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五行与秦汉政治
在线阅读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神农(即炎帝,火德)——神农母女登(一说少典妃安登)感神龙首而生神农。《河图稽命征》载:“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阳山而生神农。”《春秋元命苞》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对神农在五行中的属性,谶纬未明确交待,但因为后来的帝王凡感龙而生者必为火德,故可推定神农亦是火德。其实“炎帝”的称呼,已经很清楚地交代了他的属德是火。记载在《潜夫论·五德志》、《帝王世纪》中的感生神话与此很相似,都说神农就是炎帝。

注意:本来古代女娲或燧人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但是在谶纬文献中见不到关于女娲、燧人的感生记录。有的学者推测可能已经亡佚,非也。谶纬的作者们并没有想过要炮制他们的感生神话,因为他们不在《世经》的古史系统中。

黄帝(土德)——黄帝母地祇之女附宝感绕北斗之枢星而生黄帝。《河图始开图》载:“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母地祇之女附宝,之郊野,大电绕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河图帝命验》载:“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轩辕于寿邱。”《诗含神雾》载:“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而生黄帝。”宋均注:“北极皇天大帝,其精生人。”枢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在斗身,以它为轴心,北斗的斗柄一年到头都在转着。无须解释,“黄帝”之名已透露出其属德为土的信息。故《春秋内事》载:“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春秋考异邮》载:“黄帝将起,有黄雀赤头,占曰:‘黄者土精,赤者火荧,雀者赏萌,余当立。’”

少昊(朱宣,金德)——少昊母女节感金星而生少昊。《春秋元命苞》载:“黄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宋均注:“华渚,渚名也。朱宣,少昊氏。”“白帝”为少昊的金德身份定了性。“大星”应是指金星。少昊感了金星,所以是白帝。

颛顼(水德)——颛顼母淖子感北斗之星摇光而生颛顼。《诗含神雾》载:“摇光如虹,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颛顼。”《河图握矩记》载:“淖子感摇光于幽防而生颛顼。”《河图著命》:“瑶光之星如虹贯月,正白,感女枢于幽房之宫,生黑帝颛顼。”“黑帝”为颛顼的水德身份定了性。“摇光”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斗柄尽头那一颗,玉衡、开阳、摇光构成斗柄。北是与水对应的方位,颛顼感了北斗的摇光,故属水。

帝喾(高辛,木德)——谶纬有关帝喾的感生的资料,我没有发现。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解说》归纳为感大迹生,可能根据的不是纬书。《路史》十八则有:“帝喾高辛氏……父侨极,取陈丰氏曰襃,履大迹而生喾。”按古帝顺序推论,帝喾为木德帝无疑。既为木德帝,就应是感大迹生,在他一轮循环前的伏羲和一轮循环后的周文王,都是感大迹生的。这个帝喾因为他妈妈也踩了某个大人的脚印,所以也是木。

尧(火德)——尧母庆都感赤龙而生尧。《诗含神雾》载:“庆都与赤龙合婚,生赤帝伊祁,尧也。”《尚书中候握河纪》载:“庆都游于三河,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足履翼宿。’继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身长十尺。”《河图稽命征》载:“庆都与赤龙合,生帝尧于伊祁。”《春秋元命苞》:“尧,火精。故庆都感赤龙而生。”关于尧的感生,谶纬还有很多记述。他肯定是火,因此与他妈妈发生交感作用的那条龙是赤龙。

舜(土德)——舜母握登感大虹而生舜。《尚书中候考河命》载:“握登生舜于姚墟,龙颜色黑,身长六尺一寸。”注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尚书帝命验》载:“姚氏纵华感枢。”注曰:“纵,生也。舜母握登枢星之精而生舜重华,枢如虹也。”《诗含神雾》载:“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帝舜。”舜为土德,故《春秋演孔图》谓:“舜之将兴,黄云升于堂。”谶纬以“大蜺”或“大虹”为土德之征。在《初学记》卷九舜被说成是感枢星而生,这一点与黄帝相同。《春秋运斗枢》说:“枢星散为……虹霓。”因此感大虹就是感枢星。

夏(金德)——夏禹母修纪(一作修己)感流星而生禹。《尚书帝命验》载:“禹,白帝精。以星感修纪,山行见流星,意感栗然,生姒戎文禹。”郑玄注:“星,金精也。栗然,感貌。姒,禹氏。禹生戎地,一名政命也。”《河图稽命征》:“修己见流星,意感,生帝戎文禹,一名文命。”《尚书中候考河命》载:“修己剖背而生禹与(于)石纽,虎鼻彪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钤,匈怀玉斗,文履己,故言文命。长九尺九寸,梦自洗河,以手取水饮之,乃见白狐九尾。”注曰:“金兴则白狐九尾。”禹为白帝精,则夏为金德,故《尚书中候雒予命》载:“汤牵白狼,握禹录。”郑玄注曰:“白狼,金精。”这个“汤牵白狼”,白狼指的是夏,汤就是商汤。《春秋元命苞》说:“夏,白帝之子。”《春秋内事》说:“夏后氏金行。”

殷(水德)——契母娀(sōng)简吞玄鸟卵而生契。娀简又叫简狄,是祖先的祖先契的生母。《尚书中候》载:“玄鸟翔遗卵,娀简易拾吞,生契,封商,后萌水易。”(注曰:“后人当天应嘉,乃以水易为汤。”)《诗含神雾》载:“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元丘水,有燕衔卵坠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诗含神雾》:“契母有娀,浴于玄邱之水,睇玄鸟衔卵,过而坠之,契母得而吞之,遂生契。”《尚书刑德放》亦载:“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生也。”大家注意,“玄丘”、“元邱”、“玄鸟”,都是黑色的。

另外一说:汤母扶都(一作扶杜)感白气而生汤。《诗含神雾》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黑帝生汤。”《河图稽命征》载:“扶杜见白气贯日,意感,生黑帝子汤。”《春秋内事》说:“殷人水德。”《尚书璇玑钤》说:“汤王北方之水。”水德尚黑,故《尚书中候我应瑞》把汤称为“玄汤”,《河图稽命征》、《春秋元命苞》和《洛书灵准听》把他称为“黑帝子”,而《尚书中候》把他称为“玄精天乙”:“汤沉璧于洛水,黄鱼双跃,出济于坛。元乌随鱼出示生,化为玄玉,赤勒:‘玄精天乙,受神命代,天下服。’。”《尚书中候》注则把他说成是“叶光纪之使”。

周(木德)——周室的祖先后稷母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于扶桑。扶桑是日出之地,指东方。扶桑国一说指日本,一说指墨西哥。《诗纬》载:“周起自后稷,历世相承久。”《诗含神雾》载:“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尚书中候稷起》载:“苍耀稷生,感迹昌。”《春秋元命苞》载:“周本,姜嫄游闭宫,其地扶桑,履大迹,生后稷。”(注曰:“神始行从道,道必有迹,而姜嫄履之,意感,遂生后稷于扶桑之所出之野。长而推演种生之法,而好农,知为苍神所命也。”)“苍神精感姜嫄而生,卦之得震,故周苍代商。”(注曰:“苍神谓告俈,木王者也。”)又载:“孔子曰:‘扶桑者,日所出,房所立,其耀盛。苍神用事,精感姜嫄,卦得震。震者动而光,故知周苍,代殷者为姬昌。人形龙颜,长大,精翼日,衣青光。’。”《尚书刑德放》载:“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

《春秋内事》说:“周人木德。”《尚书中候合符后》载:“周德即隆,草木盛茂,蒿堪为宫室,名之曰蒿宫。”木德尚苍,故《春秋元命苞》称姬昌为“苍帝之精”或“仓帝之子”(注称为“苍帝灵威仰”),《春秋感精符》称他为“苍帝精”,《洛书灵准听》称他为“苍帝”,《尚书中候我应瑞》和《尚书中候》称他为“苍帝子”。又《尚书中候》载:“周公摄命七年,归政成王,沉璧于河,荣光幕河,青云浮至,青龙衔元甲临坛,吐图而去。”(注曰:“青龙者,苍帝灵威仰之使也。”)《易纬坤灵图》载:“苍牙通灵,昌之成运。”(注曰:“冥时无书,刻石而谓之。其文曰:苍牙渠肩之人,能通神灵之意。苍牙,则伏羲也。昌,则文王也。”)《春秋元命苞》载:“殷纣之时,五星聚于房。房者,苍神之精,周据而兴。”

孔子(水德)——孔子母征在感黑帝而生孔子。《论语撰考谶》载:“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春秋演孔图》载:“孔子母征在,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邱,水精,治法为赤制。”《春秋感精符》载:“墨孔生,为赤制。”《孝经援神契》载:“丘为制法,主墨绿,不代苍黄。”孔颖达正义解释,此“言孔子黑龙之精,不合代周家木德之苍也”。关于孔子的感生神话,谶纬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春秋演孔图》载:“孔子母征在游大泽之陂,睡梦黑帝使请己,已往,梦交。语曰:‘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故曰玄圣。”大家注意,在谶纬里,忽然出现了孔子,而且是个野种,是他妈妈感了黑龙之精后生的,他是水德。孔子还有另外一个外号,叫“玄圣”,玄圣就是黑色的圣人。为什么是黑色呢?因为他的属德为水。

汉(火德)——高祖母女媪感赤龙而生高祖。《诗含神雾》载:“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汉皇。后赤龙感女媪,刘季兴。”《春秋握诚图》载:“刘媪梦赤乌如龙戏己,生执嘉。执嘉妻含始游雒池,赤珠上刻曰:‘玉英,吞此者为王客。’以其年生刘季为汉王。”感赤龙而兴者为火德帝,不言而喻。在这里,汉高祖不是刘太公的后代了,而是他妈妈感了赤龙之精后生的。

