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
第五,古代的服饰礼仪。服饰主要可以分为礼服和便服两种。礼服是行礼时穿的服装,包括祭祀时穿的祭服、重大场合要穿的吉服、上朝时穿的朝服、丧礼时穿的凶服等。便服主要指平民百姓所用的服装。古人对服饰的称呼表明了社会身份,对服饰的不同部分也有相关的名称。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着装也是有区别的,渐渐地人们就用服饰的名称来称呼不同身份的人。比如,裙钗表示女人;缙绅代指高官;黄衣指道士;纨袴指养尊处优、游手好闲的人,那些家里有良好的家境,本人又游手好闲的,就叫纨袴子弟。布衣本是指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来泛指老百姓。青巾是读书人穿的衣服,后来就成为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在颜色方面,黄色是贵族的服饰,绿色是下等人穿的衣服。绝对不能用绿色的面料做衣服,用黄色的面料做里衬,那样是颠倒贵贱。因为黄色是贵,穿在里面表示贱,所以绿可以穿在里面,黄可以穿在外面。因此穿什么衣服、怎么穿是很有讲究的。自汉朝以来,庶民阶层所用的衣料一直受到法规限制。法律规定有些什么颜色百姓不能穿,有些什么款式也不能穿,如果僭越了这些规定,就会受严厉的处罚。
服装有很多种。有首服类、衣服类、裤裳类、足衣类等。我们现在经常讲“衣裳”,其实“衣”和“裳”是不同的。首服是指什么呢?古人称头为首,所以首服包括了巾,就是裹头用的布帕,又称为头巾,它具有保暖的功能,还能使得头发很规整。首服还包括帽子、朴头。朴头是一种方形的头巾演变而来的首服,专门用来把头发弄规整。还有一种带子,由后面扎到前面,系一个疙瘩在前面,有点像日本武士道所扎的那种带子,叫抹额,因为它刚好扎在额头的上方。首服还包括一种“笠”,像夏天人们上山打猎时戴的斗笠。衣服也包括很多,有衫、袍等。衫是用很薄的材料做的单层衣服,没有衬里,主要是在夏天的时候穿。袍是冬天穿的衣服。还有一种叫襦,是一种很短的服装,长度一般只到腰部,一般当做衬衣或外衣。另一种是袄,介于袍和襦之间,当做长服。这是衣服类。还有裤裳类。裤子大家很好理解。裳是指把两块布前后缝在一起,左右各留一个缝隙,用于遮羞,有点儿类似于裤。还有一种叫“蔽膝”,它是遮盖大腿的服饰,仅有前面,后面没有,类似于今天的围裙。另外古代还有女人穿的裙子。什么是足衣呢?足衣主要是指袜子,最初的袜子是用野兽皮制成的。另外还有履,是鞋子的统称。木头做的鞋子就叫“屐”,皮制作的叫“靴”,还有草鞋等许多不同的类别。
第六,称谓礼仪,就是怎样和人打招呼、怎样说话。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重称谓,称自己时要用谦恭之词,称呼别人时要用非常尊敬的词语。根据身份的不同,在称呼自己时可以用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弟等词语,也可用单个字,如仆。大臣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或者微臣、小臣等。诸侯王、封建帝王就自称“孤”、“寡人”,表示“我”,只有帝王可以这样称,一般人这样称呼是要杀头的。丫鬟在主人面前要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要自称“小人”;女人在丈夫或不认识的男人面前要自称妾身、贱妾;出家人自称贫僧、贫道、贫尼、贫姑(道姑)等。这是古人称呼自己的称谓。古人不但称呼自己的时候用谦称,称自己的家人时也要用谦称。例如自己的儿子称为犬子、不孝子,其实不一定是不孝子,可能很孝顺,但谦称要说“不孝子”。又如称女儿为小女,一般不说不孝女。再如称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或家严、家慈;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或堂客。古人说自己拥有的东西时也要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叫寒舍、蓬荜,自己的文章为拙著、僻见之语,而读别人文章时则要称“拜读”。自己的意见叫“管见”或“浅见”,自己表演时要说“献丑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字眼,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这在读古文时随处可见。
古人称呼别人时就不能用这些词语了,而要用一些表示尊敬的词语。对有文化的人要称为“子”,如孔子、孟子等。一般的人是不能随便称为“子”的,只有有知识、有教养、有身份的人才能称为子。“君”也是对别人尊敬的称呼,此外还有“足下”,也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臣子称君王为“陛下”,称太子为“殿下”;君称呼臣子为“爱卿”。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堂、令尊;称对方的子女为令郎、令嫒(令爱);称呼别人的意见为“高见”;称别人的文章是“大作”;称呼比自己大的人为“兄台”;称比自己小的人为“贤弟”、“贤妹”;称别人的夫人为“尊夫人”、“嫂夫人”;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尊称老师为“夫子”。现在我们觉得“夫子”是一种贬义,说这个人啰里啰唆的、很夫子气。其实夫子是一个褒义词,很儒雅的。还可称老师为“先生”,“老师”是现代人的称呼,过去没有叫老师的,都叫“先生”。可见,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尊称通常用美好、高贵的字眼来表示,谦称一般用不好的词来称呼自己。这也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古代服饰
古代服饰
第七,拜会礼仪。中国古代没有握手这种礼节,也没有拥抱的礼节。在国外,老外们一见面或一分别,首先给你拥抱。中国人出国时一开始都不习惯,其实这些都是很普通的。我们古人虽然没有握手、拥抱这种礼仪,但有一套拜会的礼仪。下级拜见上级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要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中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要向长者行礼;出远门时要行“四拜礼”。什么叫“揖”?拱手行礼叫“揖”。这是古时主客相见最常用的一个礼仪。“长揖”是不分尊卑的相见礼,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叫“长揖”。两手合在胸前叫“拱”。“拜”是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即拱手弯腰,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扑,额头要触到自己的双手,后来才发展出屈膝顿首的跪拜礼;最初的“拜”是不用跪着的。“再拜”指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重。“顿首”指跪而头叩地,行礼时头触地即起,时间比较短暂,所以叫“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稽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就是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的停留。顿首是马上就把头抬起来,稽首是半天都不把头抬起来,“稽”就是拖延、停留的意思。稽首是最隆重的礼节,一般是大臣拜见君王时所用,不是一般人用的。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问:您说古时女孩子十五岁可以提亲、二十岁才能出嫁,但为什么高中课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十七岁就可以出嫁呢?
答:这并不矛盾。古代的礼仪并不是特别死板的。十五岁提亲就意味着可以结婚了,但一般都希望二十岁出嫁。这是书上的规定,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死板。
问:您说左为天道之尊,但古代贬官却说是“左迁”,这不是矛盾的么?
答:左是天道之尊,这是没有疑问的。《礼记》中也是这样记载的。贬官叫“左迁”这个说法我还不确定,是否矛盾我回去查一下再给你答案。
问:古代百姓穿黄色的衣服是否意味着要造反?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答:一般来讲,帝王才穿黄色的衣服。但黄有很多种,有正黄、浅黄、棕黄等。在个别特殊的场合,黄色可能会和造反联系在一起。但一般情况下,黄色有没有造反的意思我还没深入研究过,不过普通老百姓很少穿黄色衣服。
问:既然婚姻如此神圣,为什么要把政治权力因素强加于婚姻之中?这不会玷污婚姻么?
