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政策演变
保障生存阶段
(1949~1978年)
体制改革阶段
(1979~1985年)
解决温饱阶段
(1986~2000年)
巩固温饱阶段
(2001~2010年)
全面小康阶段
(2010~2020年)
1978年贫困发生率为30.7%(贫困线为100元),贫困人口规模为2.5亿,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是导致大面积贫困的主要原因。
由生存救助为主的无偿救济开始转向生产帮助为主兼有部分有偿救济的扶贫政策。确立了以县为单位的扶贫开发瞄准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专项扶贫工作。
农村贫困状况得到迅速缓解,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9年的160.70元增加到1985年的397.6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了87.23%,年均增长率为11.02%。按照1985年的贫困标准193元计算,贫困人口为0.96亿,贫困发生率为11.9%。
1985年,有1.25亿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主要分布在东、中、西部18个贫困地区,尤其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幅放缓,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贫困问题从普遍性模式逐渐向分层、分块演化,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凸显。
由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专项性扶贫转变,有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型援助转变,由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村、贫困户转变,扶贫资金使用有分散平均向重点集中转变,由单纯财政渠道拨款救济、资金无偿使用转变为以财政支付和银行贷款相结合、无偿与有偿相结合的扶贫资金投资方式。扶贫主体由单一政府模式向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开放式扶贫转变。扶贫工作有了自己的机构、专门工作经费和专项政策保障,从一般的社会救助事业中脱离出来。建立以省为主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实行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1986年,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优惠政策,确定开发式扶贫方针;
1994年,制定中国扶贫史上首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
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1.25亿减少到2000年的3200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4.8%下降到3%左右,基本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的目标。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二元结构中,贫困问题从普遍性、区域性、绝对性向点、片、线分布和相对贫困演变。
贫困人口分布从扶贫重点县的区域集中向等低层次的村级社区集中,扶贫重点县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比例下降到61.9%。按2001年贫困标准631元计算,农村贫困人口达9422万,贫困发生率为10.2%。
开发式扶贫与多项惠农减贫政策并举,农村基本形成了涵盖开发式扶贫、救灾救济、五保制度和低保制度在内的比较完备的反贫困政策体系。
2001年6月13日,国务院颁发了指导农村扶贫的第二个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到2010年底,按照1274元的贫困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减少到2688万,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下降到2.8%。一些连片特困地区整体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依据2011年新的贫困标准,贫困人口扩大至1.28亿,占农村总人口的13.4%。扶贫对象规模巨大,特殊贫困矛盾突出,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致贫因素多样化,贫困人口内部的结构化和多元化特点日趋明显,减贫成就不稳定,连片特困区发展相对滞后。
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提出“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目标;提出“六个精准”的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2011年,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013年,发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2015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2016年,发布《“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以下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扶贫成效
-
贫困人口脱贫进度
万
人
︶ -
贫困率变化趋势
%
︶ -
历年贫困县退出数量
个
︶ -
贫困县退出进度
说明:根据国家最新贫困线(以2011年2300元不变价为基础,综合考虑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活动等需求,体现国家扶贫思路的转变与配套政策的调整),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共有贫困人口12238万,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重点对象,在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
扶贫进程
- 区际发展要素流动与贫困区域扶贫资源配置
- 罗霄山片区桂东县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与可持续脱贫建议
- 六盘山片区临洮县产业扶贫实践与农户生计响应
- 花垣县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与益贫机制创新
- 滇桂黔片区瓮安县产业扶贫典型模式与可持续脱贫经验
- 2011~2020年吕梁山片区脱贫成效回顾、乡村转型测度及振兴展望
- 2011~2019年罗霄山片区脱贫成效、乡村转型进展差异及振兴展望
- 2011~2020年燕山-太行山片区脱贫成效、乡村转型比较及振兴展望
- 2011~2020年大兴安岭南麓山片区的脱贫成效、转型特征与乡村振兴展望
- 2011~2020年滇西边境片区的脱贫成效回顾与乡村振兴展望
- 2011~2020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展望
- 2011~2019年乌蒙山片区脱贫成效、乡村转型进展与振兴展望
- 2011~2019年秦巴山片区的脱贫成效、乡村转型类型与振兴思路
- 2011~2020年六盘山片区脱贫成效、乡村转型进展及振兴路径
- 2011~2020年大别山片区的脱贫成效、乡村转型与乡村振兴展望
- 2011~2020年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进展
- 十年巨变:2011~2020年中国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回顾与乡村振兴展望
- 花垣县董马库村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障碍及应对策略
扶贫机制
扶贫模式
四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区治理研究报告
[摘要]在后扶贫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后续扶持问题成为政策关注点,安置区社区治理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四川省以大型安置区为重点,积极开展安置社区治理工作,在健全社区治理体系、推进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入、... 更多>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 建设现代化人力资源强国——2022~2023年中国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进程报告
[摘要]构建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进程,是促进国民群体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和战略路径,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和时代命题。本报告全面概览... 更多>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摘要]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都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 更多>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摘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教育设施逐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渐提高、文体娱乐设施日益丰富多彩、社会保障... 更多>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现状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首先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当前阶段我国虽已经取得成就,但在不同区域、城乡以及不同人群中的分配仍然存在差距。其次... 更多>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发展的分析报告
[摘要]按照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十四五”时期在脱贫地区设立五年过渡期,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因此,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发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 更多>
从专业合作社到综合农协的农村发展之路?——以皖西南大别山区偏远特困村(石盆)生计发展社工服务项目为例
[摘要]本案例介绍的是皖西南大别山区偏远特困村(石盆)生计发展社工服务项目,一个以社区综合发展为目的、由专业社工介入贫困村推动农村生计发展的服务案例。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项目初步营造了政府、村民、社工合作的氛... 更多>
消费电商扶贫:行采家平台扶贫专区
[摘要]领先的中国电商以强大的技术优势,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科学技术,率先实现了新基建的运用场景,不仅显示出中国电商经济强大的辐射力,更是创建了中国式扶贫新样本。行采家一体化采购服务平台是重庆港澳大... 更多>
实施普惠金融战略,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金融服务
[摘要]普惠金融强调机会平等与商业可持续原则,包含广泛的包容性、特定化配比程度和商业可持续性三个维度。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覆盖面和可得性方面有了大幅扩大和提升,但仍面临服务深度不足、商业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