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如何让奶农不再倒奶
在线阅读 收藏

在“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的宣传下,国内牛奶消费不断增长,超市乳品的价格也是居高不下。不过,原奶收购端与牛奶消费端的情况却是冰火两重天,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青海、山东、河北、北京等地区相继爆发大规模奶农倒奶甚至杀牛的事件。北京市延庆县辛庄村仅一天便会有上千斤的牛奶倒进水沟。

出现这种极端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牛奶收购价格的跳水。

国内奶粉价格自2013年下半年因奶荒达到新高后,此后便一路下滑,新西兰进口奶粉从4.5万元/吨降到2.1万元/吨,跌幅高达一半,还原成牛奶后的成本为2.2~2.5元/公斤。在进口奶粉的降价压力下,国内奶农的收购价格从高峰的5.6元/公斤跌至3元/公斤,个别奶农因被拒收不得不以低于2元/公斤的矿泉水价格处理。在成本控制上,国内每公斤成本在3.4元以上,而澳洲企业的成本基本在每公斤1.5元左右。所以即使在目前的价位,恒天然等外企仍然有一定的价格弹性,而国内企业却是一直亏损,只能通过倒奶杀牛等手段减少损失。

奶粉价格出现滑坡首先是因为行业处于周期性低点。2013年奶荒后,部分地区一窝蜂地开始圈地屯牛,导致今年下半年开始供过于求。其次是因为自由贸易的冲击,原乳和奶粉在2013年后基本实行5%以下的低关税,甚至很多品种是零关税,2014年中澳又签订了自贸协定,对国内奶粉价格造成一定的扰动。

要想避免这种倒奶杀牛的悲剧重演,除了有效降低成本外,关键要从体制上提升奶农抗风险的能力。

首先是商业保险的覆盖。在新西兰等主要奶粉出口国,牧场主都会购买商业保险管理价格和收入波动,而国内的奶牛保险自2004年在内蒙古试点以来进展缓慢,国内奶牛上保险的比例不足1%。未来需要政府建立更完善的商业保险制度,增加险种,并引导奶农形成购买保险的意识。其次是必须构建合理的利益共担机制,让奶农和加工企业在利益关系上更为紧密。国外奶农一般都是乳品企业的股东,二者构成利益共同体,但国内养殖和加工相互独立,主要靠合同供奶,变数多风险大。未来中国乳业应向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的融合。

从目前来看,中国奶企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如果不能解决保险和产业融合的问题,这种奶贱伤农的事件仍然会不断出现。

2015年1月22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