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埃文思-普里查德,2006,《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覃俐俐译,商务印书馆。
《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
埃文思-普里查德,2002,《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华夏出版社。
《现代中国人口》
陈达,1981,《现代中国人口》,天津人民出版社。
《文化人类学辞典》
陈国强、石亦龙主编,2002,《文化人类学辞典》,恩楷股份有限公司。
《地方稻种——禾的特点及其利用意见》
程良炳,1981,《地方稻种——禾的特点及其利用意见》,《贵州农业科学》第2期。
《生育制度》
费孝通,1981,《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
《乡土中国》
费孝通,1985,《乡土中国》,三联书店。
《从江县志》
贵州省从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1999,《从江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侗族卷》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2008,《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侗族卷》,贵州民族出版社。
《母牛·猪·战争·妖巫——人类文化之谜》
哈里斯,马文,1990,《母牛·猪·战争·妖巫——人类文化之谜》,王艺、李红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文化的起源》
哈里斯,马文,1988a,《文化的起源》,黄晴译,华夏出版社。
《文化人类学》
哈里斯,马文,1988b,《文化人类学》,李培茱、高地译,东方出版社。
《当代人类学》
哈维兰,1987,《当代人类学》,王铭铭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容斋随笔》
洪迈,2006,《容斋随笔》,周洪武、夏祖尧点校,岳麓书社。
《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
黄树民,2002,《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纳日碧力戈译,三联书店。
『老人たちが再生させた橋修理-中国の少数民族トン族の民間公益活動における近所づきあい』
兼重努.2000.『老人たちが再生させた橋修理-中国の少数民族トン族の民間公益活動における近所づきあい』福井勝義(ed.)編『講座:人間と環境(第8巻)近所づきあいの風景-つながりを再考する』昭和堂。
「トン族のムラ社会における老人の役割りの変化」
兼重努.1998.「トン族のムラ社会における老人の役割りの変化」『外国学研究:日常生活の政治学ー世紀転換期のヨーロッパと現代の中国·アメリカー』神戸市立外国語大学外国学研究所。
《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
姜涛,1998,《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
《生育与生存——一个高山苗寨的男孩偏好研究》
李金花,2008,《生育与生存——一个高山苗寨的男孩偏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受降台记》
李涌,1998,《受降台记》,载《康熙·靖州志》(卷六),转引自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二十四卷·民族志),湖南人民出版社。
《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
廖君湘,2007,《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民族出版社。
《结构人类学》
列维-斯特劳斯,1989,《结构人类学》,陆晓禾、黄锡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民族学通论》(修订本)
林耀华主编,1997,《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渠阳边防考》
刘钦,1998,《渠阳边防考》,载《乾隆·开泰县治》,转引自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二十四卷·民族志),湖南人民出版社。
《和谐与冲突——贵州省黔东南州占里村田野考察报告》
刘荣,2007,《和谐与冲突——贵州省黔东南州占里村田野考察报告》,《南方论刊》第4期。
《从江占里侗族生育习俗的文化价值理念及其与汉族的比较》
刘宗碧,2006,《从江占里侗族生育习俗的文化价值理念及其与汉族的比较》,《贵州民族研究》第1期。
《权威与个人》
罗素,伯兰特,2010,《权威与个人》,储智勇译,商务印书馆。
《马克思恩格斯》(第23卷)
《马克思恩格斯》(第23卷),1972,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人民出版社。
《尚同与尚异》
潘光旦,1994,《尚同与尚异》,载潘乃穆编《潘光旦文集》(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当前民族问题的另一种说法》
潘光旦,1995a,《当前民族问题的另一种说法》,载潘乃穆,王庆恩主编《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说“文以载道”》
潘光旦,1997a,《说“文以载道”》,载潘乃穆,潘乃谷主编《潘光旦文集》(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族的根本问题》
潘光旦,1995b,《民族的根本问题》,载潘乃穆,王庆恩主编《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位育”?》
潘光旦,1997b,《“位育”?》,载潘乃穆,张海焘主编《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潘光旦文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演化论与几个当代的问题》
潘光旦,1997c,《演化论与几个当代的问题》,载潘乃穆,潘乃和主编《潘光旦文集》(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祖先与老人的地位》
潘光旦,1997d,《祖先与老人的地位》,载潘乃谷,张海焘主编《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潘光旦文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儀礼の象徴性』