通过感生安排,谶纬使天上帝星与人间帝统实现了融合,如下图: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通过对帝王感生神话的考察可以看出,谶纬炮制这一系列的感生帝有明确的意图,这就是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来安排人间帝王的德运。顾颉刚先生说:“纬书中的记载,固不能说是西汉后发生的思想,但其用了五行相生的系统来支配感生说,则确是西汉末年的学说所造成的事实。”我们把上述感生帝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便形成了以下这个帝德谱,这就是谶纬版帝德谱: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个谶纬版帝德谱的运序安排,与刘歆版帝德谱是很接近的,唯一的变化是以孔子代替了秦。“周灭火起,薪采得麟”、“知庶姓刘季当代周”、“周亡赤气起”、“赤帝将代周居其位”、“赤受命,苍失权”、“庶人燃火之意,此赤帝将代周”、“苍帝七百二十岁而授火”、“卯金刀,名为刘,中国东南出荆州,赤帝后,次代周”等等,这些谶纬文字反映了在谶纬家眼中,火德“赤汉”是直接继木德“苍周”而王天下的,这种观点与刘歆相同。因此,像刘歆版帝德谱一样,谶纬在“周木”与“汉火”之间也安排了一个闰统,不过这个闰统不是秦,而是孔子。像刘歆一样,谶纬也不承认秦在五德中的正统地位,但谶纬比刘歆走得更远,它连秦的闰统地位也不予承认了。谶纬版帝德谱在为古史平添了一个虚拟的“孔子朝”(或“春秋朝”)的同时,也撤销了一个曾真实存在过的秦朝。这一调整,使“赤汉”继“苍周”的媒介,由“伯(霸)”变成了“圣”。对汉朝统治者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试想,连圣人都屈居闰统而为赤汉制法,充当“周木”与“汉火”之间的“二传手”,还有谁敢怀疑刘氏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呢?还有谁敢说汉朝的出现不合乎五德之运呢?

虽然谶纬版帝德谱在结构上与刘歆版帝德谱很接近,但是它们在本质上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那就是刘歆谱的宗法色彩很浓,在他这个谱中,各个帝王哪怕不同德,也有血缘关系。他的理论基石是“同祖说”。我们今天说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依据的也是这个“同祖说”。“同祖说”是古文经学家所主张的,今文经学家并不赞同,后者主张的是“感生说”。按感生说,所有帝王都是天上帝星精气结胎凡尘的结果。无性生殖,是感生说的基本特征,在它那里,你是找不到祖宗的。在谶纬的感生安排中,人间帝王与天帝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一代帝王与另一代帝王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哪怕他们属德相同。

今天我的演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想更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读顾颉刚先生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与历史》(《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三册)、《汉代学术史略》(后改名《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以及拙著《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尧后火德”说考论》。

谢谢大家!

');" class="a2">收藏

“五行与秦汉政治”是我研究了较长时间的问题。我自己从事过的学术工作比较多,若要说在哪个课题上用心最多,那就是今天这个题目。我曾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写成了一本30多万字的著作——《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这本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后,颇为学术界所关注。陈智超先生曾在《文史哲》上发表论文,与我进行商讨,不过我没有回应。今天,在这里,我把书中若干核心见解,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医学、农业、军事、音乐、天文、地理等都曾发生关系,这一点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如果说要谈五行与古代政治的密切关系,大家可能就感到有点陌生了。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古老的五行观念是怎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的,或者说,古代的统治者是怎样利用古老的五行观念来为现实政治服务的。

在展开问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概念——“正僭”。所谓正僭,说的就是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王朝或者帝王统治天下是正当的,什么样的是不正当的?如果没有获得“合法”授权就去行使权力,在古代称为“僭”,相反则是“正”。那怎么来判定一个政权合法还是不合法呢?这就是一个问题了。你不能随便说你们就活该归我来统治,做我的“子民”,这样的话没有说服力。那怎么办?需要采用某些理论手段来证明。在古代,要证明一个政权是“正”是“僭”,理论手段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宗法的,即告诉别人,我是某某圣王的“后代”,我的祖先是圣王,我自然就有统治你们的权力。这种说法,现在称作“血统论”。民间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钻地洞”,也是这个意思。另一类是天道的,即向人们论证,天道的运转,有一套严密的法则,我的统治,与这套法则是完全吻合的。从前的皇帝下圣旨,开口便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所强调的就是天道意义。

今天我这个演讲,关注点着重在天道。秦汉时期,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王天下”具有天道方面的理据,所使用的理论工具主要是“五德说”;在某些特定时期,也采用过“三统说”。三统说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它认为天道的运转、政治的演变,都是按黑、白、赤三统来循环的。这种神秘主义的历史观,与五德说其实也很相像,只不过是把五行所代表的五种颜色减去两德罢了。五德说有两种:一种以五行相胜理论为基础,人们一般把它称为“五德说”,或者“旧五德说”;另一种以五行相生理论为基础,为了与前者相区别,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新五德说”。因为五行的运转是循环的,所以人们往往在五德后面加上“终始”二字,说“五德终始”。新旧两种五德终始说所反映的思想都是历史循环论,它们都把古代王朝的更替视为天道演变的结果,所不同的是一个主相胜,一个主相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在秦汉时代,人们是怎样利用这套理论,来打通天人的关系,以为人间的现实政治寻找理据的。

五行观念曾被民国时期“古史辨”学派的领军人物顾颉刚称为“中国人的思想律”,它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维模式,古代的中国人想问题、做事情,常常喜欢拿五行来做文章。五行思想律是古代的一个“筐”,古人喜欢把各种说不清楚的东西往里装。这个“筐”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其理论也在逐步丰富与完善。五行说把宇宙间的所有事物的变化,都归纳为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或属性的循环。“五行”这两个字,最初见于《尚书·甘誓》。《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这个地方发布的檄文,也就是战争动员令。檄文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至于“五行”是哪五行,檄文没有说,不过它终究让我们知道了五行观念在夏朝时就已产生了。具体谈及五行的文献,是《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尚书》是上古各时期许多文献的汇合,在同一本书中,掺和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东西。《洪范》这篇文献,被学术界认为写成于春秋时期。在这篇东西中,我们看到了水、火、木、金、土这五样东西,不过它们是随便排列的。

五行观念产生之后,慢慢地形成了两个相反的系统:一个系统是五行相胜,一般从水开始,水胜火——假如有一堆火,用水一泼,火就灭了;火胜金——金属再硬,放进火里冶炼,在足够的高温之下,就会熔化而变成液体;金胜木——拿刀一砍,木头就裂开了;木胜土,土又胜水,它是这样的一种关系。另外一个系统是五行相生,一般从木开始,木生火——木遇热就会燃烧;火生土——火一烧,就变成了一堆灰烬、一堆泥土;泥土下面会有金属矿产,土生金;金遇到火,刚才说了,会熔化成液体——金生水;有水的地方,木长得很旺盛很茂密,水生木。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我们说相胜或相生一般从哪一行开始,只是为了陈述的方便,其实五行是循环运转的,像一个圆圈。

大家要问,这两套东西,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五行相胜的观念,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产生于春秋时期。存世史料的确可以证明这一点。《左传》文公七年载:“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郤缺对赵宣子所说的,便是五行相胜,只不过次序反着罢了。《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载:“入部以庚辰,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日始有滴,火胜金,故弗克。”《左传》哀公九年载:“……火胜水,伐姜则可。”这两处文字都提到了“某行胜某行”的问题,所反映的也是五行相胜的观念。此外,《逸周书·周祝》有“陈彼五行必有胜”之语,《墨子·墨经下》有“五行毋常胜”之语,《孙子·虚实》有“故五行无常胜”之语,这些都是五行相胜的观念形成于春秋时代的证明。

学术界有人认为五行相生观念产生的时间要略晚一些,到战国才有。这一说法与实际不符,五行相生观念也产生于春秋时期。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做一点理论准备——弄明白古代的十个天干数怎么与五行相配:

天干与五行的配属关系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属栋梁之木;乙为阴木,属花草之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属于太阳之火;丁为阴火,属灯烛之火。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属城墙之土;己为阴土,属田园之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属于斧钺之金;辛为阴金,属于首饰之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属于江河之水;癸为阴水,属于雨露之水。

在清朝乾嘉时代,江苏高邮有两位很厉害的学者,他们是父子关系,爸爸叫王念孙,儿子叫王引之,学术界把他们称为“高邮王氏”。王引之写有一本书,叫《经义述闻》,里面的内容,据说都是他老爹讲给他听的。书中有一节,叫《春秋名字解诂》,里面说到,在春秋时期,秦国有一个人叫白丙,字乙;丙属火,乙属木,暗寓火生于木。郑国有一个人叫石癸,字甲父;癸属水,甲属木,暗寓木生于水。楚国的公子壬夫,字子辛;壬属水,辛属金,暗寓水生于金;卫国有一个人叫宜戊,字丁;戊属土,丁属火,暗寓土生于火。大家都知道,古代也好,今日也好,人的名与字之间,总是有某种联系的。比如说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亮;张飞,字翼德——有翅膀才能飞;赵云,字子龙——龙是传说中能腾云驾雾的动物;冉耕,字伯牛——牛是用来耕地的;我杨权,字衡之——权的原始义是秤砣,秤砣是拿来称东西的。号跟名,一般则没有关系。上面四条材料,都证明了名与字所包含的五行相生关系。要是只有一条材料,你还可以说出自偶然。法庭判案,如果只有一个人站出来指证案情,法官通常是不会采纳其证词的;但如果有四个人出来作证,那所说的事情就是铁案了。

