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香港怎么了
在线阅读 收藏

从春节到两会开幕,穹顶之下,风起云涌。抢红包的热潮为互联网金融添柴加薪,柴静与雾霾的“个人恩怨”引发全民关注环境保护,央妈降息又将大众视线拉回经济增长与个人理财。但祖国的宠儿香港却不那么安分,继去年的非法“占中”之后又爆发“反水货客”游行。让人不禁发问,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到底怎么了?

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在2014年被涂抹了太过浓烈的“非金融”色彩。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消息莫过于“占中”和李嘉诚“撤资”。“占中”是香港社会的一次撕裂,对于香港经济来说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李嘉诚撤资,代表的是香港巨型财团对于全球布局的重新定位,似乎也可以解读为对香港经济的看空。

香港于今年年初宣布暂停已经推行了12年的“投资移民”计划。同样推行了12年的香港“自由行”,香港特首也计划于“两会”期间与中央政府商讨能否收紧现行政策,以控制内地游客在香港的增长规模。

2014年,6084万人次赴港游客中有78%来自内地。但对内地而言,香港的吸引力在不断打着折扣,网络上采购商品的价格已使香港没有价格优势。而规模正在快速增长的内地中产阶级在“北上广深”高端商场仍不能满足的消费需求,如今已经不拘泥于在香港满足,新加坡、东京、首尔,乃至纽约、伦敦、法兰克福都已经很自然地被列在他们的消费清单上了。

在与上海等内地城市的竞争中,香港的优势日渐缩小。随着中国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上海成为国际性金融中心或许不用等到2020年。上海自贸区的壮大以及其他自贸区试点的日益扩大,使香港离岸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不再那么显著。香港蜗居式的居住条件也使金融工作者对于香港的憧憬大为下降。上海迪士尼的开业使得面积局促的香港迪士尼也不再那么诱人。沪港通无疑是个“大红包”,对香港金融业来说是巨大的利好,但其实质效应还有待循序显现。此外,如果中国内地大幅削减或取消消费品的进口关税,那么所谓的自由行将不再是由内地行到香港,深圳有可能会成为香港的购物天堂了。

香港最大的挑战并不止这些。香港拥有为数不少的大型财富家族,却鲜有享誉全球的品牌。同样是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却诞生了相当的知名品牌。香港的产业偏重房地产、金融、航运等领域,随着香港转口贸易以及金融服务优势的缩减,香港未来的竞争力急需内在原动力。

此外,香港的致命之处在于没有创业文化,只有打工文化。因此,在香港自身相对竞争优势不断弱化、城市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日渐拥堵的当下,背靠内地也许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2015年3月5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