青木保.2006『儀礼の象徴性』岩波書店。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生育:与自然相和谐——记贵州占里侗寨独特的生存智慧》,4月9日,第8版。
《俄罗斯生态民族学研究综述》
任国英,2009,《俄罗斯生态民族学研究综述》,《世界民族》第5期。
《社会结构与人口发展——基于侗族村寨占里的研究》
沈洁,2007,《社会结构与人口发展——基于侗族村寨占里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文化人類学事典』
石川栄吉·大林太良·佐々木高明(ed.).1994『文化人類学事典』弘文堂。
《侗族鼓楼》
石开忠,2002,《侗族鼓楼》,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侗族款组织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石开忠,2007,《侗族款组织的文化人类学阐释》,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鼓楼文化》
石开忠,2001a,《鼓楼文化》,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鉴村侗族计划生育的社会机制及方法》
石开忠,2001b,《鉴村侗族计划生育的社会机制及方法》,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
特纳,维克多,2006,《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口社会学》
佟新,2000,《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类学是什么》
王铭铭,2002,《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第二版)
乌沧萍、侯东民主编,2005,《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民族经济发展史上若干误区的检讨——以清代以来黔东南地区的“糯禾改籼稻”为例》
严奇岩,2008,《中国民族经济发展史上若干误区的检讨——以清代以来黔东南地区的“糯禾改籼稻”为例》,《贵州民族研究》第5期。
《杨昌嗣文集》
杨昌嗣,1999,《杨昌嗣文集》,民族出版社。
《侗寨占里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绩效与启示》
杨军昌,2001,《侗寨占里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绩效与启示》,《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侗族地区的社会变迁》
姚丽娟、石开忠,2005,《侗族地区的社会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中国稻作史》
游修龄,1995,《中国稻作史》,中国农业出版社。
《论儒家“中和位育”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
张舜清,2009,《论儒家“中和位育”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探索古老的生育秘密——占里的习俗与药师的秘方》
张晓松,2001,《探索古老的生育秘密——占里的习俗与药师的秘方》,《人文地理》第2期。
《中国儒、道哲学的生态伦理学阐述》
张云飞,1999,《中国儒、道哲学的生态伦理学阐述》,载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贵州省从江县丙梅区和平乡占里寨侗族社会经济、榕江县忠诚区车江乡侗族社会经济调查资料》(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之十五)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64,《贵州省从江县丙梅区和平乡占里寨侗族社会经济、榕江县忠诚区车江乡侗族社会经济调查资料》(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之十五)。
《从江文史资料》(第三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从江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1997,《从江文史资料》(第三辑)。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1983,《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人类学通论》
庄孔韶主编,2002,《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文化人类学事典》
祖父江孝男等,1992,《文化人类学事典》,乔继堂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Культура жизнеобеспечения
Алутюнов С.А. 1983.
Individual Psychology and Collective Psychology
Halbwachs M. 1998. “Individual Psychology and Collective Psychology.”
Арктическая этноэкология—Модель ради-ционного природопользования морских охотников и оленеводов Севе-рной Евразии
Крупник И.И. 1989.
Культура жизнеобеспечения и этнос:Опыт этнокультур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на материалах арм-янской сель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Маркарян Э.С.(и др.)1984.
Hitchcock:The Rajputs of Khalapur,India
Minturn L. and John T. 1966.
The Age of Wild Ghosts:Memory,Violence,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
Mueggler.E. 2001.
Yanomamo:The Fierce People
Napoleon A.Chagnon. 1977.
Social Change and Collective Memory:the Democratization of George Washington
Schwartz B.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