虽然五行相胜与五行相生两种相反的观念都形成于春秋时期,但是最初被引入政治历史领域的观念,是五行相胜而不是五行相生。它的始作俑者,是战国晚期齐国的一位阴阳五行家驺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么记载的: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

《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亦载:

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

驺衍外号“谈天”,用今天的话来翻译,就是“驺大炮”。可见他是一个超级侃爷,能说会道的,而且讲出来的东西还挺玄乎。上文提到他所著的两本书《终始》、《大圣》,都已经失传了。他还写有另外两部著作:一部叫《主运》,顾先生认为“《主运》即是说明五德转移之说的”;另一部叫《五德终始》,《史记集解》引如淳注说这本书“五德各以所胜为行”。《文选·魏都赋》注引刘歆《七略》也说:“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据此可证,驺衍的五德理论体系是以五行相胜为次的。为什么驺衍主张相胜而不是相生呢?这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有关。那个时代群雄并踞,互相征伐,谁的势力大,谁就能称王称霸,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无不是如此。

按照驺衍的理论,天道的运转具有严密的规律,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任何一代帝王或王朝统治天下,都跟五德中的某一特定之德相应。新朝之德兴,必然是因为前朝之德衰;每个朝代的产生,都是五德中的某德战胜前面之德从而居于统治地位的结果;所有王朝的存在,都不是无限期的,某一王朝的气数已尽,必会出现改朝换代的局面;而朝代改变之后,德制也必须做相应的改变。所谓“德”,指的是五行的品格在政治的反映。比如火德所反映的,就是火的品格。

驺衍的书既然都不存世了,我们怎么还能知道他是怎么安排历史上的帝王的属德的呢?因为他的基本理论,已经被《吕氏春秋》的《应同》篇抄录下来了。《吕氏春秋》是这么记载的: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这段话的意思是,帝王将君临天下的时候,上天必然显现相应的祥瑞。黄帝的时候,上天显现的祥瑞是大蚯蚓与大蝼蛄(土狗),它们都是土里面的生物,因此它们的出现便意味着要行土德之运。其他各个帝王当政的时候,都是如此。黄帝当政,为什么“色尚黄”呢?因为黄色是土的对应色。古代的五行方位说规定:东方是苍龙之象,属木,对应色为青;南方是朱雀之象,属火,对应色为赤;西方是白虎之象,属金,对应色为白;北方是玄武之象,属水,对应色为黑;中央属土,对应色为黄。人们平时说“左青龙,右白虎”,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说“左青龙,右白虎”?因为东方色尚青,西方色尚白。同学们注意,古代的地图坐标跟现代地图的坐标正好相反,南在上面,北在下面,东在左边,西在右边。所以古人把江东称为“江左”,把广西称为“广右”。

根据《吕氏春秋·应同》的记载,驺衍把黄帝安排为土,夏禹安排为木,商汤安排为金,周文王安排为火。据此,可以作成这样一个帝德谱:

黄帝—→夏朝—→殷朝—→周朝—→□

土   木   金   火   水

黄   青   白   赤   黑

(驺衍版帝德谱)

这是五行相胜理论框架下的第一个帝德谱。在这个谱中,五德还没有完成一轮循环,因为真命天子还没有出来。驺衍在黄帝之后省略了尧与舜,可能他认为尧是黄帝的四世孙,继承的是黄帝的天下,而尧又把天下禅让给了同为黄帝后代的舜,因此德运一直未变。禹虽然也是黄帝的后代,但是他废除了禅让制,建立了皇子继承制,开创了夏朝“家天下”的局面,因此德运便与黄帝不同了。

《史记·封禅书》说“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可知他的学说在当时反响很大。但也许是由于这个“谈天衍”爱谈“怪迂之变”,“其语闳大不经”,因此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学说并没有贩卖出去。他曾到过魏、赵、燕国去游说,这些国家的国君对他都很礼遇,每日好吃好喝的招待,可是就是不采纳他的理论。直到秦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之后,驺衍的学说才有了市场,而那时他已经死了差不多20年了。

大家知道,秦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物。《阿房宫赋》开头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因为有这样的功德,嬴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古代的“三皇五帝”都不入他的法眼。史书说他“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皇,而羞与之伴”,如果“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遂命群臣“议尊号”(《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一番斟酌,他决定“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皇帝前面还加一个“始”字,因为他是第一个称皇帝的。这个名号的改变,反映着这么一种政治观念,这就是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与皇帝之位的“不可转移”。仅靠一个名号,还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要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还必须向世人证明本朝占有天下的合法性。六国的地盘都归了秦,你总得向别人证明这是天公地道的吧?要做到这一点,秦始皇可以采用的手段有两种:一是在宗法上攀附古圣,一是在天道上挤入五行。本来第一种手段,秦始皇是蛮有资格采用的,因为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是“帝颛顼之苗裔孙”。这也就是说,嬴氏与古圣,本来存在着血缘关系。可是秦始皇不屑于这么做,刚才我已经说了,他在骨子里是瞧不起古圣的。在《琅邪台刻石》中,他就曾很张扬地说自己“功盖五帝”。他还轻慢地指责过古圣的缺失,说“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史记·秦始皇本纪》)。排除了宗法手段,他所可采用的,当然就只有天道手段了,因此他接受了驺衍的五德终始说。《史记·封禅书》载:“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秦始皇愿意接受驺衍的五德终始说,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驺衍学说中所包含的相胜观念,与秦以武力消灭六国而取得天下的做法,在价值取向是非常一致的。

前面我说过,在驺衍版的帝德谱中,最后面还有一个位置空着。上课迟到的同学,入到教室,看见哪个地方有空位,一屁股就坐下了;秦始皇看到驺衍版的帝德谱的最后有一个空位,也一屁股就坐下了。《吕氏春秋·应同》说:“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按照“水克火”的规律,继火德周朝之后的统治天下的王朝,必然是水德。因此秦始皇就把本朝的属德定为水。《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麾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史记·封禅书》亦载:

于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位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秦所以“色尚黑”,是因为在五行中,黑色是与水对应的颜色。数以六为纪,指的是对用事的要求。比如秦始皇要刻一个印玺,印文就应该用六个字:“始皇帝之玉玺”;皇帝出门的时候,车也要用六匹马来拉。为什么数要用六?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在古代,人们习惯拿“一二三四五”几个数来与“水火木金土”相配,这五个数称为“生数”。光有生数还不行,孤男寡女的不好,阴阳必须搭配,于是古人又把“六七八九十”五个数拿来与“水火木金土”再搭配,这五个数叫“成数”。因此一和六分别是水的生数和成数,二和七分别是火的生数和成数,其余依此类推。在《河图》、《洛书》中,就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

秦始皇说本朝的属德是水,那别人还是会有疑问的。人家会说:“你怎么能证明你属水?拿出证据来呀!”秦始皇说:“我当然有。”就把“证据”拿出来了。他的证据是什么?且看《史记·封禅书》的记载: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秦始皇说,秦文公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打猎,捉到了一条黑龙。大家知道自然界是没有龙的,我估计他是捉到了一条大黑蛇。秦始皇便拿这件事来做文章,说这不就是本朝之德为水的证据么?其实秦始皇把本朝属德定为水,证据是不充分的,因为他所列举的符瑞——“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既不发生在秦的初封始祖仲的身上,也不发生在他本人身上。假如是秦始皇自己捉到了一条黑龙,那还有一点说服力,因为他毕竟是成就了统一大业的君王。他在祖先中随便找一个人来说事,说服力就不够了。更要命的是,秦从前认为自己的属德是金,而不是水。《史记·封禅书》记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皡之神,作西畤,祠白帝”;“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这几条材料,说的都是秦祀白帝,这意味着秦认为自己五行属金。秦始皇对本朝的历史不可能一无所知,但是为了迎合驺衍之说,只好置祖宗旧制于不顾了。

驺衍设计出来的帝德谱是一个还没有完成一轮五行循环的帝德谱,现在秦朝加入了,第一轮五行循环总算是完成了,如图:

黄帝—→夏朝—→商朝—→周朝—→秦朝

土   木   金   火   水

黄   青   白   赤   黑

(秦始皇版帝德谱)

需要说明的是,秦始皇接受五德终始说,只不过是想证明本朝“王天下”是天道运行的必然结果罢了。作为一个极端独裁专制的君主,秦始皇对驺衍学说的接受是有条件的。他只接受五德终始说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否定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只承认“水胜火”——“秦代周德,从所不胜”,而不承认秦水在未来会被一个土德王朝取代。对五德终始说的核心思想——政治循环论,秦始皇是十分反感的,因为这种思想与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独占天下论,是背道而驰的。

秦始皇把五德终始说引入政治生活中,应该说是不怎么成功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原先希望,秦朝的统治会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二世三世千世万世地持续下去,可是才到第二世,天下就丢了。虽然如此,他的做法对后世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秦而起的西汉王朝,也同样拿这套东西去证明自己统治天下的合法性。

按照五行相胜的循环规律,秦德为水,汉德就应该为土,“土胜水”嘛!但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高祖刘邦是“大老粗”出身,并不懂得什么“相胜”、“相生”之理,这些名堂太复杂了。西汉的属德,是由他信口开河地确定下来的。《史记·封禅书》记载,刘邦在称汉王的第二年就在东方打败了项羽,之后带兵进入秦的政治中心——关中,经数百里的推进,到达了秦的都城咸阳。他入秦都后问:“那个故秦祠的是什么帝?”身边的人告诉他:“秦所祠的帝共有四个,分白、青、黄、赤四帝。”他说:“我听说天有五帝,怎么秦只祠四个?”他身边的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刘邦想了想,一拍脑袋,说:“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我明白了,那个空着的,是等我来充数的!”于是便立黑帝祠,并把它命名为北畤。就这样,刘邦一句相当儿戏的话,就把汉朝的属德定为了水。刘邦的话,反映了他对五德说的无知。秦德已经是水,汉德怎么还可能是水?难道一个座位可以容下两个屁股不成?但刘邦是开国之君,他说本朝的属德是水,哪个还敢说不是?

