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及包容性的农村经济转型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推动未来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不能充分刻画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农村转型的影响机制。本课题拟使用省级统计数据、长时间序列的县乡数据以及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基于全国6省在2000年-2018年的长时间序列农户跟踪调查数据,并结合全国范围的遥感数据(GIS),系统考察城市的发展对农村非农就业和收入结构的影响,并分析城镇化进程中促进或阻碍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相关因素和因为迅速城市化所引起的农村劳动市场空心化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发现:城市化的发展在过去二十年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和获得非农收入。使用CCAP在2000年、2008年、2013年、2016年和2018年开展的五期的面板数据开展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引力提高1个单位,农户中参与非农工作的劳动力比例提高0.4%。将城市引力分解为邻近城市引力和其他城市引力,可以看出二者都丢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就业转型有促进作用。邻近城市引力提高1单位,农户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提高0.21%,而其他城市引力提高1单位可以促使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提高0.51%。此外,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对农村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的作用并不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农户非农就业参与的倾向发挥作用,这与使用1993年到2018年宏观数据回归所得到的结果也具有同样的趋势。进一步的分解分析表明,城市增长和城市引力的增加将促使农村家庭劳动力的就业和居住选择向非农和城市倾斜,有利于农民就业结构的转型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平均来看,城市引力每提高1个单位,调查户劳动力中完全务农的比例下降0.08个百分点,与此对应,从事非农工作但住在家里的比例相应提高0.07个百分点,从事非农工作但不住家的比例提高0.01个百分点。邻近城市引力的提高在提高农村家庭劳动力中非农就业且住家比例方面的作用大于其他城市引力,而其他城市引力在提高非农就业且不住家的比例方面作用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