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第二节 从沉船资料看清代前期的瓷器贸易
在线阅读

图7-2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陶瓷器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从器物特征和装饰风格来看,基本上都是清代康熙中期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因此可初步推断“碗礁一号”沉船的沉没年代在清康熙中期,约为17世纪末。1728045

属于这一时期的沉船还包括沉没在越南海域的“头顿号”沉船(Vung Tau wreck)和金瓯沉船,这两艘沉船上打捞出来的船货绝大部分为康熙、雍正年间生产的中国瓷器,考古发掘证明它们均为中国船只。1728046

“头顿号”沉船因靠近头顿省槟榔岛,又被称为“槟榔沉船”。出水的货物主要是陶瓷器,共有6万件(套),以青花瓷为主,包括有八棱托杯、高足杯、盖杯、六方壶、咖啡壶、单柄盖罐、单柄大口罐、小盖罐、瘦长将军盖罐、军持、花觚、各种造型的瓶等,纹饰包括折枝花卉、山水人物、番莲纹、折枝藤纹、蔓叶朵花纹、山水小景、双雀闹梅、博古图、西洋宫苑亭阁、婴戏莲、侍女等题材。这些青花瓷器胎质坚硬致密,烧结程度高,胎体洁白、纯净,轻薄,釉色透明莹润,青花色泽明艳,呈色浓淡有别,包含深浅不一的多种色阶,所绘山水人物有远有近、疏密得当、层次感强,具有典型的康熙青花特征,当为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高档产品。这批青花瓷器上虽然也出现我国传统的装饰题材,但是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风格,更多地呈现异域特色,体现了其外销的特性(见图7-3)。如竹节高足杯,杯身深且高,还有铃铛形及筒形杯、单柄盖罐、大口单柄罐、灯笼瓶、收腹盖瓶、瓜形腹高颈瓶、洗口瓶、筒身花觚等,绝大多数器物的造型均不属于我国传统器型,为具有欧洲风格的用具。还有一些纹饰,如卷枝番莲纹、折枝藤纹、蔓叶朵花纹、横杆结网纹、不知名折枝花卉、西洋宫苑景等题材明显来自西方。青花多使用开光技法,且往往采用不规则开光、多边形开光、曲线开光、扭瓜棱开光等方式。这些特征,体现了我国外销瓷生产中来样订货的模式。外销瓷上的装饰绘画,大部分以西方顾客所提供的铜版画、印花为蓝本,或是将西方画家绘制的画稿和设计图样复制到瓷器上而成,正所谓“式多奇巧,岁无定式”。1728047

图7-3 “头顿号”沉船出水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

除了大量的景德镇青花外销产品外,“头顿号”沉船上还有一些福建窑口的器物(见图7-4),包括酱口青白釉大碗、青花秋叶纹盘、青白釉安平壶以及德化的白釉孖盒、白釉印花圆粉盒等。其中,酱口青白釉大碗及青花秋叶纹盘均也见于东山冬古沉船,漳州诏安朱厝、秀篆窑址以及华安窑址中也都有发现,属于典型的清代早期漳州地区的民窑产品。还有少量的褐釉人物雕塑(见图7-4),窑口暂未明确。因“头顿号”出水的陶瓷器多具有康熙时期风格,且出水物品中发现1件“庚午年”款墨块,故沉船调查报告的作者推断其时代为1690~1700年。沉船上还发现有西班牙制造的太阳钟和大炮,人们推测它应是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来自中国,前往巴达维亚以便将货物转运欧洲的商船,途经越南海域时沉没。又因沉船出水的一批器物,如托杯、花觚等,与我国东南闽江口以南发现的“碗礁一号”沉船出水陶瓷器风格一致,所以它很可能与“碗礁一号”沉船的航线一致,即载运景德镇陶瓷器自赣东南进入闽江水系,顺江而下从福州出闽江口南下(还有可能途经厦门),而后经南海海域到达东南亚地区。这条路线也是宋元以来,景德镇陶瓷外销的传统路线。1728048