汉为水德,这一点到文帝时代,还获得了朝中硕学张苍的理论证明。《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

自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

在西汉前期的大臣中,张苍是不多见的几位饱学之士。他曾当过秦朝的御史,归汉后先是为御史大夫,到了文帝时又出任丞相。《史记》本传说他“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由这样的人来推演汉的德制,自然是很有权威的。史籍对他如何“推五德之运”并未予详载,但是上文中的张苍“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一语透出了三个信息:第一,自汉兴至文帝时代的20多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以“尚黑”为特征的水德之制。第二,张苍汉德为水的结论,是按照五行相胜理论推演出来的,与高祖当初的信口开河性质并不相同;第三,以汉德为水,意味着秦从五行的循环中被排斥出去了,因为一德不可能安排两个朝代。

张苍把秦从五德的运序中排斥出去,这样做在当时的许多人看来,是蛮有道理的。按照当时的主流理论,秦朝并不是一个正统王朝,因为它“反圣背道”。在西汉初年出现的“过秦”思潮中,秦始皇就曾被站在古典文化立场上的“三贾”(陆贾、贾山、贾谊)大肆抨击,他们指他“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这种暴君,有什么资格还在五德之运中占有一个正式的位置?秦被排斥出去,便意味着汉是直接继周而有天下的。这种理论,后来在西汉末年为刘歆所借用,对在五行相生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尧与汉都是火德,起了关键作用。

以下为汉高祖—张苍版帝德谱:

黄帝—→夏朝—→商朝—→周朝—→汉朝

土   木   金   火   水

黄   青   白   赤   黑

(汉高祖—张苍版帝德谱)

水德制在汉初的确立,表明了五德终始说被正式引入了西汉的政治生活。虽然在实践中排斥了秦朝,但是西汉推演五德之运的动机与秦朝却是一样的,这就是要通过五行的推演,来证明自己统治天下合法。在这个问题上,汉朝比秦朝其实更迫切。为什么?因为秦始皇的祖先统治西方已经有几百年了,怎么说也是一国之君;而且人家还是颛顼的后裔,算得上“王族贵胄”。而刘邦是什么人?他原先不过只是沛县的一个小吏而已!《史记》是怎样记载刘邦的?《高祖本纪》说他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所谓“太公”,就是“老大爷”;“刘媪”,则是“刘老太太”。《高祖本纪》还记载刘邦的字为“季”,这其实说的是他的排行,刘季,说白了就是“刘三”的意思。这并不是诬蔑刘邦,他就有一位兄长叫“刘大”(刘伯),还有一位叫“刘二”(刘仲)。古代以伯仲叔季或伯仲季来给兄弟排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刘邦是老三,故叫季。从这些记载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出身有多贫贱,爹叫不出名,娘也叫不出名,他自己本来也没有名,大概后来到外面做事了,才取了个“邦”字。今天农村也还有很多人是这样的,在村里面并没有名字,只是叫第几第几,出去打工后,没有名字不好办,要办身份证,才起了个书名。后代的史家说他“以匹夫起事……其徒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真是一点也没有冤枉他!刘邦这么个出身贫寒的皇帝,比别人更需要证明自己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宗法手段没得用,他就只有用天道手段了。秦末农民战争的领袖陈胜在造反前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这么质问,恰恰反过来说明了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王侯将相是有种的。照一般的社会观念,像刘邦这类二流子,是不可能当皇帝的。《史记·高祖本纪》把他的流氓嘴脸描写得活灵活现。那个时候,未央宫建成,正好碰上刘邦的父亲生日,刘邦就叫群臣去给他爹——太上皇祝寿。在刘邦当皇帝之前,中国并没有“太上皇”这个称谓。刘邦当皇帝后,叫人到他老家去帮他把老爹接来长安,同享荣华富贵。老人家到达长安后,刘邦发现麻烦来了——他想不明白,究竟是应该他拜他爹,还是他爹拜他。就家庭来说,在父亲面前,肯定是做儿子的该下拜;可是就国家来说,一个皇帝,九五之尊,却没有给一个平民下拜的道理。想去想来,他决定让他爹来做太上皇,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太上皇在未央宫,刘邦拿着一杯酒给他祝寿,他说:“当初啊,您老人家常常骂我,说我是个无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从来不懂得治产业,远不如二哥厉害。您老人家看看,今天是我的产业多,还是老二的产业多?”你们看他那副得意嘴脸!《史记》的文字真的很漂亮,鲁迅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确如此。

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西汉作为一个新兴王朝,采用前朝的德制,袭用旧朝的正朔服色,这是说不通的,哪怕这出自于开国之君的钦定,并获得了朝中硕学的证明。因此在西汉前期,就不断有人提出意见,要求改制。最早开声的人是贾谊——刚才提到的“三贾”中的一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贾生就是西汉的政论家。他提出“悉更秦之法”,便是请朝廷废除水德制;“色尚黄,数用五”,便是要朝廷改行土德制。因为在五行相胜的系统中,黄色是土的对应色,五是与土对应的生数。从五德循环的规律来看,贾谊的这个主张显然是合理的,可是当时有人说他的坏话,他在提出上述主张不久,便被外贬到湖南,任长沙王太傅去了,因此他的主张未能贯彻。过了十多年之后,到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改德之议又被另外一位人士公孙臣重新提起。《史记·封禅书》记载:

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

公孙臣还是同样的主张,秦已经是水,汉就不应再是水,见解与贾谊一模一样。文帝见老是有人嚷着要改德制,就把公孙臣的上书交给身边的丞相,说你给看看,他这个说法合不合理?这时的丞相还是张苍,也就是证明汉德为水的那位元老。大家不用多想,就可以猜到结果了——“丞相推以为今水德,始明正十月上黑事,以为其言非是,请罢之”(《史记·孝文本纪》)。你想,他张丞相怎么可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张苍还拿出了证据为自己的主张辩护,说黄河决了堤,很多地方都被淹得稀里哗啦的,这不是汉德为水的征兆是什么?文帝听张苍这么讲,心想这事就算了吧。

可是第二年春天,公孙臣所说的“土德之应”——“黄龙”,却果真出现在成纪(天水郡的一个属县)!这条“黄龙”,有可能是龙卷风。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沙漠地区,是经常出现龙卷风的。黄龙都出现了,这不是说明汉德应该为土是什么?因此文帝打算改制。“文帝乃召公孙臣,拜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草立土德时历制度”。他还把前元十七年改为后元元年,以示新制开始。张苍眼见失势,“由此自绌,谢病称老”(《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哪里想到“天有不测之风云”,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个大臣叫新垣平的,犯了大罪。他因什么事犯罪我们不管,总之是文帝要了他的头。由于新垣平生前“以望气见,颇言正历服色事”(《史记·历书》),文帝遂“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史记·封禅书》),改德之事于是又不了了之。这样,西汉改制之事就拖了下来,并且一拖就是60年,直至汉武帝时期,才真的改了。

改变德制,是汉武帝“太初改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改德的信息在太初改制进行之前就已经透露出来了。《史记·封禅书》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秋,有星茀于东井。后十余日,有星茀于三能。望气王朔言:‘候独见填星出如瓜,食顷复入焉。’有司皆曰:‘陛下建汉家封禅,天其报德星云。’”(《史记·孝武本纪》)。“填星”也称“镇星”。《史记·天官书》说:“填星,其色黄,九芒。”根据传统的五行相配图式,填星与土配,因此也称土星。望气的专官王朔把填星说成为汉的“报德星”,分明是说本朝的属德是土。第二年,在武帝拜祭泰一的一项仪式中,还出现了下列赞飨辞:

德星昭衍,厥维休祥。寿星仍出,渊耀光明。信星昭见,皇帝敬拜泰祝之飨。(《史记·孝武本纪》)

上文所说的“德星”,也是指土星。随着“德星”的出现,与土德相应的“黄云”、“黄气”也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汉书·郊祀志上》提到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地出鼎,就是从地下出土了一件大型青铜器。当这鼎被迎至中山时,“有黄云焉”,有关方面在回答武帝的提问时说:“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这反映出土德说在当时已勃兴。既然与土德相应的祥瑞频频出现,改德就有如矢在弓上、不得不发了。元封七年,在董仲舒、公孙卿、壶遂、司马迁、兒宽(也作倪宽)等的鼓动下,武帝展开了其太初改制的一系列举措。太初改制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变历法、改年号、易服色、更官号、行封禅和礼百神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

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汉书·武帝纪》)

大家注意这句话:“色上黄,数用五。”这是汉家认为自己的属德为土的证明,前面讲的是历法,很复杂,不管它,我们只关注跟今天的主题相关的内容。“数用五”,刻印玺就应该写“丞相之印章”,凑够五个字,因为五是与土对应的生数。汉武帝把本朝的属德定为土,意味着承认了秦朝在五德运序中的合法地位。要是不承认秦合法,汉德绝不可能是土。这一点,与汉行水德之制时有原则的不同。汉武帝版的帝德谱如下:

黄帝—→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

土   木   金   火   水   土

黄   青   白   赤   黑   黄

(汉武帝版帝德谱)