答: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看古人。在古代,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婚姻就是一种政治,是一种家族势力的加强。你和谁结婚,对方家庭是什么样的家庭,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娘家是一个好的家庭,婆家就会感到很高兴;如果女孩子找了一个好婆家,娘家就会觉得非常荣耀。特别是在古代,男方要“纳币”,要置办彩礼,彩礼的厚薄表示了男方家庭的地位如何。这并不是玷污婚姻,因为古时人住得很近,婚姻最多就是在几里或几十里之外的村子间进行,因此它一定是一种势力的联结。特别是贵族或君王的婚姻,肯定是一种政治的婚姻。比如我国古代的和亲政策,把公主嫁到异族,就是一种政治的婚姻。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再干扰汉人了,因为大家已经通过公主的婚姻而结盟了。在老百姓中间则讲究门当户对,这并不是玷污婚姻,而是一种非常实际的考量。
问:男女在重要场合握手时,是男方先伸手还是女方先伸手?
答:伸手已经是现代人的礼仪了,无所谓先后,不要弄得太刻板。先伸手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男女都可以先伸手。
问:怎样界定男左女右?是以自己为根据,还是以别人看自己的角度为根据?
答:现代人没有关于以谁为界的规定,但古人一切都是以男人为标准的,所以可能会以男方为界。
问:为什么说婚姻很神圣呢?
答:我想反问一句:为什么说婚姻不神圣呢?婚姻一定是很神圣的。《圣经·创世记》中有一段话:“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可见,婚姻在上帝的眼中也是神圣的。在中国的《周易》中,古人把婚姻看做天和地的结合、阴和阳的结合,天地阴阳的结合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男女的结合。天地结合才能有万物,阴阳结合才有四时的运转,万物的繁衍;男女的结合才有人类的繁衍。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婚姻就是很神圣的。但在古代,婚姻也是一场交易,最好是两个家庭势力的联盟,或者是两个国家势力的联盟。它既很神圣,同时又带有实际的考量。这也叫“交易”,但这种交易是不是一定就亵渎了神圣?其实也不一定。我觉得古代的人不得不考虑一些现实的东西,当然现代人的婚姻也是一样,也没有完全排除现实因素的各种考量。君主的婚姻可能是有政治的考虑,但老百姓的婚姻可能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其实,不管什么人,婚姻都是为了传宗接代,差别只是这种传宗接代会带来什么利益。
问:从您的讲座中我们知道,古代的婚姻根本不自由,为什么在父母包办的情况下婚姻还是神圣的呢?
答:神圣是指男女结合这件事情本身,包办只是婚姻的程序,这是不同的。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缔结,婚姻本身都是神圣的。现在的自由恋爱也只是一种方式,婚姻还是很神圣的,只是现代人没有把它看得那么神圣,轻易就离婚。但婚姻的性质本身还是神圣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办是另外一件事。
问:似乎我们现在的婚姻观念很轻率,闪电式结婚、闪电式离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婚姻对男女的约束力也小了。请问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是进步自由了?还是对婚姻神圣性的玷污?
答:我认为闪电式结婚、闪电式离婚也是一种进步,因为它表明个人有了自己的选择权,有了自己对婚姻决定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进步了、自由了。古代人结婚时,当新郎掀起盖头时,女方才知道她的新郎长什么样子。现在的自由恋爱是一种方式,由个人来决定婚姻大事,这是对个人意志的一种尊重。从这个角度讲,它是自由了、进步了。但我觉得也不应该那么快,不要太“闪电”了。因为婚姻是非常神圣的,即使我们每个人有决定自己婚姻的自由、有决定自己恋爱的自由、有决定自己离婚的自由,但一定要很慎重地运用这种自由,不要轻率地使用。闪电结婚、闪电离婚可能是在滥用自由。自由很宝贵,但不能滥用。自由意味着一种规则,就像火车要在铁轨上行驶才是安全的。只有遵守规则,个人的自由才是有安全保障的。所以不能滥用自由,要慎重。婚姻是很神圣的,两个人的结合是从身体到灵魂的各个方面的结合,所以一定要很慎重。我赞成自由恋爱,也尊重离婚,但我不赞成“闪电”式的,我觉得这种不慎重确实是对神圣婚姻的一种冒犯。
问:您对大学生恋爱的问题是怎样看待的?
答:恋爱是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事情,人生都是要去经历一下。恋爱中的人都是很美的,恋爱会带给你很多的改变。我觉得大学生属于恋爱的年龄,但要把握分寸,要妥善处理恋爱、学习与前途之间的关系,如果恋爱可以给你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那你就去恋爱吧!如果恋爱带给你的总是消极、悲观,那就不要恋爱了。我觉得大学生可以而且应该恋爱,应该体验美好青春的年华,毕竟人生太短促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稍纵即逝,但要看自己怎样去处理。恋爱是一种艺术,是教不会的,只有自己才能把握这种艺术。著名哲学家弗洛姆写了一本书叫《爱的艺术》,年轻人要好好读一读。
问:古代人穿衣讲究一定的礼仪,而现代人穿衣服形形色色,女的穿吊带裙、超短裙,男的还把胸前的扣子解开一大半,这可谓“失礼”。我们该如何讲究穿衣礼仪?
答:时代在进步,时尚各有不同,吊带裙、超短裙都是可以穿的,人的着衣形形色色才丰富多彩,但一定要注意穿衣服的场合。在家里面,男生可以把胸前的扣子解开一大半,但如果上课的时候这样穿,就是“失礼”了。在私下的场合这样穿,那就无所谓。所以穿衣主要看场合,如果在私人场合穿得很正规,反而不好了。但如果在商业谈判时穿得很随便,也是不行的。因为穿衣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所以,超短裙、吊带裙什么都可以穿,主要看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
问:古代人民生活得那么贫苦,他们可能没有条件遵循这些礼仪,普通老百姓是否都遵循这些礼仪呢?
答:古人云:“礼不下庶人。”即“礼”只是在贵族阶层间实行。但我们知道,老百姓是向贵族学习的,他们会模仿贵族的一些礼仪,因为这样做会抬高他们的身价。只要经济条件允许,老百姓一般都会那样去做的。比如婚姻的六道程序,他们都会那样去遵循。不抬轿子,骑马也可以。送不起土地等嫁妆,可以送别的,这都由经济条件而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不管在哪个社会,贵族间的礼仪都是被下层人所仿效的。
问:我们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有数千年的积淀,您认为东方人固有的文化价值观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作为现代人,我们是否应该去遵守?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大。年轻人问的问题总是很大。问题大,就让人不知道该怎样回答。首先,东方人不等于中国人。东方有许多国家,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等都是东方人。东方人的价值观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我们的中华文明来说,其文化价值观核心简单地说来,就是“和谐”。中国人非常讲究“和”。例如“以和为贵”,男女之间的和谐,家庭之间的和谐,宗族之间的和谐,整个国家的和谐等等。如果你认定“和谐”这种价值观,就应该去遵守。但问题是要知道应该如何去坚守。
问:请问您从事这么多年的历史研究工作,有没有受到深深的毒害?