图7-4 “头顿号”沉船出水的华南陶瓷器

金瓯沉船位于越南金瓯省沿海,其出水陶瓷器(见图7-5)绝大多数为景德镇青花瓷,还有少量的广东民窑产品。器物造型包括碗、杯、敞口大盘、折沿盘、六方花形盘、菱口花形盘、单把杯、奶杯、马克杯、托盏、瓜棱盖罐、大罐、盖盅、八棱壶、执壶、梨形壶、奶壶、鼻烟壶、水盂、圆形盖盒以及人物、动物雕塑。从这些器型来看,既有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器物,也有很多专门适应欧洲人生活方式的日用器具。从瓷器品种看,以青花为主,还有青花红彩、素三彩、紫红及绿釉刻划填彩器、白釉器、酱釉白花器、紫金釉器及三彩雕塑等。青花的装饰题材多为中国传统事物,特别是人物故事,包括麻姑献寿、红绡女、《西厢记》场景、牧马图、爱梅图、折桂图、牧牛图、直上青云等含有美好寓意的人物场景图。这些器物的造型及装饰风格延续了康熙时期的特征,只是在纹饰及青花呈色上更为清新、淡雅。也见开光“克拉克瓷”大盘,还有折枝花卉、山水人物、禽鸟及“福”“禄”“寿”纹装饰。少数瓷器上则绘有荷兰水坝等西洋风景图。

图7-5 金瓯沉船出水的陶瓷器

还有一种七瓣团花纹碗,敞口,深弧壁,青料彩绘倒“山”字以及三角、圆圈、莲瓣、蝉纹等,应该是潮州等广东地区窑口产品1728049,据说这类大碗是东南亚地区在广东订烧的器物。

沉船出水瓷器中发现有书“大清雍正年制”款及“若琛珍藏”铭杯,结合瓷器的胎釉特征,可知沉船年代当为清代雍正时期(1723~1735年)。从打捞出水的船员用品及船型结构判断,该船来自中国。而沉船上广州地区陶瓷器的发现,说明其出发港口很可能是广州。

同时期发现于肯尼亚的蒙巴萨沉船(Mombasa Wreck)则为一艘葡萄牙军舰。蒙巴萨沉船发现于肯尼亚蒙巴萨老港口水下18米处,是一艘有42门炮的护卫舰,1680~1681年建造于庞培附近,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年沉没于蒙巴萨耶稣堡前的港湾中。蒙巴萨沉船出水各类瓷片238片,代表69件瓷器个体。其中,景德镇青花瓷37件,占总数的53.6%,青花瓷器中,较粗的青花梧桐叶纹盘就占了1/3;五彩瓷器9件,占总数的13.0%。蒙巴萨沉船出水的陶瓷器以日用瓷器为主,可明显地分为精、粗两类。其中的精细青花瓷可见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中,为这一时期典型的外销瓷。粗制类青花则包含景德镇康熙民窑的低档产品和华南地区窑口的产品。蒙巴萨沉船上发现的瓷器在总体面貌上和品质上都略逊于前面提到的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送的瓷器,说明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了这一时期景德镇高端瓷器的货源,葡萄牙人已丧失其在印度洋上贸易的主导权。1728050