这是五行相胜理论框架下的第四个帝德谱。西汉的土德之制实行了近百年,直至以五行相生为特征的新五德说在西汉末年出现之后,才为别的德制所取代。

前面我提到过,以相胜为特征的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时代群雄并起、相互征伐形势的产物。但是假如我们要为这种观念寻找一个理论源头的话,那就要追溯到先秦儒家的“革命”说那里去了。“革命”这个词,很多同学以为是一个新词,其实它非常老,老得不得了。在先秦儒家的眼里,“商汤放桀”、“周武伐纣”,都是应天顺命之举,他们把这两件事合起来,统称为“汤武革命”。天道变了,革命当然就是合法的了。《孟子·公孙丑下》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王者兴”就包含了革命,不革命怎么会有“王者兴”?西汉前期的人们对改朝换代的理解,也是以“革命”说为基点的,因为西汉代秦简直就是“汤武革命”的翻版。《盐铁论》载“文学”的辩辞:“庶几成汤、文、武之功,为百姓除残去贼,岂贪禄乐位哉!”这分明是把反秦战争与“汤武革命”相提并论的。事实上在西汉前期,“革命”说的确是维护皇权的理论保障。我这里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汉景帝的时候,有两位学者,一位叫辕固生(辕固是复姓),一位叫黄生,在御前争吵。吵些什么?他们在争论,“商汤放桀”与“周武伐纣”这两件事是不是合法。辕固生是赞同革命说的,因此肯定了事件的正当性。但黄生很固执,他坚持认为那不是革命,而是“弑”。弑,当然是不合法的了。两个人就这样吵了起来,辕固生与黄生吵来吵去,辕固生一下子就使出了“杀手锏”——他质问黄生:“必若所说,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一句话,就让黄生再也出不了声,因为再往下说,恐怕黄生就要掉脑袋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出了“革命”说对于维护西汉皇权的威力。“革命”说既然与当时政治这么合拍,以五行相胜为特征的五德终始说为人们所接受便是可以理解的了——“革命”本来就是“相胜”的近义词嘛!

但是“革命”说是一把双刃剑,而且两边都很锋利,它既可以证明现政权据有天下的合法与合理,也可以证明这个政权将来有被新政权取代的必然。从长远来看,这种理论并不见得很有利于汉朝政治秩序的稳固。因此,西汉的皇帝们在天下坐稳了之后,就对“革命”说冷淡了起来。刚才说到的辕固生与黄生的争吵,最后就是由汉景帝打圆场来中止的。他说:“你们不要再吵了!吃马肉不吃马肝,不等于不知道马肉的滋味吧?谈论学问不谈汤武革命,也不见得就是愚蠢吧?”他的话,反映了朝廷对“革命”说的态度的微妙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相胜为理论基础的五德说被以相生为理论基础的新五德说所取代,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新五德终始说是在西汉末年产生的。据《汉书》与《汉纪》记载,它的创立者是刘向父子。《汉书·郊祀志下》载:

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

《汉纪·高祖皇帝纪》亦载:

及至刘向父子,乃推五行之运,以子承母,始自伏羲,以迄于汉,宜为火德。其序之也,以为《易经》称“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乎震,为木德,号曰伏羲氏。

上述两则史料,都说“刘向父子”用“以母传子”或“以子承母”的方式,来推演历代帝王的德运。这套新的理论模式,便是新五德说。“以母传子”、“以子承母”,都是指五行相生。在这套新理论模式中,第一位帝王已不是黄帝,而是时代更早的伏羲,他的属德被认为是木,而推演到汉,为火德。

让我们先弄清“刘向父子”之所指。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是西汉的宗族(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也是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他在宣、元、成三朝都曾任过官,曾以光禄大夫的身份领校中秘书,官至中垒校尉。“刘向父子”之“子”是指刘歆。刘歆,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少时以通《诗》《书》、能属文而被成帝召见,与王莽同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其父领校中秘书,讲六艺传记。他这个人很博学,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继其父领校五经。哀帝初因王莽举荐,任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王莽执政后获重用,位至国师、“嘉新公”。新朝末期因谋诛王莽,事泄被杀。

史书虽然这么记载,但是据我研究,这套新理论模式的发明者是刘向,刘歆只是对它进行了改造。刘向与刘歆虽为父子,但二人的政治态度与学术立场迥然不同:刘向是拥护西汉王朝的,而刘歆支持王莽篡位;刘向是春秋穀梁学大师,而刘歆是春秋左氏学大师,前者属今文经学的范畴,后者属古文经学的范畴。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二人,是不可能联手创立一套什么理论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这里只能从略了。

让我们先看看刘向版帝德谱的构成。刘向版帝德谱中各个帝王或朝代的属德,在《汉书·郊祀志下》赞与《汉纪·高祖皇帝纪》并未全部罗列出来,不过根据伏羲为木德、神农为火德、黄帝为土德和汉为火德这些已知条件,其他帝王或朝代的属德是可以一一推求出来的。《后汉书·贾逵传》唐李贤注说:“《史记》曰:‘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立,是为帝颛顼。’当时五经家同为此说。若以颛顼代黄帝以土德王,即颛顼当为金德,高辛为水德,尧为木德。”这里所说的,正是刘向版帝德谱的构成。知道了颛顼、帝喾、尧三代帝王的属德,剩下舜、夏、殷、周、秦五代的属德不消说便分别是火、土、金、水和木了。如图:

伏羲→炎帝(神农)→黄帝→颛顼→帝喾(高辛)→尧→舜→夏→殷→周→秦→汉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青  赤      黄  白  黑      青 赤 黄 白 黑 青 赤

(刘向版帝德谱)

上述这个帝德谱,是我从唐代的李贤对贾逵传所作的注中获得启发而还原出来的。现存的谶纬残文可以证明刘向版帝德谱存在过的事实。《易纬是类谋》载:“建世度者戏,重瞳之新定录图,有白颛顼帝,纪世谶,别五符,元元之戏冥因裁。”注曰:“建世度,谓五世之法度,虙戏氏始作八卦,以为后世轩黄帝之表。重瞳定录图,黄帝始受河图而定录。白帝颛顼有为世谶,别五帝之符,异精元冥,又因着众灾也。”又《诗含神雾》载:“瑶光如蜺,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颛顼。”两则材料都说颛顼是金德。颛顼为金德,只有在刘向版帝德谱中才有可能。

刘向版帝德谱与驺衍版帝德谱比较,有几点重要区别。

首先,理论基础不同。一个以相胜立体,一个以相生为义。在驺衍版帝德谱中,五德转换意味着否定与排斥;而在刘向版帝德谱中,五德转换包含了肯定与继承。

其次,帝王或朝代数相差很大。一个帝王(朝代)较少,一个帝王(朝代)较多。驺衍版帝德谱中的帝王或朝代只有五代(实际上是四代)——从黄帝开始,接着是夏、殷、周,最后是一个空着的未知朝代(秦、汉都曾对号入座);而刘向版帝德谱共有十二代帝王(朝代)——从伏羲开始,自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虞、三代,最后是汉。驺衍版帝德谱尚未完成一轮循环,而刘向版帝德谱已完成两轮循环。

再次,驺衍版帝德谱从土德黄帝开始,刘向版帝德谱从木德伏羲开始。在传统上,土一向处在五行的中心位置。《国语·郑语》载周太史伯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在传统的五行配合图式中,土总是位于中央的。驺衍版帝德谱从土德开始,反映的正是以土为尊的思想。刘向版帝德谱从木德开始,是因为受“五行以木为先”观念的影响。《白虎通义·五行》说:“何以知东方生?《乐记》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木在东方。东方者,阳气始动,万物始生。”在刘向以前,已有以木为先的先例。《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淮南子·天文训》的五行图式,也是从木开始的。在董仲舒的理论体系中,五行的次序也是“木—仁,火—智,土—信,金—义,水—礼”。

最后,在驺衍版帝德谱中,汉的逻辑属德是土;而在刘向版帝德谱中,汉的属德为火。

新五德终始说的建立与刘向版帝德谱的产生,意味着刘向是第一位在理论上证明“汉为火德”说的学者。然而有论者不究原委,误把“汉为火德”说当成了王莽及刘歆阴谋政治的产物。这是颠倒了因果,其实“汉为火德”说产生时,王莽还未登上政治舞台呢!

刘向为何要证明汉为火德?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日本学者久野升一先生曾于1938年在《东洋学报》第二十五卷第三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西汉末年汉火德说出现的依据》的论文,在文中提出:在刘向、刘歆以前,汉火德说就已经相当流行了。汉德为火的观念,在汉兴之初已可看出端倪。《史记·淮阴侯列传》载:

(韩信)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史记·高祖本纪》亦提到,刘邦自立为“沛公”时,其部“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赤帝子杀白帝子”,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去年我到过河南商丘的永城,刘邦斩蛇造反之地——芒砀山,就在这个地方。据说当时他押送一批犯人到别处,走到半路,他喝醉了,前面有条蛇拦路,他拔出佩剑,一下子就把蛇砍成了两段。这件事估计是真的,但是后来被演绎成了“赤帝子杀白帝子”的神话,这就与属德问题相关了。《史记·封禅书》则载刘邦于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汉方色上赤,透露了汉兴之初属德为火的消息。汉帜为赤,高祖被比为“赤帝子”,都是因为刘邦起兵于南方。按传统的五行图式,南方为火位,色尚赤。同样,把秦帝比为“白帝子”,亦是因为秦在西方。西方为金位,色尚白。

汉在得天下之前尚赤,意味着西汉在实行水德制之前,曾有过一个“准火德制”时期,这种德制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汉德为火的观念,已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汉代的人们。这一点,从以下的几个例子中可以获得证明。