答:这是个什么问题呀?如果历史研究有毒害、是毒品,我想世界上的历史学家都要下岗了。这个问题本身有问题。如果全世界的历史学家都下岗了,那么全世界的历史该如何传承呢?我觉得我没有受到毒害。我做研究工作和毒害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这位同学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您刚才说点七道菜就意味着是死人饭,平时您出去吃饭时是否会自觉不自觉的忌讳这点呢?”我想,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吧。我讲这个,只是向你们介绍古代的忌讳,并不表示你一定要接受它。古代很多禁忌现在都打破了,这取决于个人的选择。我吃饭从来没想过点多少道菜、忌讳不忌讳这些问题。我给你们介绍的只是古代有些什么禁忌,并不是说这些禁忌是死的,直到今天你也要去遵守,不是这个意思。古代和今天是很不同的,古代忌讳的事情也许今天就不那么忌讳了。
问:我觉得您讲课很像易中天教授,能够把现代和古代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想问的是,为什么礼仪这么重要?
答:因为不学礼仪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果你不学礼仪,在你的父母面前,在你的长辈面前,在你的上司面前,在你的朋友面前,你就不知道如何做人处事。人的一生只学两件事情:第一是学做事,第二是学做人。做事是知识的积累。只有学到了知识,才知道怎样去做事。我们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学一个技巧、一门学问,这是学做事,即学习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学做人。学做人则需要学习礼仪,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而不是沙漠中的人。沙漠中的人是一个人,不用和人相处,所以不用学礼仪。只要和人相处就必须学会礼仪。懂得礼仪后,就会觉得很舒服,在让别人舒服的同时自己也感到很舒服。
问:古代女子要留在家里不能出门,是相对于有钱人家来说的吧?穷苦家的女孩不要干活吗?
答:你说得很对。我刚才反复强调,礼仪是在贵族间适用的,穷人家的孩子当然要出门干活。所以穷人家的孩子不必拘礼,但在某些场合也要学一点礼仪。这要看情况。干活的时候要干活,家里来客人时,还是要有一点礼仪的。
问:了解古代的礼仪,我们发现它们大多与现代礼仪大相径庭。让我们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呢?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呢?
答:古代礼仪的背后是一套礼的理论,有了理论的支撑,才有外在的礼的仪式。今天时代不同了,社会在进步,要求的礼节也不一样。我们了解古代的礼仪,重要的是要了解其背后的精神。只要抓住了其背后的本质,则万变不离其宗。重要的是要掌握它的内核,掌握它不变的东西。刚才我讲过了,中国礼仪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同构”、“家国同构”,这些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存在。礼仪的内核、精神没有变,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变了。我们需要与时俱进。过去作揖表示礼节,今天拥抱表示礼节。不能说说学古代的礼仪完全没用。记得有一次在国外,一个老外问我:“我们外国人用拥抱表示礼节,你们中国人用什么表示礼节?”我用手势对他说,我们古代时用这个姿势表示礼节,现在的中国人用这个姿势表示礼节。他觉得很清楚,两句话就说明了。我们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文化就是多元化的文化,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文化是怎么回事、怎么从过去走到今天的,出去和人打交道时就会遇到一些麻烦。所以,我觉得对古代礼仪还是应该有一些了解。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 class="a2">收藏上次讲座我们讲了礼仪的一些文化内涵,这堂课我们主要讲古代关于礼仪的理论和一些具体的实践。
第一个问题,我们讲关于礼仪的理论论著——《礼记》。《礼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一,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关于礼仪的理论,那么《礼记》是必读书,很多理论在《礼记》中都有记载。书中有很多孔子对礼的论述,例如什么才叫“礼”,什么叫“非礼”,怎样才能做到各种各样的礼等等。古代有“三礼”,一个是《周礼》,即据说是周代的典章制度;第二是《仪礼》,是很具体的礼仪规则的记载;第三个是《礼记》,《礼记》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所以它是关于礼仪的必读书,也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关于礼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礼的宇宙论根据——天人同构。什么叫“天人同构”呢?《礼记》认为,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同样的结构,天的秩序即自然的秩序和人间社会的秩序有着同样的结构,所以叫“天人同构”。礼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对天地宇宙自然法则的总结与效仿,是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运作方式。《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也就是说,礼体现了天地四时变化的法则,体现了阴阳的法则,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东西合起来就称之为“礼”。宇宙社会是有秩序的,人类社会也是有秩序的,这两者的秩序有着同样的结构,所以我们观察天的秩序即自然的秩序,然后把天的秩序、规则运用到人间社会来,这是礼的宇宙论根据。
此外,礼还有另一个根据,是社会学的根据——家国同构,即家庭和国家的管理具有同样的结构。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家管理好了,自然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了,因为治国和治家是一样的道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非常关注人类的现实生活,关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合理秩序。既然礼是天命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就注定无法脱离礼的约束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纷繁复杂的。《礼记》中所涉及的具体的社会生活层面包括了家庭和国家两个层面。大到国家的宗法、祭祀及各种制度的规定,小到家庭中父子、夫妻之间如何相处、如何说话、如何应对、如何站立进退、如何请安等,在《礼记》中都有详细的探讨。所以,家庭生活是《礼记》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具体生活层面之一。
