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兼谈成就事业与享受人生
在线阅读 收藏

2006年以来,我曾在不同场合给老师们做过关于中小学教师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的思考的讲座,表达了我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性观点。源于这个讲座所形成的文章已公开发表,并收入了拙著《走进基础教育的真实世界》一书中。这里,我想在责任与使命的层面上,再谈我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特别是教师如何在成就事业的同时享受人生。

中国小学教育专家吕型伟先生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教育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在他的手中。”这些名家的见解和箴言都引发我们思考“教师”这一称谓的内涵和分量。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评价历来是矛盾的。一方面,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表明了对教师职业的轻视和鄙弃;而另一方面,从《论语》中的《学记》到韩愈的《师说》,对教师这一职业都给予了崇高的赞誉,直至形成了“师道尊严”,在社会上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在教育界内部也有诸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层理解,出现了诸多经典的命题,诠释着教师的称谓。近20年来,由于中国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浮躁风气,很多教师已经淡忘了这些深刻的、美好的诠释,让我们一起来重温。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命题曾激励过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去执著地追求教育的理想和价值。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师的工作绝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是儿童、青少年灵魂的塑造者,而塑造别人灵魂的人自己必须有高尚的、洁净的灵魂。大家都知道,欧洲人大多数都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教会里牧师的传教、布道实际上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他们的教育辞典里,虽然没有“德育”这个词,但实际上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却渗透在学校和社会的每个角落。我在德国生活、工作过8年,虽然不信教,却也有兴趣经常去教堂听牧师传教。在那里,我从心灵深处感受和体会到什么是“高尚”和“洁净”,什么是可以震撼人的心灵的力量。德国的小孩子出生三天就要“洗礼”,这个宗教仪式的意义是,小孩子从此要接受宗教的熏陶。宗教师的传教固然会有“上帝创造了自然和人”这样的迷信内容,但其主要内容是“如何做人”,诸如文明、礼貌、诚信、忠实,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等。可以想象,小孩从牙牙学语、尚不懂事的时候起每星期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教堂,直至18岁,这种持续性的教育效果是任何学校教育的形式都达不到的。只要一进入教堂的门,那种肃穆的空气便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人们很自然地不大声说话,不肆意喧哗,静静地、静静地受着教义的引导,更不会赤膊赤脚,随地吐痰。尽管这种“净化”是瞬时的,像“脉冲”一样,但每周重复激发一次,每年56次,10年560次,便把外界的刺激内化到了成长中的青少年心灵深处,即进入了灵魂。把这种神圣的“造化”功能赋予教师,确实是对教师的崇高的赞誉。自然,每个教师都需要郑重地回答,自己是否拥有高尚的、洁净的灵魂。用近现代的语言,我们经常用“为人师表”、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来表征教师的行为特征。我在同一线教师的交谈中,则用了更加直观、浅显的语言来诠释“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无条件地做到;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在学生身上可以看到教师的影子。这就是教师以自身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就是这种塑造的工程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个判断对我本人有特别难忘的意义。1959年,我响应当时党组织的号召,优先报考师范院校,高考后如愿以偿,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当年9月1日《光明日报》第2版刊登了我的“处女短文”——《我走进了人民教师的预备行列》,副标题便是《做一个辛勤的园丁》。50年来,我时刻不忘自己是园丁,一步步加深了对“园丁”的理解。园丁把一棵幼苗放在地里,培土、浇水、施肥、修剪,为了让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园丁辛勤地付出,付出时间、精力、体力和心血。在小苗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破土后的最初两三米,长得要笔直、要挺拔,只有主干笔直挺拔,才能在“参天”时枝繁叶茂。这恰恰相当于学生接受教育的中小学阶段。而园丁的付出,要无怨无悔,短时间内看不到回报。在今天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大力提倡“园丁”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园丁需要对幼苗充满爱心、耐心、苦心、痴心。这是园丁的崇高境界,而当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时,便是园丁的成功和喜悦之时。

“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学生……”关于“蜡烛精神”,20世纪90年代曾是网络上热议的话题,以致今天也还有人质疑蜡烛精神,而我却至今不悔。社会上的很多职业也都是重要的,医生治愈一位绝症患者,便有一种明确的成功感;律师帮助一位当事人打赢一场官司,甚至可以改变当事人的一生。而教师是无名英雄,教师面对一届届、一代代学生,用光焰照亮着、指引着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之所以有人质疑蜡烛精神,是因为以前这句话的后半句是“燃烧了自己”、“牺牲了自己”,更有甚者则用“毁灭了自己”,因此年轻人在网上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也是人,我到这个世上走一遭,当然要索取,凭什么让我为别人燃烧掉。网上讨论的结果还是主流声音占上风,一致认同了教师工作的特点是奉献。我想,如果把“后半句”改得更积极一些,人们或许就不会质疑蜡烛精神了。“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学生,自身的火焰和光亮在学生身上延续着。”教师当然也需要成就事业和享受人生,与商人不同的是,教师辛勤付出和奉献的回报主要不是金钱,而是从代代新人成长、成才中感受“桃李满天下”的愉悦和幸福。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