前元十七年(公元前163年)夏四月,文帝始郊见雍五畤。当时朝廷根据公孙臣的倡议,已打算废止水德制而改行土德制,后来由于新垣平案发而未能实施。在当时背景下,郊祭所选服色,理应只有三种方案:要么按原来所行的水德制用黑,要么按本打算实行的土德制用黄,要么区别五畤各用不同服色。然而奇怪得很,文帝的做法是“衣皆上赤”!这应当是袭用汉兴之初的做法。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载:“初,汉节纯赤。以太子持赤节,故更为黄旄加上以相别。”此事发生在武帝时代。“太子”是指叛乱的戾太子。节为礼器,乃国家制度的象征,其颜色是有讲究的。戾太子“持赤节”,无疑有要把德制改为火的意思;而朝廷方面“更为黄旄”,则是对本朝为土德的强调。关于节的颜色与德制的密切关系,我还可以举出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汉书·王莽传上》载,王莽建立新朝,按土德立制,“服色配德上黄”,“使节之旄皆纯黄”。

再举一个例子。汉昭帝驾崩之后,权臣霍光曾立过一个皇帝——昌邑王,现在大家都不怎么知道他,是因为他当皇帝27天就被霍光废黜了。霍光废黜他,自然是因为看他不顺眼。当时废黜他的理由之一,是说他“变易节上黄旄以赤,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变易节上黄旄以赤”怎么就“乱汉制度”了?如果不同德制问题联系起来认识,实在不好理解。昌邑王变易节上黄旄以赤,也是因为他认为汉朝应当是火德朝。

这些例子证明了在西汉很多人的心目中,都认为汉德为火。这就是刘向在他的帝德谱中排演出汉为火德的思想基础。

虽然刘向在新五德终始说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了汉为火德,但是他的帝德谱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因为它未能证明出尧汉同德。前面我说过,刘邦出身贫寒。帝王人家,没有像样的出身,那是十分丢脸的事。刘邦本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坐在帝位上,他的后代可没有他这么自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汉建立后,大概在昭帝时代,有人炮制了这么一种舆论,说刘氏是古圣尧的后代,而且炮制者居然在《左传》中找出了证据!这种理论,被称为“汉家尧后”说。汉家既然为“尧后”,那汉朝统治天下便是尧帝圣绪的光大,因此尧汉没有理由不同德。然而在刘向版的帝德谱中,汉是火德,尧却是木德!这个漏洞,后来由刘歆做了修补。正因为刘歆也是在五行相生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历代帝王德运的,而且他所设计的帝德谱也是从木德伏羲开始至火德汉朝结束的,所以《汉书》和《汉纪》有“刘向父子”同“推五行之运”之说。不过与刘向推五德之运的动机是想从天道角度证明汉朝是正统王朝不谬,刘歆改造刘向版帝德谱的动机是想为王莽的新室代汉张本。

刘歆是通过《世经》的帝王安排达到目的的。《世经》是一本在西汉末年突然冒出来的书,后来又消失了。刘歆说它是一部很古老的书,但其实它只见于刘歆的《三统历》,而从来没有被别的书提到过,而且其政治色彩很浓,因此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崔适的《史记探源》和顾颉刚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等书,都把它判定为刘歆编造的伪书,这个结论大概是站得住脚的。《三统历》也已经不存世,但是《汉书·律历志》对它做了转述,因此《世经》的主体内容便保存下来了。为了说明刘歆是如何在刘向版帝德谱的基础上构建其革新版帝德谱的,让我们先把《世经》的部分原文摘录于下:

太昊帝:《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

《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言虽有水德,在火、木之间,非其序也。任知刑以强,故伯而不王。秦以水德,在周、汉木、火之间。

炎帝:《易》曰:“炮牺氏没,神农氏作。”言共工伯而不王,虽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

黄帝:《易》曰:“神农氏没,黄帝氏作。”火生土,故为土德。与炎帝之后战于阪泉,遂王天下。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曰轩辕氏。

少昊帝:《考德》曰:“少昊曰清。”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是其子孙名挚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金天氏。

颛顼帝:《春秋外传》曰:“少昊之衰,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重黎。”苍林昌意之子也。金生水,故为水德,天下号曰高阳氏。

帝喾:《春秋外传》曰:“颛顼之所建,帝喾受之。”清阳玄嚣之孙也。水生木,故为木德,天下号曰高辛氏。帝挚继之,不知世数。

唐帝:《帝系》曰:“帝喾四妃,陈丰生帝尧。封于唐。”盖高辛氏衰,天下归之。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号曰陶唐氏。让天下于虞,使子朱处于丹渊为诸侯。即位七十载。

虞帝:《帝系》曰:“颛顼生穷蝉,五世而生瞽叟,瞽叟生帝舜。处虞之妫汭,尧嬗以天下。”火生土,故为土德。天下号曰有虞氏。让天下于禹,使子商均为诸侯。即位五十载。

伯禹:《帝系》曰:“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夏后氏。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

成汤:《书经·汤誓》:“汤伐夏桀。”金生水。故为水德。天下号曰商,后曰殷。……自伐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岁,故传曰殷“载祀六百”。

……武王:《书经·牧誓》:“武王伐商纣。”水生木,故为木德。天下号曰周室。

……秦伯:……凡秦伯五世,四十九岁。

汉高祖皇帝:《著纪》:“伐秦继周。”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号曰汉。

《世经》叙述历代圣王的世系和历史,多半是自说自证,但有些地方也引用了其他书的材料。顾颉刚认为《世经》中的古史系统全出自刘歆杜撰,他的学生杨向奎却认为刘歆并无伪造古史系统之事。我的意见是,刘歆对历代帝王或朝代的次序的确进行过刻意的安排,不过这种安排并不是完全无中生有的。在刘歆之前,古史的内容已被演绎得相当丰富,这为后人的重新安排留下了很大空间。刘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按五行相生的理论框架,来重新安排历代帝王或朝代的世次和属德的。钱穆先生说,古史系统“不过在刘歆手里才正式大规模地写定一遍”。

按照《世经》的记述,可以编制出以下这革新版帝德谱:

太昊包羲→共工→炎帝神农→黄帝轩辕→少昊金天→颛顼高阳→帝喾高辛

木    (闰水) 火    土    金    水    木

青        赤    黄    白    黑    青

→帝挚→帝尧陶唐→帝舜有虞→伯禹→成汤→武王→秦伯→汉高祖

(闰统)  火    土   金  水  木  (闰水)  火

     赤    黄   白  黑  青      赤

(刘歆版帝德谱)

刘歆版帝德谱,与刘向版帝德谱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刘向版帝德谱没有闰统,而刘歆版帝德谱在木德帝与火德帝之间各安置了一个闰统。

刘歆在其帝德谱中设置闰统,是为了解决具有血统关系的尧汉不同德的问题。在任何一个以五行——不管是相胜还是相生——为次的帝德谱中,要实现尧汉同德,都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这就是尧与汉之间隔着舜、夏、殷、周、秦五代,按照五行的循环规律,尧汉绝不可能同德,除非人为减省某代。然而,尧至汉的王朝更迭史——尽管它们未必都是真的——早就“凝固”在时人的观念中,要减省一代谈何容易!聪明的刘歆从历史中找到了灵感——西汉初期张苍“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把本朝的属德推演为与秦相同的水德,这不是一脚把秦从五德的运序中踢出去了么?董仲舒本来规定夏为黑统、殷为白统、周为赤统,三统轮流循环,周正结束后便应该轮到行夏正;而武帝的《太初历》却说汉的“日辰之度与夏正同”,这不是在三统的循环中摒弃了秦么?武帝元鼎元年汾阴出土了一个宝鼎,鼎在古代被认为是权力的象征,鼎革就是改朝换代,当时有人说这个鼎是“周宝”,有说它是“汉宝”,可就是没有人说它是“秦宝”,这不是意味着以汉继周么?刘歆受了这些历史的启示,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妙招,这就是把秦定为“伯”。“伯”就是“霸”(《汉书·律历志》颜师古注:“‘伯’读曰‘霸’。”)先秦诸子根据历史地位和功德,把历代帝王分为“皇”、“帝”、“王”、“霸”四个层次,从三皇五帝到三王五霸,是一个历史不断退化的过程。《管子·兵法》说:“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在古人眼里,前辈总是比后辈聪明,越古的社会就越完美,尧、舜时社会好得不得了,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世界才变得不成样子了。秦既然只是霸而不是皇、帝,甚至连王也不是,自然不应在帝德谱中据有正统之位。《世经》说汉“伐秦继周”,正是把秦逐出正统的明示。“闰统”的安排,反映了刘歆设计帝德谱的苦心:秦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朝代,谁都不可能否定它在历史上的存在;可是如果承认它的合法地位,尧汉同德就无法实现。折中二者,既承认它存在过,又不承认它的正统性,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揭示,为了使秦为闰统显得“自然”,《世经》故意在五德的前两轮循环中也安排了一个闰统,而且都居于木德、火德之间。在第一轮循环中出现的是“闰水”共工,位于木德包羲与火德神农之间。传说共工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因他有过这么一段与颛顼的争帝史,是以被刘歆请入了帝德谱中。为什么共工也是闰统?《世经》引用《祭典》“共工氏伯九域”,这个“伯”字,与“秦伯”的“伯”相同,也读为“霸”。《汉书·郊祀志》赞说“昔共工氏以水德间于木火,与秦同运,非其次序,故皆不永”,道出了共工被请来为秦作铺垫的秘密。在第二轮循环中出现的闰统是帝挚。《世经》在介绍完帝喾的事迹后,故作不经意地提了一句:“帝挚继之,不知世数。”暗示在木德帝喾与火德唐尧之间,也有一位闰统帝王。这位帝挚,在刘向版帝德谱中也是没有的。他被请入帝德谱中的用意与共工同,不过他没有被说成是“闰水”。共工与帝挚都是被请来作陪衬的。他们在帝德谱中出现的意义,在于证明在木德与火德之间出现闰统是一个“规律”。