以上就是礼仪的两个最重要的根据:一个是天人同构,一个是家国同构。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一下具体的礼仪实践。有了礼仪的理论,如何具体的实践呢?当然实践是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我举一个例子来讲。婚礼是古代私人礼仪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首先就以它为例来讲礼仪的具体实践。首先,婚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儒家很看重婚姻关系,《礼记》中很多篇章都讲述了婚姻和夫妇关系的重要性。儒家认为,“婚礼者,礼之本也”,因为“天地和而万物兴焉”。在自然界是“天地和而万物兴”;而在社会生活中,婚礼是万事之始。有了最初的婚礼,才有世世代代子孙的繁衍。所以“男女有别、父子有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所以《礼记》中有一段话:“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意思是说,君子的道是从夫妇关系开始的,观察天地阴阳是如何相合的,就可以用这种规律来观察人类社会。所以,《礼记》把婚姻和宇宙及宇宙秩序、现实世界和现实秩序这两种世界、两个秩序联系在一起。这两个世界一个是自然世界,一个是人类社会。婚姻不仅反映了这两种秩序,而且还是维持这两种秩序不可缺少的力量。
婚姻是天道在人道上的体现,所以它具有神圣性和永恒性。这与基督教认为男女间的婚姻是神圣的观点非常接近。中国儒家也认为婚姻是很神圣的,男女的结合就像天和地的结合一样神圣,既然这么神圣,所以婚姻就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
在缔结婚礼之前,首先要重视媒妁之言。我们现在是自由恋爱,不需要媒妁。但在古人经常讲:“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就是说男女之间如果没有媒人,就不能互相认识,如果男方不给女方送彩礼,婚姻就不能成立。还有一句话说:“男女无媒不交,不币不相见。”即是说,如果没有媒人引荐、没有聘礼做基础,男女是不能相见的。所以,婚姻非常重视媒妁之言。我们现在就少了这个麻烦,大家可以自由恋爱。
既然婚姻非常神圣,它就有很多禁忌。婚姻是“和二姓之好”,是把两个不同姓的人结合在一起。这里面就隐藏了一句话,即“同姓不婚”。例如你姓张、我姓张,在古人看来我们就不能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婚姻的禁忌。也就是说,同姓不婚,只能异姓而婚。例如两个姓李的人不能走到一起,两个姓刘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当然,我们现代人没有这么多禁忌了,古代人却特别重视这种禁忌。为什么同姓不婚呢?它是有理由的。理由是:第一,同姓的人如果结合在一起,后代不昌盛,即孩子不会多。这就是古代的一种忌讳。这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血缘越远的人、距离越远的人结婚越好。如果是同一个村子里面的同一个姓,可能祖宗在几代前都是亲戚。这样的两个人结婚,后代肯定不昌盛。这符合我们现在优生学的原理。这是第一个原因,即男女同姓,他们的生育繁殖就不会昌盛。第二个原因,古人认为,“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他们认为,同姓的人在一起会有灾难发生,不同姓的人在一起,大家就会相安无事。因为古代的生活空间非常狭窄,不像现代有飞机、有火车,可以和很远的人交往。古代的人通常只能靠脚走路,所以交往范围非常狭窄。同血缘的人枝蔓多了,可能会因利益的关系相互怨恨,甚至相互残杀,所以同姓结婚是不好的。第三,异姓而婚意味着两个宗族势力的联结,这对壮大家族、宗族的力量有一定的好处。如果同姓的人结婚,就没有这种效果。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家族。所以,和远方的人士结婚是家族经济势力、政治势力的一种增加,一种联合,这就把婚姻当成了政治。在古代,婚姻绝对是一种政治。
既然婚姻是很神圣的,它就有一套程序。具体来讲,古代的婚姻共有六个程序。第一个程序是“纳彩”,就是由媒人传言,用大雁作为求婚的礼物。第二个程序是“问名”,就是询问待嫁女孩的名字。第三个程序是“纳吉”,也就是占卜,看双方的八字合不合。八字相合婚姻就吉利;如果不相合,婚姻就不吉利。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有个朋友属鸡,他的妻子属狗。他们结婚之前,他的父亲坚决地不同意,因为老人觉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八字不和。但他们是自由恋爱,父亲反对不了,然后就结婚了。没过几年两人就离婚了,然后他的父亲就说:“你看,我当时就说你们八字不和!”这当然是讲笑话,但在古代这是很严肃的事情。男女的八字一定要放在一起占卜,看相合不相合。现代人肯定都要有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对方的性格、为人之后,大家才彼此爱慕,在相互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才谈婚姻大事。但在古代,双方都不认识,也没有来往,中间只有媒人。所以占卜对了解夫妻是否会美满是非常重要的。下一个程序是“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如果双方八字相合,男方比较满意,就要送女方一些礼物,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彩礼。第五个程序是“请期”,即双方父母约定成婚的日期,俗称选日子。这个日期必须是吉日良辰,具体是什么时候则是需要算的。一般逢十、逢八的日子都比较好。约定了成婚的佳期后,最后一个程序是“亲迎”,就是新郎一定要亲自到女方家去迎接新娘。没有女孩自己跑到男方家里去的,那样太不成体统。一定要新郎用八抬轿子去抬回来,而且男方的父亲一定要站在大门口迎接。亲迎到家里后,男女双方要“同锅而食”,一起吃猪、牛、羊三样同煮的东西,吃完后还要“同瓢而饮”,类似现代的交杯酒。为什么要“同锅而食”、“同瓢而饮”呢?它象征着夫妻二人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同甘共苦、同心协力、同呼吸共命运。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合体同尊卑”,即你尊我也尊,你卑我也卑。
所以,古代是非常重视婚礼的,这六个程序面面都要做到。每一个程序具体应该怎么做,《礼记》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我们今天可能觉得古代的婚礼太繁文缛节了,但在古人看来,婚礼是“证夫妇之始”,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基础,所以把夫妇关系搞清楚了、严肃了、周正了,整个家庭的秩序乃至国家的秩序都会变好的,婚姻的重大意义由此而显现出来。而且,这种婚礼的仪式不仅仅在上流贵族社会中实行,平民之间也仿效同样的仪式,所以婚礼不只是在贵族之间流行。古代有句话叫:“礼不下庶人。”其实,礼经常都是“下庶人”的。因为在古代,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分别没有那么重要,平民是要向贵族学习的,贵族怎样去实践他们的婚礼,平民也照样来实践。例如如果没有轿子,也可以骑马去迎接新娘,但必须有这个仪式。
第二个礼仪的具体实践与男女之别有关。为什么要有男女之别?《礼记》中讲得很清楚:“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如果没有男女之别,一切都会乱套。男女之别是“天地之情也”。“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儒家非常讲究“亲亲”、“尊尊”、“男女之有别”的这种秩序,把它们看做是人间最重要的一种“道”。“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就是说,这些是不可让老百姓随便加以改变的。《礼记》中有一篇《哀公问》,记载鲁哀公问孔子为什么要辨男女之别,孔子回答说:“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礼,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相处了。所以,礼是非常重要的,男女之别也是非常重要的。