');" class="a2">收藏

17世纪末及18世纪早期的中国商船遗迹在中国东南沿海及越南海域均有发现。

2005年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根据渔民提供的线索,组织全国水下考古力量成立碗礁一号水下考古队,对东海平潭“碗礁一号”沉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碗礁一号”沉船遗址被发现于福建省平潭县屿头岛附近海域,埋藏在水深约14米的海底,船体大部分保存下来,残长13.5米,保存有16个隔舱,是一艘清代木船。在船体被发现时,一部分瓷器散落在船体表面及周围,大部分仍整齐排列在船舱内,保持着原始装载状态,共计打捞出水17000余件瓷器。陶瓷种类以青花为主,还有少量青花釉里红器物、单色釉瓷器、五彩器等。器型主要包括将军罐、花觚、樽、香炉、罐、杯、大盘、中盘、小盘、碗、浅腹碗、粉盒、笔筒、小瓶、小盏、洗等,非常丰富,器物制作规整、造型优美。除了陶瓷器,还发现几件石砚、铜钱、铜锁等。1728044“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青花瓷器(见图7-2)胎体致密、坚硬,胎色纯白或粉白,胎体较轻薄,釉色莹润、施釉均匀,青花色泽浓艳,色度丰富,层次感强。青花瓷器的装饰题材多样,包括中国瓷器上的大部分传统装饰纹样,有山水楼台(远山、近水、江景、楼阁、水榭、湖石等)、草木花卉(松、竹、梅、菊等)、珍禽瑞兽(凤、鹤、雉、鸟、龙、狮等)、博古杂宝、人物故事、吉祥文字等。青花釉里红器物仅见于少量中盘,一般是在一些青花瓷器的纹样、图案的局部添加釉里红作为点缀。青花色釉器主要有青花青釉器和青花酱釉器。青花青釉器仅见于葫芦瓶,青花酱釉器则有葫芦瓶和盏。单色釉器为仿哥釉洗。五彩器有盖罐、盘、杯等。

图7-2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陶瓷器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从器物特征和装饰风格来看,基本上都是清代康熙中期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因此可初步推断“碗礁一号”沉船的沉没年代在清康熙中期,约为17世纪末。1728045

属于这一时期的沉船还包括沉没在越南海域的“头顿号”沉船(Vung Tau wreck)和金瓯沉船,这两艘沉船上打捞出来的船货绝大部分为康熙、雍正年间生产的中国瓷器,考古发掘证明它们均为中国船只。1728046

“头顿号”沉船因靠近头顿省槟榔岛,又被称为“槟榔沉船”。出水的货物主要是陶瓷器,共有6万件(套),以青花瓷为主,包括有八棱托杯、高足杯、盖杯、六方壶、咖啡壶、单柄盖罐、单柄大口罐、小盖罐、瘦长将军盖罐、军持、花觚、各种造型的瓶等,纹饰包括折枝花卉、山水人物、番莲纹、折枝藤纹、蔓叶朵花纹、山水小景、双雀闹梅、博古图、西洋宫苑亭阁、婴戏莲、侍女等题材。这些青花瓷器胎质坚硬致密,烧结程度高,胎体洁白、纯净,轻薄,釉色透明莹润,青花色泽明艳,呈色浓淡有别,包含深浅不一的多种色阶,所绘山水人物有远有近、疏密得当、层次感强,具有典型的康熙青花特征,当为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高档产品。这批青花瓷器上虽然也出现我国传统的装饰题材,但是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风格,更多地呈现异域特色,体现了其外销的特性(见图7-3)。如竹节高足杯,杯身深且高,还有铃铛形及筒形杯、单柄盖罐、大口单柄罐、灯笼瓶、收腹盖瓶、瓜形腹高颈瓶、洗口瓶、筒身花觚等,绝大多数器物的造型均不属于我国传统器型,为具有欧洲风格的用具。还有一些纹饰,如卷枝番莲纹、折枝藤纹、蔓叶朵花纹、横杆结网纹、不知名折枝花卉、西洋宫苑景等题材明显来自西方。青花多使用开光技法,且往往采用不规则开光、多边形开光、曲线开光、扭瓜棱开光等方式。这些特征,体现了我国外销瓷生产中来样订货的模式。外销瓷上的装饰绘画,大部分以西方顾客所提供的铜版画、印花为蓝本,或是将西方画家绘制的画稿和设计图样复制到瓷器上而成,正所谓“式多奇巧,岁无定式”。1728047