第二,在刘向版帝德谱中,继黄帝而治天下的是颛顼;而在刘歆版帝德谱中,黄帝轩辕氏与颛顼高阳氏之间多了一个少昊金天氏。

把少昊请入帝德谱中,是刘歆为了解决尧德为木而非火问题的刻意安排。闰统的设置虽然实现了尧汉同德,但仅此还不够,它们还必须同为火德。按五经家一向的说法,在炎帝到尧之间,只有黄帝、颛顼、帝喾三代帝王,“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以颛顼承黄帝为金德,尧必定是木德,就像刘向版帝德谱所表现的那样。如果尧是木德,汉也只能是木德(因为汉为尧后),而这就会与当时已流行开来的“汉为火德”说相冲突。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是在尧前多安插一代帝王,变尧木为火。刘歆所选择的这代帝王,便是被安排在黄帝与颛顼之间的少昊。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史记经说足证伪经考第二》说,黄帝、颛顼之间本没有少昊这一代,“刘歆欲臆造三皇,变乱五帝之说,以与今文家为难,因跻黄帝于三皇,而以少皞补之”。顾颉刚先生则进一步指出,刘歆“把《世经》的系统排给我们看,说:如果不插入少皞,则汉不能为火德的尧的后代,新不能为土德的舜的后代,而汉新也不便重演尧、舜的禅让”;“少皞是为填满一个空位用的”。这都是很有识见的言论。战国秦汉以来的人们常称说的“三皇五帝”有多个版本,列在三皇中的,有伏羲、燧人、神农、女娲、黄帝、共工、祝融(有各种组合,都是三人一组),但三皇就是三个皇,五帝就是五个帝,这一点是不含糊的。然而在刘歆版帝德谱中,“五帝”却成了六帝——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不算帝挚)!康有为指刘歆“变乱五帝之说”,并没有错。这个问题,其实东汉的郑玄已经发现,但他想不清是什么道理,只好牵强地解释:“德合北辰者皆称皇,感五帝座星者称帝。”“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实六人而称五者,以其俱合五帝坐星也。”(《尚书中候敕省图》郑玄注)这样理解,实在是因为未能窥破刘歆改造古史系统的奥妙。

除了刘向版与刘歆版两个帝德谱外,在五行相生的理论框架下,西汉还出现过一个帝德谱,这就是谶纬版帝德谱。

谶纬是在西汉末年突然大量冒出来的,它们全都被假托为圣人孔子的作品。本来,“子不语怪力乱神”,也就是说对那些神神鬼鬼的事情,孔子是不予谈论的。可是《史记·天官书》载:“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至天道命,不传;传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虽言不著。”这是一部分汉儒的看法。这种说法,与佛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说法很相似。在西汉末年,就有些方士化的儒生,利用了上述记载的说法来作文章,炮制了不少谶纬书。谶是谶言;纬与“经”相对,是神秘化的“孔门学说”。谶纬书在西晋以后遭到了查禁,慢慢地散失了。日本有两位很有心的学者,一位叫安居香山,一位叫中村璋八,用了很长时间,合作从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一段一句地把散见的谶纬文字全部摘录了出来,编成了三大册的《纬书集成》。利用《纬书集成》,我们可以知道汉代的谶纬书写些什么内容。

谶纬在《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与《淮南子·天文训》等文献中的五行配合图式的基础上,炮制了一个古里古怪的“五帝”系统。纬书《诗含神雾》载:

五精星坐,其东苍帝坐,神名灵威仰,精为青龙。其中黄帝座,神名含枢纽。其南赤帝座,神名曰赤熛怒,其精为朱鸟之类。其西白帝座,曰白招矩,其精为白虎之类。其北黑帝座,神名曰协光纪,其精为玄武之类。五帝并设神灵,集谋者也。

五帝究竟是指天帝还是人帝?谶纬颇为含糊其辞。从“夫太微者,大妙之谓……五帝居之,以试天地四方之邪正而起灭之”等语看来,似乎是指天帝;可是从“五帝降精而使之反复其道焉”和“五德所重,五行所降,五帝御世”等语看来,又似乎是指人帝。两种说法均见于纬书《春秋文曜钩》。谶纬对此问题的含混,反映其对星象的讨论表面上是天文的,实质上是人事的;谶纬关心的是人而不是天,它是用天文来说人事。顾颉刚先生说:“这些纬书的作者是把天神和人王的界线打通了的。他们觉得人间的五帝(《全史五德系统表》所列)和天上的五帝(太微宫五星)是一非二。降则在地,神即人也;陟则在天,人即神也。”

那么谶纬是用什么理论来实现天人之间的转换的呢?用的是天子的“神精与天地通”的理论。纬书《尚书璇玑钤》称:“天子,至尊也,神精与天地通,血气与日月摠,含五帝精,天之爱子也。”纬书《春秋保乾图》称:“天子,至尊也,神精与天地通,血气含五帝精。”“五帝精”,就是五星帝的“精气”。谶纬说天子的血气含“五帝精”,等于告诉人们,天子是五星帝生的。纬书《春秋演孔图》干脆就说“天子皆五帝精”,这是典型的“天人相通”理论。纬书《尚书中候》把“帝鸿、金天、高阳、高辛、唐虞氏”统称为“五帝座”,纬书《春秋感精符》把尧、舜、禹、汤、文王看做按相生之次轮流主运的“五星之精”,纬书《春秋元命苞》把姬昌称为“苍帝之精”或“仓帝之子”(郑玄注把他称为“苍帝灵威仰”),纬书《诗含神雾》说黄帝是“皇天大帝”的后代,都是以“天子皆五帝精”为理论基础的。

既然天子“神精与天地通”,血气“含五帝精”或“皆五帝精”,那么他们当然就不是肉身凡胎了。可是不是肉身凡胎,他们又是怎么降临到人间来的呢?谶纬用“感生”说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感生,就是无性生殖,按照感生说,某些非凡人物诞生世界,不是出自于其双亲的结合,而是出自于其母亲与“神物”的“交感”。感生观念在上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感生神话亦非华夏所独有。一般认为,感生神话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但也有人认为它是远古时代图腾生育信仰的产物。感生说并不是谶纬的发明,但谶纬对感生说做了发展,它将感生与五行结合起来,使人间帝王变成了与天上五星帝一一对应的“感生帝”。

有一些研究古代神话的文学界的学者,他们认为感生神话均产生于原始社会,其实不然。至少我下面要说的这些感生神话,便都是在两汉之交出现的,它们不可能出自于原始社会,最多只是有一些素材来自原始社会,而故事一定经过了系统的改造。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谶纬是怎么编造神话的:

伏羲(木德)——伏羲母华胥感大(人)迹(脚印)而生伏羲。《诗含神雾》载:“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孝经钩命决》载:“华胥履迹,怪生皇栖。”《河图稽命征》载:“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于成纪。”这里说,伏羲的妈妈叫华胥,她有一天踩了个大人的脚印,就生下了伏羲。在谶纬中,“履大(人)迹”而感生者都被认为是木德帝。故《春秋内事》说:“伏牺氏以木德王天下。”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神农(即炎帝,火德)——神农母女登(一说少典妃安登)感神龙首而生神农。《河图稽命征》载:“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阳山而生神农。”《春秋元命苞》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对神农在五行中的属性,谶纬未明确交待,但因为后来的帝王凡感龙而生者必为火德,故可推定神农亦是火德。其实“炎帝”的称呼,已经很清楚地交代了他的属德是火。记载在《潜夫论·五德志》、《帝王世纪》中的感生神话与此很相似,都说神农就是炎帝。

注意:本来古代女娲或燧人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但是在谶纬文献中见不到关于女娲、燧人的感生记录。有的学者推测可能已经亡佚,非也。谶纬的作者们并没有想过要炮制他们的感生神话,因为他们不在《世经》的古史系统中。

黄帝(土德)——黄帝母地祇之女附宝感绕北斗之枢星而生黄帝。《河图始开图》载:“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母地祇之女附宝,之郊野,大电绕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河图帝命验》载:“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轩辕于寿邱。”《诗含神雾》载:“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而生黄帝。”宋均注:“北极皇天大帝,其精生人。”枢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在斗身,以它为轴心,北斗的斗柄一年到头都在转着。无须解释,“黄帝”之名已透露出其属德为土的信息。故《春秋内事》载:“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春秋考异邮》载:“黄帝将起,有黄雀赤头,占曰:‘黄者土精,赤者火荧,雀者赏萌,余当立。’”

少昊(朱宣,金德)——少昊母女节感金星而生少昊。《春秋元命苞》载:“黄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宋均注:“华渚,渚名也。朱宣,少昊氏。”“白帝”为少昊的金德身份定了性。“大星”应是指金星。少昊感了金星,所以是白帝。

颛顼(水德)——颛顼母淖子感北斗之星摇光而生颛顼。《诗含神雾》载:“摇光如虹,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颛顼。”《河图握矩记》载:“淖子感摇光于幽防而生颛顼。”《河图著命》:“瑶光之星如虹贯月,正白,感女枢于幽房之宫,生黑帝颛顼。”“黑帝”为颛顼的水德身份定了性。“摇光”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斗柄尽头那一颗,玉衡、开阳、摇光构成斗柄。北是与水对应的方位,颛顼感了北斗的摇光,故属水。

帝喾(高辛,木德)——谶纬有关帝喾的感生的资料,我没有发现。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解说》归纳为感大迹生,可能根据的不是纬书。《路史》十八则有:“帝喾高辛氏……父侨极,取陈丰氏曰襃,履大迹而生喾。”按古帝顺序推论,帝喾为木德帝无疑。既为木德帝,就应是感大迹生,在他一轮循环前的伏羲和一轮循环后的周文王,都是感大迹生的。这个帝喾因为他妈妈也踩了某个大人的脚印,所以也是木。