《礼记》中有许多男女之别的规定。首先,男女在出生之时就是有区别的。比如一个家庭如果生了男孩,家中就要在侧室门的左边挂一张射箭的弓。为什么呢?因为弓是一个象征性的祝福、祷告,祝祷这个男孩将来非常阳刚,具有天地间的阳刚之气。为什么要挂在左边呢?因为左是天道所尊。我们平常讲“男左女右”是有一定道理的。若是生了女孩,就要在门的右边挂一条毛巾,古代叫“佩巾”,以祝祷这个女孩将来的阴柔。男是阳,女是阴;男是刚,女是柔。这在古代特别讲究。为什么要挂在右边呢?因为右是地道所尊。这个“道”不是道路的意思。天道、地道是指天的本质、地的本质,是它本有的那种性质。左是天道,右是地道。这也就是“男左女右”的来历。弓和佩巾表明了对男孩、女孩不同的期望。弓象征男孩将来要去当兵打仗、建功立业,佩巾象征女孩将来很会做家务。
在孩子出生三天后,男孩子要由家人抱出门外代行射礼,即把六支箭分别射向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向,表明男孩将来的远大志向是要做大事,要立功、立德、立言,而女孩就不需要射礼了。
儿童时期,对男孩、女孩的教育也是有区别的。男孩要佩戴一个佩囊,女孩也要戴一个佩囊。但男孩的佩囊是用皮革做的,而女孩的是用丝织成的。这表示男孩将来要做武士,女孩子将来要做家务,要纺纱织布。从七岁开始,“男女不同席”,即不能在一个床上睡觉,哪怕是兄弟姐妹也不能在一个床上睡觉,而且“不共桌”,不能在一个桌子上吃饭。男孩从十岁开始就要出门拜师,跟老师学习书、数,即书法、数学。十三岁开始学习诗、书、射、御。“诗”是《诗经》,“书”是《尚书》,“射”是射箭,“御”就是会驾车。男孩二十岁时要行冠礼,也就是成年礼,表明自己是个男人了。我们现在是十八岁举行成人仪式,但古时男人在二十岁时才行冠礼,表明已经成年了。男人三十岁娶妻,因为三十岁才成家立业。四十岁可以做官,五十岁可以受命为大夫。大夫是一个国家的重臣。因为五十岁已经知天命,只有知天命的人才有资格做大官。四十岁开始做官,可以积累经验,使自己得到历练,到五十岁时才可以当大官。这是男孩子的成长经历,当然,这主要是士以上层次人家的小孩的成长过程。如果是普通农民家庭,孩子可能早就下地干活了。
女孩和男孩有很大的不同。当男孩十岁出外拜师时,女孩要十年不出家门,跟随母亲学习家务,主要学习怎样养蚕、纺纱、织布,学习女红即缝补衣裳等女子应做的工作,还要学习怎样酿酒、磨豆子等家务。女孩子十五岁时就可以提亲、可以许嫁了,但许嫁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出嫁,而是说女子十五岁时媒人就可以上门提亲了,二十岁时才可以出嫁。所以男女之间的年龄相差十岁,古人认为这样是比较好的。所以古代男女在儿童时期就有了不同的教育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男女交往接触也有一些禁忌。男女之间不能直接用手递接对方的东西,必须把东西先放到篮子或筐子里面托给对方。古代拿东西都是用托盘托给对方,异性之间是不能直接拿手去取的,要通过一个中间的媒介。而且男女之间也不能共用各种设施,也就是说,男女之间很多东西都不能共享的,而且不能互通消息,不能议论对方的事情。例如我不能问:“你在外面学习怎么样呀?”女人不能问男人的事情,这是一个规矩。男人也不多问女人的私房话,这就叫:“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男的不说家里的事,女的不说外面的事。“非祭非丧,不相授器。”是说如果不是在祭祀或丧礼的时候,男女之间不能相互传递器皿。而且“男女不通衣裳”,即女人不能穿男人的衣服,男人也不能穿女人的衣服。还要“内不言出,外不言入”,即家里的话不要传到外面,外面的事情也不要在家里议论。并且“男子入内,不啸不指”,是说当男子进入女子房间时,事先一定要打招呼,要敲门。“啸”就表示一定要发出声音来。“夜行以烛,无烛则止”,是说晚上在院子里面走路一定要有蜡烛,如果没有蜡烛就停止自己的脚步。特别是到女孩子的房间,不准摸黑跑进去,那样太不礼貌了。“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即要用薄薄的纱巾把女子的面容遮住,现在的一些武侠电影中还有这样的场景。女人晚上出门也要有蜡烛。而且走路时,“男人由右,女子由左”;男人居外面,女人居里面;男人不能随便进去,女人不能随便出来。有事情时可以进来也可以出去,但一定要通过丫鬟、仆人互相先通报信息,不能随便就闯进去,这都是很有规矩的。而且小叔子和嫂子之间也有很多规矩,他们之间不能表示很亲密。女人坐车也有一定的规矩,男人去看望有病的女人也有一定的规矩。不是特别的礼仪场合,妻子不能公开露面。在公开场合,夫妻之间不能公开献酒。也就是说,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那是不行的。私下里夫妻对饮是可以的,但在公开场合不行。家族中的女人出嫁后回娘家时,家族内的男子不能和她同席而坐,这些都是古时的规矩。
我们现在读这些规矩,可能会觉得儒家漠视人性、不近人情,是贬低、限制女孩的罪证,因为这些规矩今天看来确实非常死板、僵硬,令人好笑。但正是这些具体的规定和实施的细则,突出显示了个体是如何从一个生理上的人成长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男人和女人的。小孩刚出生时,根本不知道怎样做男人、怎样做女人,是这些规则把男孩培养成了男人、把女孩培养成了女人。男人应该怎样行为处事,女人应该怎样行为处事,人始终处于性别角色的教育当中,从小就接受男女不同的熏陶、教育,在不同的生活空间中实现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盼和希望。
今天,我们虽然不一定要完全遵守这些规矩,但有一些男女之别还是要遵守的,不能没有一点男女的分别。我想,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这样一个想法,即一个男人怎样做男人、女人怎样做女人的标准。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自己的一个小故事。我大学毕业后到一个学校教书,我们教研室共有七位老师。有一天通知开会,我去得比较早,只有三个老师在聊天。当时教研室里还没有凳子,聊了一段时间后大家都很累了,我就和另外的两个男教师一样直接坐在桌子上了。一个老教授马上就对我说:“瞧,你怎么能这样?”在他看来,女人是不能随随便便就坐在桌子上的。我非常不好意思。他其实就是提醒我要像一个女人,不要太得意忘形,男人不太喜欢得意忘形的女人。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些同学喜欢什么样的女性,最喜欢女人什么品质。百分之六七十的人给我的答复都是温柔。他们不喜欢像男人一样的女人。我问他什么是“像男人的女人”,他说:“走路像男人,说话像男人。”那样太阳刚,女人就不像女人了。所以,中国传统的这些理念其实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心里了。即使在现在,男女之别的观念还是普遍存在的。记得我中学的时候,我很讨厌一种男人,就是非常娘娘腔的男人,让人觉得肉麻。我说你这样找不到女朋友,要像大丈夫一样才行。他问我什么是大丈夫,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大丈夫。我们那时找对象和现在不一样,太娘娘腔的人是不讨人喜欢的,要有阳刚之气的男人才讨人喜欢。
下面我们再讲第三个礼仪,即古代怎样吃饭。吃饭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在中国,用餐不仅仅是满足生理的需要,而且还是头等重要的社交行为。今天也是一样,中国人一见面打招呼,都是:“你吃饭了没有?”说明中国人很看重吃饭。我们不像老外们见面就说上午好、下午好、晚上好,我们习惯说“你吃饭了没有?”
