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人”不是符号——漫谈以学生为本
在线阅读 收藏

2004年以来,在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各行各业都结合自身特点,摸索体现这一科学理念的途径和方式。教育系统是人文领域中对“人”最敏感的行业,于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等迅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其中尤以“以学生为本”最具代表性。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和考察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学生时,我们又出现了诸多困惑和疑问,我们真的贯彻了“以学生为本”吗?

我们的小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受苦,相当多的幼儿园不顾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幼儿工作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幼儿教学中教拼音、教写字、教数学,更有甚者教英语。入了小学后,学生便要做12年“分数的奴隶”,老师和家长都要求孩子考高分、排前几名,孩子不堪重负,从小学高年级起,开始分流,一部分学生因学习不快乐而厌学;升高中考试(中考)中,大约50%的学生被筛出去,实际上是被放弃;入了高中的学生又面临“高考”的残酷竞争。学生的这种学习经历使得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更不能为终身发展奠基。何况,目前在一部分中小学里,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还有待提高,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伤害学生的尊严,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挖苦、讥讽学生的现象仍较严重地存在,个别教师甚至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在中小学教师中明确“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依据笔者对教育的理解,“以人为本”至少有三层含义,而且可以用最直白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加以诠释,这就是:(1)把学生当人;(2)把学生培养成人;(3)面对一个个学生。首先,把学生当人,这一内涵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学生。作为人,学生有自己的尊严和自尊心,他们有生存的权利,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在一定的岗位上为社会工作的权利,尊重学生就是真正尊重他们的上述权利,无论优秀学生,还是“问题学生”,都拥有上述权利。其次,把学生培养成人,这一内涵的核心理念是信任学生,不论学生来自何种文化区域,来自何种家庭,教育工作者都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都能在自身身心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都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再次,面对一个个学生,这一内涵的核心理念是“人”不是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我们通常所说的“面向全体”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指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面向身心发展有一定障碍的学困生、学障生、潜能生,要让这些弱势学生群体增长自信、增长才干。

为了使所有教师都能理解并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笔者认为强调以下基本观点是必要的:(1)在学校德育中,避免空洞的德育口号,调整德育目标,突出以“教养”为基调的习惯养成教育,树立“天天都有一点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学生身心发展有差异,教师‘心中无差生’”等理念;(2)在教学工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所有教师都要把“关注学生”放在重要位置,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因此要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3)在学校管理中,要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成才,建立学校管理制度体系是必要的,但制度的本质不是约束和束缚学生,而是从规范走向超越,在学校和班级管理中,要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服务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在中小学,检验是否践行了“以学生为本”的标准是:学生是否快乐,是否活得有尊严,是否能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