尧(火德)——尧母庆都感赤龙而生尧。《诗含神雾》载:“庆都与赤龙合婚,生赤帝伊祁,尧也。”《尚书中候握河纪》载:“庆都游于三河,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足履翼宿。’继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身长十尺。”《河图稽命征》载:“庆都与赤龙合,生帝尧于伊祁。”《春秋元命苞》:“尧,火精。故庆都感赤龙而生。”关于尧的感生,谶纬还有很多记述。他肯定是火,因此与他妈妈发生交感作用的那条龙是赤龙。

舜(土德)——舜母握登感大虹而生舜。《尚书中候考河命》载:“握登生舜于姚墟,龙颜色黑,身长六尺一寸。”注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尚书帝命验》载:“姚氏纵华感枢。”注曰:“纵,生也。舜母握登枢星之精而生舜重华,枢如虹也。”《诗含神雾》载:“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帝舜。”舜为土德,故《春秋演孔图》谓:“舜之将兴,黄云升于堂。”谶纬以“大蜺”或“大虹”为土德之征。在《初学记》卷九舜被说成是感枢星而生,这一点与黄帝相同。《春秋运斗枢》说:“枢星散为……虹霓。”因此感大虹就是感枢星。

夏(金德)——夏禹母修纪(一作修己)感流星而生禹。《尚书帝命验》载:“禹,白帝精。以星感修纪,山行见流星,意感栗然,生姒戎文禹。”郑玄注:“星,金精也。栗然,感貌。姒,禹氏。禹生戎地,一名政命也。”《河图稽命征》:“修己见流星,意感,生帝戎文禹,一名文命。”《尚书中候考河命》载:“修己剖背而生禹与(于)石纽,虎鼻彪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钤,匈怀玉斗,文履己,故言文命。长九尺九寸,梦自洗河,以手取水饮之,乃见白狐九尾。”注曰:“金兴则白狐九尾。”禹为白帝精,则夏为金德,故《尚书中候雒予命》载:“汤牵白狼,握禹录。”郑玄注曰:“白狼,金精。”这个“汤牵白狼”,白狼指的是夏,汤就是商汤。《春秋元命苞》说:“夏,白帝之子。”《春秋内事》说:“夏后氏金行。”

殷(水德)——契母娀(sōng)简吞玄鸟卵而生契。娀简又叫简狄,是祖先的祖先契的生母。《尚书中候》载:“玄鸟翔遗卵,娀简易拾吞,生契,封商,后萌水易。”(注曰:“后人当天应嘉,乃以水易为汤。”)《诗含神雾》载:“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元丘水,有燕衔卵坠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诗含神雾》:“契母有娀,浴于玄邱之水,睇玄鸟衔卵,过而坠之,契母得而吞之,遂生契。”《尚书刑德放》亦载:“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生也。”大家注意,“玄丘”、“元邱”、“玄鸟”,都是黑色的。

另外一说:汤母扶都(一作扶杜)感白气而生汤。《诗含神雾》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黑帝生汤。”《河图稽命征》载:“扶杜见白气贯日,意感,生黑帝子汤。”《春秋内事》说:“殷人水德。”《尚书璇玑钤》说:“汤王北方之水。”水德尚黑,故《尚书中候我应瑞》把汤称为“玄汤”,《河图稽命征》、《春秋元命苞》和《洛书灵准听》把他称为“黑帝子”,而《尚书中候》把他称为“玄精天乙”:“汤沉璧于洛水,黄鱼双跃,出济于坛。元乌随鱼出示生,化为玄玉,赤勒:‘玄精天乙,受神命代,天下服。’。”《尚书中候》注则把他说成是“叶光纪之使”。

周(木德)——周室的祖先后稷母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于扶桑。扶桑是日出之地,指东方。扶桑国一说指日本,一说指墨西哥。《诗纬》载:“周起自后稷,历世相承久。”《诗含神雾》载:“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尚书中候稷起》载:“苍耀稷生,感迹昌。”《春秋元命苞》载:“周本,姜嫄游闭宫,其地扶桑,履大迹,生后稷。”(注曰:“神始行从道,道必有迹,而姜嫄履之,意感,遂生后稷于扶桑之所出之野。长而推演种生之法,而好农,知为苍神所命也。”)“苍神精感姜嫄而生,卦之得震,故周苍代商。”(注曰:“苍神谓告俈,木王者也。”)又载:“孔子曰:‘扶桑者,日所出,房所立,其耀盛。苍神用事,精感姜嫄,卦得震。震者动而光,故知周苍,代殷者为姬昌。人形龙颜,长大,精翼日,衣青光。’。”《尚书刑德放》载:“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

《春秋内事》说:“周人木德。”《尚书中候合符后》载:“周德即隆,草木盛茂,蒿堪为宫室,名之曰蒿宫。”木德尚苍,故《春秋元命苞》称姬昌为“苍帝之精”或“仓帝之子”(注称为“苍帝灵威仰”),《春秋感精符》称他为“苍帝精”,《洛书灵准听》称他为“苍帝”,《尚书中候我应瑞》和《尚书中候》称他为“苍帝子”。又《尚书中候》载:“周公摄命七年,归政成王,沉璧于河,荣光幕河,青云浮至,青龙衔元甲临坛,吐图而去。”(注曰:“青龙者,苍帝灵威仰之使也。”)《易纬坤灵图》载:“苍牙通灵,昌之成运。”(注曰:“冥时无书,刻石而谓之。其文曰:苍牙渠肩之人,能通神灵之意。苍牙,则伏羲也。昌,则文王也。”)《春秋元命苞》载:“殷纣之时,五星聚于房。房者,苍神之精,周据而兴。”

孔子(水德)——孔子母征在感黑帝而生孔子。《论语撰考谶》载:“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春秋演孔图》载:“孔子母征在,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邱,水精,治法为赤制。”《春秋感精符》载:“墨孔生,为赤制。”《孝经援神契》载:“丘为制法,主墨绿,不代苍黄。”孔颖达正义解释,此“言孔子黑龙之精,不合代周家木德之苍也”。关于孔子的感生神话,谶纬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春秋演孔图》载:“孔子母征在游大泽之陂,睡梦黑帝使请己,已往,梦交。语曰:‘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故曰玄圣。”大家注意,在谶纬里,忽然出现了孔子,而且是个野种,是他妈妈感了黑龙之精后生的,他是水德。孔子还有另外一个外号,叫“玄圣”,玄圣就是黑色的圣人。为什么是黑色呢?因为他的属德为水。

汉(火德)——高祖母女媪感赤龙而生高祖。《诗含神雾》载:“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汉皇。后赤龙感女媪,刘季兴。”《春秋握诚图》载:“刘媪梦赤乌如龙戏己,生执嘉。执嘉妻含始游雒池,赤珠上刻曰:‘玉英,吞此者为王客。’以其年生刘季为汉王。”感赤龙而兴者为火德帝,不言而喻。在这里,汉高祖不是刘太公的后代了,而是他妈妈感了赤龙之精后生的。

通过感生安排,谶纬使天上帝星与人间帝统实现了融合,如下图: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通过对帝王感生神话的考察可以看出,谶纬炮制这一系列的感生帝有明确的意图,这就是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来安排人间帝王的德运。顾颉刚先生说:“纬书中的记载,固不能说是西汉后发生的思想,但其用了五行相生的系统来支配感生说,则确是西汉末年的学说所造成的事实。”我们把上述感生帝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便形成了以下这个帝德谱,这就是谶纬版帝德谱:

城市国学讲坛(第四辑)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个谶纬版帝德谱的运序安排,与刘歆版帝德谱是很接近的,唯一的变化是以孔子代替了秦。“周灭火起,薪采得麟”、“知庶姓刘季当代周”、“周亡赤气起”、“赤帝将代周居其位”、“赤受命,苍失权”、“庶人燃火之意,此赤帝将代周”、“苍帝七百二十岁而授火”、“卯金刀,名为刘,中国东南出荆州,赤帝后,次代周”等等,这些谶纬文字反映了在谶纬家眼中,火德“赤汉”是直接继木德“苍周”而王天下的,这种观点与刘歆相同。因此,像刘歆版帝德谱一样,谶纬在“周木”与“汉火”之间也安排了一个闰统,不过这个闰统不是秦,而是孔子。像刘歆一样,谶纬也不承认秦在五德中的正统地位,但谶纬比刘歆走得更远,它连秦的闰统地位也不予承认了。谶纬版帝德谱在为古史平添了一个虚拟的“孔子朝”(或“春秋朝”)的同时,也撤销了一个曾真实存在过的秦朝。这一调整,使“赤汉”继“苍周”的媒介,由“伯(霸)”变成了“圣”。对汉朝统治者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试想,连圣人都屈居闰统而为赤汉制法,充当“周木”与“汉火”之间的“二传手”,还有谁敢怀疑刘氏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呢?还有谁敢说汉朝的出现不合乎五德之运呢?

虽然谶纬版帝德谱在结构上与刘歆版帝德谱很接近,但是它们在本质上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那就是刘歆谱的宗法色彩很浓,在他这个谱中,各个帝王哪怕不同德,也有血缘关系。他的理论基石是“同祖说”。我们今天说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依据的也是这个“同祖说”。“同祖说”是古文经学家所主张的,今文经学家并不赞同,后者主张的是“感生说”。按感生说,所有帝王都是天上帝星精气结胎凡尘的结果。无性生殖,是感生说的基本特征,在它那里,你是找不到祖宗的。在谶纬的感生安排中,人间帝王与天帝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一代帝王与另一代帝王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哪怕他们属德相同。

今天我的演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想更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读顾颉刚先生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与历史》(《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三册)、《汉代学术史略》(后改名《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以及拙著《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尧后火德”说考论》。

谢谢大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