古时请人吃饭是有一套程序的。首先要写请帖,并把请帖折成燕子或鸽子的形状,这叫“折柬相邀”。客人来的时候,要迎客于门外,即站在门外迎接客人的到来,不能在自己的房间里等客人来敲门。宾客到来时要互致问候,然后先带客人到客厅中小坐、敬茶点,等全部客人到齐后再导客入席。客人坐定后,由主人敬酒上菜,客人以礼相谢。敬酒时,要先敬长者或主要的客人,最后才是主人。饭后,要带客人到客厅小坐,上茶,然后再告别。在中国许多地方,这些传统的礼节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了,特别是在山东、香港及台湾等地区,传统的待客礼仪一直都保存着。
此外,一些吃饭时的礼节也保存到了现在。古代宴请宾客吃饭时,一定要用圆形的餐桌,因为可以坐很多的人,所以圆形的餐桌比较受欢迎。每张桌子的座次也是有讲究的。客人要等到主人的邀请才可以坐下,对着大门的是主坐,主人右手边是最主要的客人,左手边是比较次要的客人,门边面对主人的是跑腿招呼的人。主人一定不能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地方,这是一个忌讳。今天也是这样,靠近服务员上菜地方的一定是一些普通的客人,或者主人本人。第二个规矩是,所有人都到齐后才可以进行进餐活动。大家就位后,主人家要做一番开场白。吃饭时,主人不能埋头自己吃,要担当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照顾每一个客人,让大家在吃喝过程中感到愉快是主人的义务。第三个规矩是现代人经常容易忽视的。席上除了汤之外,一切食物都要用筷子夹取。筷子是进餐的工具,所以千万不可以玩弄筷子。小孩子刚刚开始拿筷子时,父母一定要教育他不可以玩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客人指指点点。不能把筷子直接插到米饭中,因为过去在死人葬礼上的香烛就是插在烛台里面,筷子插在碗里就好像死人葬礼上的香烛直接插在烛台里面,说明这是给死人用的饭。所以千万不能把筷子直接插到米饭里,筷子一定要横着放,平时在家里吃饭也要特别注意。而且不能用筷子在碗里面拨来拨去,特别是小孩子不能喜欢吃的吃,不喜欢吃的就不吃,一定要教育他不许这样。还有一点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些菜是不能随便翻动的。在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过来,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这都是一个忌讳。另外在有些地方,点菜或上菜不能有七道菜,可以是六道、八道、十道,但要避开七。因为葬礼后有一道餐叫“解慰酒”,解慰酒时才是七道菜。所以无论宴请宾客还是自己家里吃饭都要避免七道菜,因为这样不吉利。直到今天,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这种习俗。
第四,古代的茶道礼仪。世界公认中国是茶的故乡,茶道,即茶以载道。喝茶不像喝水,而是有“道”在其中的。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廉、美、和、敬,即“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可以鉴别茶的优劣,最重要的是神思遐想,领略饮茶的情趣。
茶道有自己的礼仪。比较正式的品茶礼仪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鞠躬礼,分为坐式、站式和跪式三种。根据行礼的对象,又分为主客之间的“真礼”、客人之间的“行礼”和说话前后的“草礼”。行真礼时要求身体弯九十度,行礼和草礼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另一种是伸掌礼,这是品茶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表示请、谢谢,主客双方都可以采用。两个人面对面时,伸出右掌以表示请对方喝茶,主人和客人都可以这样做。如果两个人并坐时,右侧一方伸右掌行礼,左侧一方伸左掌行礼。还有叩指礼,这是由叩头演变而来的。最早的叩指礼是非常讲究的,现在就比较简单了,手一弯,用几个指头轻叩桌面就行了。它表示谢意,是寓意美好祝福的礼仪动作。最常见的叩指礼是“凤凰三点头”,就是用手提着壶把高出低斟反复三次,寓意向来宾鞠躬,表示欢迎。我记得有一次去四川一个很讲究的高级茶馆,里面的人都经过了专门的训练,他们演示了“凤凰三点头”应该怎么冲,反复三次,而且变换了许多姿势。还有一个是“双手回旋”,即双手进行回转地注水、斟茶、分杯、烫壶。用右手就要顺着逆时针的方向,左手要顺着顺时针的方向,类似于来来来,表示欢迎;去去去,表示够了,这叫“双手回旋”。现在一般很难做到这样,要经过特别的训练。“凤凰三点头”比较容易做到,但有几个特别重要的事项:首先,壶嘴不能对他人,尤其不能对着客人。泡茶时壶嘴是不能正对客人的。
第二,斟茶时只能斟七分,不能斟满。
第三,泡茶之前要请客人选茶,把许多不同种类的好茶放在茶盘中让客人挑选,客人选哪个,就用哪个来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甘香,也可借此表示主人家的富贵及对茶的爱好与修养到了什么程度。因为普通人只喝“粗茶”,即喝茶没什么讲究,但在上流社会、贵族家庭,喝茶是有很多讲究的。如果主人能拿得出客人从没见过的茶,或者客人喝了觉得很好,但说不出茶的名字,主人是会非常得意的。会选茶表明了客人对茶的一种修养、一种品味,而拿得出什么样的茶则表明了主人家茶的品位。
第四,将茶叶放入壶和杯中时,要使用竹子或木头做的茶匙,不能用手去抓,用手去抓显得很没教养。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中茶水的残留量、茶水的浓度和温度。喝茶时还要摆放一些果品糕点,调解口味。
茶是一种艺术,茶艺包括选茶、择水。择水,最好用山上的泉水。还有烹茶的技术、茶具、环境的选择创造等都属于茶艺中的内容。品茶的环境要求比较清凉,背景要清风明月、松林竹韵、梅开雪迹。在这种环境中品茶,来体会其中的妙趣和意境。古人认为茶是水里面的君子,酒是水中小人,所以文人在一起都是喝茶,很讲究喝茶的气氛。但古代的侠士都喜欢喝酒,讲究的是一种豪气。侠士们在结义、拜把子时都说“拿酒来”,但文人不说“拿”茶,而叫“斟茶”或“沏茶”。
古代服饰
第五,古代的服饰礼仪。服饰主要可以分为礼服和便服两种。礼服是行礼时穿的服装,包括祭祀时穿的祭服、重大场合要穿的吉服、上朝时穿的朝服、丧礼时穿的凶服等。便服主要指平民百姓所用的服装。古人对服饰的称呼表明了社会身份,对服饰的不同部分也有相关的名称。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着装也是有区别的,渐渐地人们就用服饰的名称来称呼不同身份的人。比如,裙钗表示女人;缙绅代指高官;黄衣指道士;纨袴指养尊处优、游手好闲的人,那些家里有良好的家境,本人又游手好闲的,就叫纨袴子弟。布衣本是指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来泛指老百姓。青巾是读书人穿的衣服,后来就成为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在颜色方面,黄色是贵族的服饰,绿色是下等人穿的衣服。绝对不能用绿色的面料做衣服,用黄色的面料做里衬,那样是颠倒贵贱。因为黄色是贵,穿在里面表示贱,所以绿可以穿在里面,黄可以穿在外面。因此穿什么衣服、怎么穿是很有讲究的。自汉朝以来,庶民阶层所用的衣料一直受到法规限制。法律规定有些什么颜色百姓不能穿,有些什么款式也不能穿,如果僭越了这些规定,就会受严厉的处罚。
服装有很多种。有首服类、衣服类、裤裳类、足衣类等。我们现在经常讲“衣裳”,其实“衣”和“裳”是不同的。首服是指什么呢?古人称头为首,所以首服包括了巾,就是裹头用的布帕,又称为头巾,它具有保暖的功能,还能使得头发很规整。首服还包括帽子、朴头。朴头是一种方形的头巾演变而来的首服,专门用来把头发弄规整。还有一种带子,由后面扎到前面,系一个疙瘩在前面,有点像日本武士道所扎的那种带子,叫抹额,因为它刚好扎在额头的上方。首服还包括一种“笠”,像夏天人们上山打猎时戴的斗笠。衣服也包括很多,有衫、袍等。衫是用很薄的材料做的单层衣服,没有衬里,主要是在夏天的时候穿。袍是冬天穿的衣服。还有一种叫襦,是一种很短的服装,长度一般只到腰部,一般当做衬衣或外衣。另一种是袄,介于袍和襦之间,当做长服。这是衣服类。还有裤裳类。裤子大家很好理解。裳是指把两块布前后缝在一起,左右各留一个缝隙,用于遮羞,有点儿类似于裤。还有一种叫“蔽膝”,它是遮盖大腿的服饰,仅有前面,后面没有,类似于今天的围裙。另外古代还有女人穿的裙子。什么是足衣呢?足衣主要是指袜子,最初的袜子是用野兽皮制成的。另外还有履,是鞋子的统称。木头做的鞋子就叫“屐”,皮制作的叫“靴”,还有草鞋等许多不同的类别。
