势主要是指相对来说缺少发展的机遇资源。但机遇又不纯然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它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主体条件准备不足,大好机遇就会从手边轻易流失,而有了“准备”好了的主体条件,极小的机遇也可以发展成大的机遇,而且各个地区所面临的机遇是不相同的。既然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所具有的机遇资源越多,那么昌五镇弥补区位优势不足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促进开放、捕捉机遇、发展自己的主体条件,增强自身的活力。而这样的自身主体条件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它是一个综合的、多因素互动的系统。昌五镇迎接外部世界挑战的回应能力和“对接”能力就取决于这一“系统”,因此我们简直就可以把这一体现“回应”“对接”能力的系统视为昌五镇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综合动力系统”。下面我们只想强调一下这个“系统”的几个基本方面。

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相对封闭的农村社区,要走向外部世界,使自己真正成为现代文明的延伸地带,最基础的硬件条件恰恰是人们经常说的,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搞好小城镇建设。没有现代的交通不可能走向外部世界,也难以发展市场经济,并必然造成文化心态的封闭落后,对此我们在文中做了较多的描述分析。“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发达地区的经验也说明了这点。而现代的通信工具带来的信息资源又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全球已步入信息社会的当下,一个落后的农村地区必须在扩大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发展现代通信、信息产业,否则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能被更加远远地抛在后面。在这种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小城镇显然是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和传播及引入外部文明的生长点。所以我们说这些都是农村在开放中求得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

依据现代化发展理论,一个“后发”地区要在开放中求得赶超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通过传播和采借机制大胆吸收和消化国内外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应用又具有极强的可借用性。昌五镇近些年粮食、蔬菜和养殖业的发展得益于优良品种和种植、饲养技术的引进。但从本质上说只有当昌五人从经验的、手工的和工匠的生产工艺水平上升到农艺师、工艺师直至掌握当代高新技术的时候,才能真正缩小同先进地区的差距。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除其他条件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较高的社区人口素质条件,只有当昌五镇涌现出一大批掌握新知识的现代农民、企业家和具有需求能力的消费者的时候,才能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保证。超前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对于农村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那种在目前依然存在的教育投入上的短视行为甚至动用教育资金改上新企业项目的短期行为,都是极不可取的,是对人民、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提高社区人口素质中,正如我们在第六章的实证分析中所表明的那样,更新昌五人以至整个东北人的观念、重塑其文化性格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东北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步伐慢,某种程度上是在长期影响深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缺少自主意识和创造性文化性格所付出的社会代价。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克服因循守旧的旧观念和树立起更适合于现代化的价值观念所花费的时间,往往就决定了实现“龙门”跳跃所花费的时间长度。东北人文化性格中有真诚、大气、敢闯等许多优良的“基因”,又有粗疏而不精细等不良的方面,所有这些均需在现代化中提升和重建。

毫无疑问,像昌五镇这样的经济尚不发达的社区,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化转变。而能给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则是市场经济体制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凡是市场经济春风吹拂到的地方,经济就会出现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昌五集镇的经济好于周围农村地区的原因所在。但昌五镇市场经济的发育尚是初级的、地域性的,它所能动员和配置的资源极为有限,并且许多产业的发展尚没真正同市场经济挂钩。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在更大范围内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经济体制,它的本性是开放的,是现代文明传播的载体。在现代,实现开放的最现实的动力装置就是市场机制。因此,昌五镇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它实现从传统的地域性商品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跃迁的速度。但实现这一点需要自觉。它需要昌五镇利用集贸中心的传统资源和业已形成的较大集镇规模培育现代市场要素,确立以商品流通指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贸工农”产业链,并通过创造自己的名牌产品而参与到全国的甚至国际的市场经济大循环中。而实现这种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应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但对昌五镇来说,最有旺盛生命力的、能深扎根基的主导经济形式应是民营的、合作的经济形式和建立起现代的企业制度。

在昌五镇实现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制度的跃迁需要许多条件,但政府在实现这一转变和跃迁过程中无疑应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依据政府活动的有效性原则,它应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和保证契约的实施方面发挥服务职能,而做到这点就要求政府依据宪法确立其权力的合理性限度,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建立民主化、法制化和开放的合作新体制。但目前基层政府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锁定在“行政支配主导型”的旧体制上,这种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又缺少制约机制,是个刚性很强的封闭系统,它的运行往往造成因决策失误而难以纠正的不良后果,并使腐败行为发生,成为当前农村改革开放的瓶颈因素。本书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里我们仍想突出强调的是,没有基层政治体制的创新,就不可能顺利地使农村社区在开放中求得发展。

总体来说,在当今全球发展的格局下,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社区只有在开放中顺畅地成为现代文明的“延伸地带”,才能够发展起来,从而步入全球发展的大潮之中,但要做到在开放中求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创造这种综合的、多因素互动的条件的过程就是在构筑实现赶超发展的动力系统的过程,就是焕发内在活力、自强发展的过程。而启动这一动力系统的杠杆就是改革。改革则兴,舍此无他。但改革要配套,要敢于和善于及时提出新的改革任务。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