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香港
在线阅读

表1 2006~2010年香港股票市场统计数据

香港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中心的建设,2009年,曾荫权在特区立法会发表题为《群策创新天》的施政报告表示,香港金融业将循五个方向发展以提升竞争力:一是强化国际化市场,提升质素及竞争力,汇聚人才、吸引资金、金融机构和产品;二是强化香港作为国家推进资本账目开放及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试验场的角色,发展多元化人民币业务产品及服务;三是利用“先行先试”模式,扩大香港与珠三角地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资金和人才等各方面的双向流通;四是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在境外首选的国际融资市场,提供上市集资、债券融资、国际资产管理、对冲风险等服务,为内地企业走向国际扮演桥头堡的角色;五是全面加强与内地金融市场的联系,包括金融基建的连接及信息的交流。

香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经济制度成为众多内地企业“走出去”的跳板,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承东启西的优势,更是承担着越来越多中西交流的重任。香港回归后,在中央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特区政府认真贯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相关规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仅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金融业的冲击,而且通过与内地更加紧密的经贸安排,进一步促进了香港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香港金融业与内地的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2009年7月,推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12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地20个省市的企业与全球的经常账户交易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由此,香港的人民币业务量大幅度提升,经香港银行结算的贸易额由2010年上半年每月平均45亿元人民币,上升至下半年每月平均570亿元人民币。在贸易结算量增加的带动下,香港人民币存款由2009年的620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010年的3150亿元人民币。2010年,共有16笔人民币债券在香港发行,总价值达到360亿元人民币,香港人民币存款数额持续走高(图1)。

图1 2004~2010年香港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数额

香港的基金种类非常多元化,由股票类到债券类,由房地产类到对冲基金类一应俱全。香港是全球范围内最先允许向散户销售对冲基金的市场之一。首只对冲基金于2002年5月发售,目前共有14只获香港证监会认可的零售对冲基金,整个香港资产管理市场的规模由2001年2.5万亿港元增至2007年10万亿港元,增长了约4倍。尽管经受了金融风暴的冲击,但香港依然是获委托管理全球资产最成功的地区之一。截至2009年6月底,香港共有逾110家由内地公司控制的持牌法团或注册机构,其中包括内地的券商、基金管理公司和从事保险相关业务的公司,占香港持牌法团及注册机构总数的7%。

');" class="a2">收藏

20世纪60年代,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形成了贸易款与华侨汇款构成的重要资金源。进入70年代,香港在成为重要银团贷款中心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依托中央政府和大陆腹地的有力支持,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快速提升。2011年3月,在伦敦金融城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香港的金融竞争力得分位列全球第3,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稳居亚洲金融中心城市之首。

2007年1月15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香港发展行动纲领,为了加快“重中之重”的金融服务业发展,香港提出了拓展商品期货、人民币期货及中港资金融通等80项行动建议,正努力成为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2007年3月,在全国十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指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以至航运中心地位、贸易中心地位,是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更重要的是,从事各类金融服务业的人士,须把握现时的优势,进一步推动香港的金融服务业发展,以期达到长远的持续增长。2007年10月10日,香港特首曾荫权在立法大会上发表施政报告时指出,继续加强香港与内地的金融体系的融合,建立“互补”、“互助”和“互动”的“三互”关系,有信心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香港自身的发展优势是分不开的。首先,建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基本法》的重要内容,《基本法》第109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适当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以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政府在支持发展香港金融业方面,不遗余力,致力于构建良好的法治制度和独立的司法框架,从而维持公平、开放和有效率的市场。其次,香港货币可自由兑换,金融基础设施先进,支付结算及交收系统发达,从而吸引国际资金参与本地金融市场。香港拥有具国际先进水平、在区内领先的支付、清算和托管系统,已建立的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可进行港元、美元和欧元的实时支付,提供这几种外币的外汇交易同步交收,使国际和跨境金融活动能安全和有效率地在香港进行。再次,香港有着以银行、股票和债券等为主的多元化金融中介渠道。香港以银行体系发达、股票市场流通性高和有深度著称(表1),近几年来,香港债券市场发展也令人瞩目。最后,香港监管制度健全,与国际化标准接轨,这有助于加强国际对香港金融市场的信心。

表1 2006~2010年香港股票市场统计数据

香港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中心的建设,2009年,曾荫权在特区立法会发表题为《群策创新天》的施政报告表示,香港金融业将循五个方向发展以提升竞争力:一是强化国际化市场,提升质素及竞争力,汇聚人才、吸引资金、金融机构和产品;二是强化香港作为国家推进资本账目开放及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试验场的角色,发展多元化人民币业务产品及服务;三是利用“先行先试”模式,扩大香港与珠三角地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资金和人才等各方面的双向流通;四是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在境外首选的国际融资市场,提供上市集资、债券融资、国际资产管理、对冲风险等服务,为内地企业走向国际扮演桥头堡的角色;五是全面加强与内地金融市场的联系,包括金融基建的连接及信息的交流。

香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经济制度成为众多内地企业“走出去”的跳板,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承东启西的优势,更是承担着越来越多中西交流的重任。香港回归后,在中央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特区政府认真贯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相关规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仅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金融业的冲击,而且通过与内地更加紧密的经贸安排,进一步促进了香港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香港金融业与内地的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2009年7月,推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12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地20个省市的企业与全球的经常账户交易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由此,香港的人民币业务量大幅度提升,经香港银行结算的贸易额由2010年上半年每月平均45亿元人民币,上升至下半年每月平均570亿元人民币。在贸易结算量增加的带动下,香港人民币存款由2009年的620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010年的3150亿元人民币。2010年,共有16笔人民币债券在香港发行,总价值达到360亿元人民币,香港人民币存款数额持续走高(图1)。

图1 2004~2010年香港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数额

香港的基金种类非常多元化,由股票类到债券类,由房地产类到对冲基金类一应俱全。香港是全球范围内最先允许向散户销售对冲基金的市场之一。首只对冲基金于2002年5月发售,目前共有14只获香港证监会认可的零售对冲基金,整个香港资产管理市场的规模由2001年2.5万亿港元增至2007年10万亿港元,增长了约4倍。尽管经受了金融风暴的冲击,但香港依然是获委托管理全球资产最成功的地区之一。截至2009年6月底,香港共有逾110家由内地公司控制的持牌法团或注册机构,其中包括内地的券商、基金管理公司和从事保险相关业务的公司,占香港持牌法团及注册机构总数的7%。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