第六,称谓礼仪,就是怎样和人打招呼、怎样说话。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重称谓,称自己时要用谦恭之词,称呼别人时要用非常尊敬的词语。根据身份的不同,在称呼自己时可以用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弟等词语,也可用单个字,如仆。大臣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或者微臣、小臣等。诸侯王、封建帝王就自称“孤”、“寡人”,表示“我”,只有帝王可以这样称,一般人这样称呼是要杀头的。丫鬟在主人面前要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要自称“小人”;女人在丈夫或不认识的男人面前要自称妾身、贱妾;出家人自称贫僧、贫道、贫尼、贫姑(道姑)等。这是古人称呼自己的称谓。古人不但称呼自己的时候用谦称,称自己的家人时也要用谦称。例如自己的儿子称为犬子、不孝子,其实不一定是不孝子,可能很孝顺,但谦称要说“不孝子”。又如称女儿为小女,一般不说不孝女。再如称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或家严、家慈;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或堂客。古人说自己拥有的东西时也要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叫寒舍、蓬荜,自己的文章为拙著、僻见之语,而读别人文章时则要称“拜读”。自己的意见叫“管见”或“浅见”,自己表演时要说“献丑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字眼,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这在读古文时随处可见。
古人称呼别人时就不能用这些词语了,而要用一些表示尊敬的词语。对有文化的人要称为“子”,如孔子、孟子等。一般的人是不能随便称为“子”的,只有有知识、有教养、有身份的人才能称为子。“君”也是对别人尊敬的称呼,此外还有“足下”,也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臣子称君王为“陛下”,称太子为“殿下”;君称呼臣子为“爱卿”。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堂、令尊;称对方的子女为令郎、令嫒(令爱);称呼别人的意见为“高见”;称别人的文章是“大作”;称呼比自己大的人为“兄台”;称比自己小的人为“贤弟”、“贤妹”;称别人的夫人为“尊夫人”、“嫂夫人”;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尊称老师为“夫子”。现在我们觉得“夫子”是一种贬义,说这个人啰里啰唆的、很夫子气。其实夫子是一个褒义词,很儒雅的。还可称老师为“先生”,“老师”是现代人的称呼,过去没有叫老师的,都叫“先生”。可见,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尊称通常用美好、高贵的字眼来表示,谦称一般用不好的词来称呼自己。这也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古代服饰
古代服饰
第七,拜会礼仪。中国古代没有握手这种礼节,也没有拥抱的礼节。在国外,老外们一见面或一分别,首先给你拥抱。中国人出国时一开始都不习惯,其实这些都是很普通的。我们古人虽然没有握手、拥抱这种礼仪,但有一套拜会的礼仪。下级拜见上级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要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中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要向长者行礼;出远门时要行“四拜礼”。什么叫“揖”?拱手行礼叫“揖”。这是古时主客相见最常用的一个礼仪。“长揖”是不分尊卑的相见礼,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叫“长揖”。两手合在胸前叫“拱”。“拜”是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即拱手弯腰,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扑,额头要触到自己的双手,后来才发展出屈膝顿首的跪拜礼;最初的“拜”是不用跪着的。“再拜”指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重。“顿首”指跪而头叩地,行礼时头触地即起,时间比较短暂,所以叫“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稽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就是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的停留。顿首是马上就把头抬起来,稽首是半天都不把头抬起来,“稽”就是拖延、停留的意思。稽首是最隆重的礼节,一般是大臣拜见君王时所用,不是一般人用的。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问:您说古时女孩子十五岁可以提亲、二十岁才能出嫁,但为什么高中课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十七岁就可以出嫁呢?
答:这并不矛盾。古代的礼仪并不是特别死板的。十五岁提亲就意味着可以结婚了,但一般都希望二十岁出嫁。这是书上的规定,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死板。
问:您说左为天道之尊,但古代贬官却说是“左迁”,这不是矛盾的么?
答:左是天道之尊,这是没有疑问的。《礼记》中也是这样记载的。贬官叫“左迁”这个说法我还不确定,是否矛盾我回去查一下再给你答案。
问:古代百姓穿黄色的衣服是否意味着要造反?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答:一般来讲,帝王才穿黄色的衣服。但黄有很多种,有正黄、浅黄、棕黄等。在个别特殊的场合,黄色可能会和造反联系在一起。但一般情况下,黄色有没有造反的意思我还没深入研究过,不过普通老百姓很少穿黄色衣服。
问:既然婚姻如此神圣,为什么要把政治权力因素强加于婚姻之中?这不会玷污婚姻么?
答: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看古人。在古代,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婚姻就是一种政治,是一种家族势力的加强。你和谁结婚,对方家庭是什么样的家庭,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娘家是一个好的家庭,婆家就会感到很高兴;如果女孩子找了一个好婆家,娘家就会觉得非常荣耀。特别是在古代,男方要“纳币”,要置办彩礼,彩礼的厚薄表示了男方家庭的地位如何。这并不是玷污婚姻,因为古时人住得很近,婚姻最多就是在几里或几十里之外的村子间进行,因此它一定是一种势力的联结。特别是贵族或君王的婚姻,肯定是一种政治的婚姻。比如我国古代的和亲政策,把公主嫁到异族,就是一种政治的婚姻。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再干扰汉人了,因为大家已经通过公主的婚姻而结盟了。在老百姓中间则讲究门当户对,这并不是玷污婚姻,而是一种非常实际的考量。
问:男女在重要场合握手时,是男方先伸手还是女方先伸手?
答:伸手已经是现代人的礼仪了,无所谓先后,不要弄得太刻板。先伸手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男女都可以先伸手。
问:怎样界定男左女右?是以自己为根据,还是以别人看自己的角度为根据?
答:现代人没有关于以谁为界的规定,但古人一切都是以男人为标准的,所以可能会以男方为界。
问:为什么说婚姻很神圣呢?
答:我想反问一句:为什么说婚姻不神圣呢?婚姻一定是很神圣的。《圣经·创世记》中有一段话:“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可见,婚姻在上帝的眼中也是神圣的。在中国的《周易》中,古人把婚姻看做天和地的结合、阴和阳的结合,天地阴阳的结合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男女的结合。天地结合才能有万物,阴阳结合才有四时的运转,万物的繁衍;男女的结合才有人类的繁衍。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婚姻就是很神圣的。但在古代,婚姻也是一场交易,最好是两个家庭势力的联盟,或者是两个国家势力的联盟。它既很神圣,同时又带有实际的考量。这也叫“交易”,但这种交易是不是一定就亵渎了神圣?其实也不一定。我觉得古代的人不得不考虑一些现实的东西,当然现代人的婚姻也是一样,也没有完全排除现实因素的各种考量。君主的婚姻可能是有政治的考虑,但老百姓的婚姻可能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其实,不管什么人,婚姻都是为了传宗接代,差别只是这种传宗接代会带来什么利益。
问:从您的讲座中我们知道,古代的婚姻根本不自由,为什么在父母包办的情况下婚姻还是神圣的呢?
答:神圣是指男女结合这件事情本身,包办只是婚姻的程序,这是不同的。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缔结,婚姻本身都是神圣的。现在的自由恋爱也只是一种方式,婚姻还是很神圣的,只是现代人没有把它看得那么神圣,轻易就离婚。但婚姻的性质本身还是神圣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办是另外一件事。
问:似乎我们现在的婚姻观念很轻率,闪电式结婚、闪电式离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婚姻对男女的约束力也小了。请问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是进步自由了?还是对婚姻神圣性的玷污?
