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当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失策与对策
在线阅读 收藏

在民间文学界,早期通用“搜集整理”来指称原始资料的获取和管理,1985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论坛》编辑部在江苏南通召开了一次题为“田野作业与研究方法”的座谈会,首先在学科内使用“田野作业”一词,并相应地开设了“田野作业”的栏目,明确地“把田野作业升华为研究方法来讨论”1671811,极力提倡一种“立体的、多面的”调查方式,“会上,专家们对我国民间文学搜集的反思是深刻的,人们一致认为那种仅仅以搜集作品为全部调查内容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它的狭隘性限制了研究者的视野”1671812。与会的大部分同志都对过去的搜集整理工作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一系列对策和方法。

座谈会的议题指向显然具有民俗学的背景。1983年5月,中国民俗学会成立,民俗学的复兴让大多数陷于研究困境中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受到了鼓舞,许多民间文学工作者也意识到了传统口头文本的搜集整理工作的局限,急切要冲破这一“狭窄”、“孤立”的作业方式,但一时又找不到突围的出路,于是,只好模糊其概念,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瓶装旧酒的田野作业观:以田野之名,行搜集整理之实。

搜集整理一旦披上田野作业的外衣,马上就变成一种“研究”方法,而且不仅被民俗学界,也被民间文学界当做最重要的方法,反复提倡。随着20世纪80年代之后各兄弟学科尤其是人类学在中国的大踏步发展,民间文学研究的停滞不前日益成为圈内的话题,许多学者甚至把民间文学研究水平相对低下的原因也归结为田野作业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就某些特定的年代来说,这一说法当然有它的现实根据,但当各地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相继出版以后,资料不足的借口一时被堵住了,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论争明显减少,大家转而将矛头指向“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至于民间文学的诸多话题,反倒一时沉寂,即使是该学科的主要学术阵地《民间文学论坛》,也多以民俗学问题的讨论为主,后来干脆改名《民间文化》,再一改而为旅游杂志。

“夸张一点说,一部现代中国民俗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记录着现代学者从事民俗学调查的民俗调查史。”1671813同样我们可以夸张地说,20世纪民间文学研究的争鸣,也多围绕搜集整理问题而展开,民间文学研究的热闹,只热了搜集整理的论争。田野工作在学科发展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必然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田野作业到底是学科发展的救命稻草还是理论水平低下的替罪羊?

进入问题之前,我们先对20世纪民间文学研究中的搜集整理观念作简单的梳理。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