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永远保持一副微笑的面孔——这里的一部分孩子不会笑
在线阅读 收藏

有一次在广东省××市××镇××小学听课,一位27岁、有7年教龄的女老师给四年级上语文课,这位老师长得漂亮、体态端庄、语言流利,看得出业务功底也很不错。令我吃惊的是,在40分钟的课堂上,她竟然一个笑脸没有,课堂十分沉闷。她们学校的校服是一身黑色的套装,本来女同志穿皂色衣服有一种异样的美,可由于她没有笑容,使得整个人失去了光彩。评课时,她坐在我对面,我问她:“×老师,你会笑吗?”她笑得十分甜美。我奇怪,为什么在学生面前她却没有会心的微笑呢?

从区域文化看,这个镇是全国有名的十大经济强镇,非常富有,但也是一个文化教育相对滞后的地区,是一片“准文化沙漠”。经过两年的观察,我于2002年底,在一个大范围的会议上斗胆讲了一段有可能引起反感的话:“在本地的小孩子中有一部分孩子不会笑,两眼没有神,这是千百年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人的气质的外在表现。”会后,很多老师在QQ上表达了同样的感受。当我去幼儿园听课时,幼儿园舞蹈老师重在“向左!向右”地纠正孩子们的动作,而我则在一旁对孩子们喊:“笑!咧开嘴笑!开心地笑!”孩子们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可爱。于是我终于发现,除了家长素质的影响外,幼儿园的老师、小学的老师不会笑是导致孩子不会笑的重要原因。

简单地回到教育的本原和原点,我认为教育就是不同代人之间的沟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就是让人改变,好教育让孩子变好,坏教育让孩子变坏。多么朴实、多么深刻、多么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对行知先生的论述稍加推论,便可以得到规律性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在学生身上可以看到教师的影子;教师的品位、气质决定了学生的品位、气质。”

那以后,我便在各种教师培训的场合,不论是师德培训,还是课堂教学改革培训,都强调教师“永远要保持一副微笑的面孔”。还真是很不容易,有的老师对我说,他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老教师就“传经送宝”:“对学生不能嬉皮笑脸,否则他们不怕你。”就这样,教师代代相传,便越来越缺失了微笑。有人说,教师若面带笑容,学生就不守纪律了,课堂都不能掌控了,岂非咄咄怪事?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问题,小孩子一生下来,当他的眼睛懂得看东西的时候,他是喜欢看到爸妈的笑脸呢,还是喜欢看爸妈瞪眼呢?做过妈妈的人都知道,答案很明显,小孩喜欢爸妈微笑,他在爸妈的微笑中感到了爱,也学会了笑,而爸妈一瞪眼、一吼,他立刻会伤心地哭起来。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我们老师不懂?!让我们看另外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在中山市××镇河涌彼岸的一所农村初中听课,这是一个经济和教育双滞后的社区。我听的是初一(被称为厌学的“重灾区”)语文课,讲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任课老师是一位来自湖北仙桃的男老师,31岁。通常,初中的老师都异口同声“骂”学生厌学古文,不可救药。可我听到的却是一节别开生面的课。这位老师是班主任,对学生十分熟悉,从他一出现在学生面前,脸上就始终带着会心的微笑。上课后,老师问学生:预习了吗?学生齐声回答:预习过了。“现在开始自由朗读!”老师说。一位同学举手:“老师,可以摇头晃脑吗?”老师说:“可以。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于是,学生们活跃地读起来,包括坐在最后一排、穿着肥大的校服、头发蓬松、在别的课上一般是睡觉的几个“厌学生”,读得也那么带劲,哪有一丝“厌学”的迹象?自由朗读过后,老师说:“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合上书、闭上眼睛,听老师给你们背诵两遍《小石潭记》,边听,边想课文的意思。”此时,课堂上安静得一点声响都没有,老师用他几乎是一级甲等的普通话,准确地、带抑扬顿挫地将这篇课文背诵了两遍。然后,老师用“问题”引领,逐段让学生讲解,包括作者在政治上失意情况下写此文的意境都学出来了。按教学要求,学生要背下其中三个重点句子,也进行了充分的训练。我在后面听着课,不仅很舒服,甚至有赏心悦目之感。我听课后,一般不在课堂上讲话,那是唯一的一次例外,我说:“×老师,不要下课,我用30秒问学生两个问题。”我问:“你们喜欢学古文吗?”学生大声齐答:“喜欢!”我问:“你们喜欢×老师吗?”同学又大声齐答:“喜欢!”谁说学生厌学古文!这次的听课刺激着我,使我坚定了“学生是否喜欢某一门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喜欢任课老师”的理念。×老师会心的微笑、甜美的语言留在我的脑海中、心中很久很久。

教师的微笑不能是做作的、刻意装出的,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对学生来说,这种发自内心的笑是尊重,是信任,是鼓励,是爱,它有着无形的、无穷的吸引和震撼力量,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自信、自主地成长。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