答:我认为闪电式结婚、闪电式离婚也是一种进步,因为它表明个人有了自己的选择权,有了自己对婚姻决定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进步了、自由了。古代人结婚时,当新郎掀起盖头时,女方才知道她的新郎长什么样子。现在的自由恋爱是一种方式,由个人来决定婚姻大事,这是对个人意志的一种尊重。从这个角度讲,它是自由了、进步了。但我觉得也不应该那么快,不要太“闪电”了。因为婚姻是非常神圣的,即使我们每个人有决定自己婚姻的自由、有决定自己恋爱的自由、有决定自己离婚的自由,但一定要很慎重地运用这种自由,不要轻率地使用。闪电结婚、闪电离婚可能是在滥用自由。自由很宝贵,但不能滥用。自由意味着一种规则,就像火车要在铁轨上行驶才是安全的。只有遵守规则,个人的自由才是有安全保障的。所以不能滥用自由,要慎重。婚姻是很神圣的,两个人的结合是从身体到灵魂的各个方面的结合,所以一定要很慎重。我赞成自由恋爱,也尊重离婚,但我不赞成“闪电”式的,我觉得这种不慎重确实是对神圣婚姻的一种冒犯。
问:您对大学生恋爱的问题是怎样看待的?
答:恋爱是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事情,人生都是要去经历一下。恋爱中的人都是很美的,恋爱会带给你很多的改变。我觉得大学生属于恋爱的年龄,但要把握分寸,要妥善处理恋爱、学习与前途之间的关系,如果恋爱可以给你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那你就去恋爱吧!如果恋爱带给你的总是消极、悲观,那就不要恋爱了。我觉得大学生可以而且应该恋爱,应该体验美好青春的年华,毕竟人生太短促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稍纵即逝,但要看自己怎样去处理。恋爱是一种艺术,是教不会的,只有自己才能把握这种艺术。著名哲学家弗洛姆写了一本书叫《爱的艺术》,年轻人要好好读一读。
问:古代人穿衣讲究一定的礼仪,而现代人穿衣服形形色色,女的穿吊带裙、超短裙,男的还把胸前的扣子解开一大半,这可谓“失礼”。我们该如何讲究穿衣礼仪?
答:时代在进步,时尚各有不同,吊带裙、超短裙都是可以穿的,人的着衣形形色色才丰富多彩,但一定要注意穿衣服的场合。在家里面,男生可以把胸前的扣子解开一大半,但如果上课的时候这样穿,就是“失礼”了。在私下的场合这样穿,那就无所谓。所以穿衣主要看场合,如果在私人场合穿得很正规,反而不好了。但如果在商业谈判时穿得很随便,也是不行的。因为穿衣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所以,超短裙、吊带裙什么都可以穿,主要看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
问:古代人民生活得那么贫苦,他们可能没有条件遵循这些礼仪,普通老百姓是否都遵循这些礼仪呢?
答:古人云:“礼不下庶人。”即“礼”只是在贵族阶层间实行。但我们知道,老百姓是向贵族学习的,他们会模仿贵族的一些礼仪,因为这样做会抬高他们的身价。只要经济条件允许,老百姓一般都会那样去做的。比如婚姻的六道程序,他们都会那样去遵循。不抬轿子,骑马也可以。送不起土地等嫁妆,可以送别的,这都由经济条件而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不管在哪个社会,贵族间的礼仪都是被下层人所仿效的。
问:我们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有数千年的积淀,您认为东方人固有的文化价值观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作为现代人,我们是否应该去遵守?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大。年轻人问的问题总是很大。问题大,就让人不知道该怎样回答。首先,东方人不等于中国人。东方有许多国家,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等都是东方人。东方人的价值观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我们的中华文明来说,其文化价值观核心简单地说来,就是“和谐”。中国人非常讲究“和”。例如“以和为贵”,男女之间的和谐,家庭之间的和谐,宗族之间的和谐,整个国家的和谐等等。如果你认定“和谐”这种价值观,就应该去遵守。但问题是要知道应该如何去坚守。
问:请问您从事这么多年的历史研究工作,有没有受到深深的毒害?
答:这是个什么问题呀?如果历史研究有毒害、是毒品,我想世界上的历史学家都要下岗了。这个问题本身有问题。如果全世界的历史学家都下岗了,那么全世界的历史该如何传承呢?我觉得我没有受到毒害。我做研究工作和毒害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这位同学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您刚才说点七道菜就意味着是死人饭,平时您出去吃饭时是否会自觉不自觉的忌讳这点呢?”我想,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吧。我讲这个,只是向你们介绍古代的忌讳,并不表示你一定要接受它。古代很多禁忌现在都打破了,这取决于个人的选择。我吃饭从来没想过点多少道菜、忌讳不忌讳这些问题。我给你们介绍的只是古代有些什么禁忌,并不是说这些禁忌是死的,直到今天你也要去遵守,不是这个意思。古代和今天是很不同的,古代忌讳的事情也许今天就不那么忌讳了。
问:我觉得您讲课很像易中天教授,能够把现代和古代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想问的是,为什么礼仪这么重要?
答:因为不学礼仪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果你不学礼仪,在你的父母面前,在你的长辈面前,在你的上司面前,在你的朋友面前,你就不知道如何做人处事。人的一生只学两件事情:第一是学做事,第二是学做人。做事是知识的积累。只有学到了知识,才知道怎样去做事。我们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学一个技巧、一门学问,这是学做事,即学习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学做人。学做人则需要学习礼仪,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而不是沙漠中的人。沙漠中的人是一个人,不用和人相处,所以不用学礼仪。只要和人相处就必须学会礼仪。懂得礼仪后,就会觉得很舒服,在让别人舒服的同时自己也感到很舒服。
问:古代女子要留在家里不能出门,是相对于有钱人家来说的吧?穷苦家的女孩不要干活吗?
答:你说得很对。我刚才反复强调,礼仪是在贵族间适用的,穷人家的孩子当然要出门干活。所以穷人家的孩子不必拘礼,但在某些场合也要学一点礼仪。这要看情况。干活的时候要干活,家里来客人时,还是要有一点礼仪的。
问:了解古代的礼仪,我们发现它们大多与现代礼仪大相径庭。让我们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呢?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呢?
答:古代礼仪的背后是一套礼的理论,有了理论的支撑,才有外在的礼的仪式。今天时代不同了,社会在进步,要求的礼节也不一样。我们了解古代的礼仪,重要的是要了解其背后的精神。只要抓住了其背后的本质,则万变不离其宗。重要的是要掌握它的内核,掌握它不变的东西。刚才我讲过了,中国礼仪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同构”、“家国同构”,这些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存在。礼仪的内核、精神没有变,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变了。我们需要与时俱进。过去作揖表示礼节,今天拥抱表示礼节。不能说说学古代的礼仪完全没用。记得有一次在国外,一个老外问我:“我们外国人用拥抱表示礼节,你们中国人用什么表示礼节?”我用手势对他说,我们古代时用这个姿势表示礼节,现在的中国人用这个姿势表示礼节。他觉得很清楚,两句话就说明了。我们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文化就是多元化的文化,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文化是怎么回事、怎么从过去走到今天的,出去和人打交道时就会遇到一些麻烦。所以,我觉得对古代礼仪还是应该有一些了解。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