图7-3 “头顿号”沉船出水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

除了大量的景德镇青花外销产品外,“头顿号”沉船上还有一些福建窑口的器物(见图7-4),包括酱口青白釉大碗、青花秋叶纹盘、青白釉安平壶以及德化的白釉孖盒、白釉印花圆粉盒等。其中,酱口青白釉大碗及青花秋叶纹盘均也见于东山冬古沉船,漳州诏安朱厝、秀篆窑址以及华安窑址中也都有发现,属于典型的清代早期漳州地区的民窑产品。还有少量的褐釉人物雕塑(见图7-4),窑口暂未明确。因“头顿号”出水的陶瓷器多具有康熙时期风格,且出水物品中发现1件“庚午年”款墨块,故沉船调查报告的作者推断其时代为1690~1700年。沉船上还发现有西班牙制造的太阳钟和大炮,人们推测它应是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来自中国,前往巴达维亚以便将货物转运欧洲的商船,途经越南海域时沉没。又因沉船出水的一批器物,如托杯、花觚等,与我国东南闽江口以南发现的“碗礁一号”沉船出水陶瓷器风格一致,所以它很可能与“碗礁一号”沉船的航线一致,即载运景德镇陶瓷器自赣东南进入闽江水系,顺江而下从福州出闽江口南下(还有可能途经厦门),而后经南海海域到达东南亚地区。这条路线也是宋元以来,景德镇陶瓷外销的传统路线。1728048

图7-4 “头顿号”沉船出水的华南陶瓷器

金瓯沉船位于越南金瓯省沿海,其出水陶瓷器(见图7-5)绝大多数为景德镇青花瓷,还有少量的广东民窑产品。器物造型包括碗、杯、敞口大盘、折沿盘、六方花形盘、菱口花形盘、单把杯、奶杯、马克杯、托盏、瓜棱盖罐、大罐、盖盅、八棱壶、执壶、梨形壶、奶壶、鼻烟壶、水盂、圆形盖盒以及人物、动物雕塑。从这些器型来看,既有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器物,也有很多专门适应欧洲人生活方式的日用器具。从瓷器品种看,以青花为主,还有青花红彩、素三彩、紫红及绿釉刻划填彩器、白釉器、酱釉白花器、紫金釉器及三彩雕塑等。青花的装饰题材多为中国传统事物,特别是人物故事,包括麻姑献寿、红绡女、《西厢记》场景、牧马图、爱梅图、折桂图、牧牛图、直上青云等含有美好寓意的人物场景图。这些器物的造型及装饰风格延续了康熙时期的特征,只是在纹饰及青花呈色上更为清新、淡雅。也见开光“克拉克瓷”大盘,还有折枝花卉、山水人物、禽鸟及“福”“禄”“寿”纹装饰。少数瓷器上则绘有荷兰水坝等西洋风景图。

图7-5 金瓯沉船出水的陶瓷器

还有一种七瓣团花纹碗,敞口,深弧壁,青料彩绘倒“山”字以及三角、圆圈、莲瓣、蝉纹等,应该是潮州等广东地区窑口产品1728049,据说这类大碗是东南亚地区在广东订烧的器物。

沉船出水瓷器中发现有书“大清雍正年制”款及“若琛珍藏”铭杯,结合瓷器的胎釉特征,可知沉船年代当为清代雍正时期(1723~1735年)。从打捞出水的船员用品及船型结构判断,该船来自中国。而沉船上广州地区陶瓷器的发现,说明其出发港口很可能是广州。

同时期发现于肯尼亚的蒙巴萨沉船(Mombasa Wreck)则为一艘葡萄牙军舰。蒙巴萨沉船发现于肯尼亚蒙巴萨老港口水下18米处,是一艘有42门炮的护卫舰,1680~1681年建造于庞培附近,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年沉没于蒙巴萨耶稣堡前的港湾中。蒙巴萨沉船出水各类瓷片238片,代表69件瓷器个体。其中,景德镇青花瓷37件,占总数的53.6%,青花瓷器中,较粗的青花梧桐叶纹盘就占了1/3;五彩瓷器9件,占总数的13.0%。蒙巴萨沉船出水的陶瓷器以日用瓷器为主,可明显地分为精、粗两类。其中的精细青花瓷可见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中,为这一时期典型的外销瓷。粗制类青花则包含景德镇康熙民窑的低档产品和华南地区窑口的产品。蒙巴萨沉船上发现的瓷器在总体面貌上和品质上都略逊于前面提到的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送的瓷器,说明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了这一时期景德镇高端瓷器的货源,葡萄牙人已丧失其在印度洋上贸易的主导权。1728050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