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共同创办的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系列研究报告,每年出一期,到今年,刚满两岁。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主要介绍地球温暖化和能源危机的严重性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开发新能源的国外经验,研究低碳经济的经济理论、分析方法、政策设计以及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介绍。《报告》发行以来,受到各界的好评和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编写时正值《第十二个国民经济与社会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公布,我们选择“绿色发展”这个主题,以“低碳经济“为关键词,评估“十一五规划”期间节能减排的成效与问题,解读“十二五规划”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换以及相关指标的分解,预测今后能源、碳排放、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的走向。这就构成了第一部分。 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各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在中国,国家发改委指定5省8市作为低碳城市和低碳产业发展试点,还有一些城市开展同国际机构和国外的低碳城市合作。这些低碳城市的试点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有些甚至比国外做得更快更好,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报告的第二部分初步总结低碳城市发展的经验,探讨今后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第三部分介绍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进行经验交流和借鉴参考。 2011年还是特别的一年,因为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和核泄漏事件。核电事故虽发生在一个国家、一个核电站,却引发了世界性大恐慌,并由此导致各国调整核能计划、重新审视能源政策,而这些又会直接影响一些国家的二氧化碳减排承诺期,进而影响国际气候谈判的进程。本报告在第四部分特设专题,邀请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九州大学以及直接参与政府震后赈灾复兴计划制定和能源战略调整的一些专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本报告的特点是权威、深度、现实和前瞻。 权威是指,本报告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参加编写,其中包括IPCC工作组成员、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和谈判代表、政府决策者、低碳经济专家学者等。今年的报告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东京大学、海德堡大学、华盛顿大学等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参与过“十二五”规划编写和讨论的专家、领导亲自执笔,运用翔实的统计数据,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发展规划、能源、碳排放等问题进行权威性分析,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最新动态和长远趋势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深度是指,报告既有大量的数据资料、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介绍,也有专家学者对各种问题的详细解读和分析,使读者既能学到专业知识,了解世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发生这些事情、我们如何对应?又能从中得到启发,成为制定政策决策的重要参考。 现实是指,报告紧跟国内外经济发展动态,着眼全球气候变化现状、世界能源战略、新能源政策与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等最紧迫的问题,分析其成就和存在问题,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信息。 前瞻是指,在对一些重要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一些展望性的预测。比如能源问题,到2015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多高?产业结构会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能源需求有多少?2015年碳排放会达到多少?到2020年单位碳排放削减40%~45%的目标能不能实现?等等,报告都有计算和预测,可以成为经济政策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 2012年的报告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对中国过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成效的回顾和评价。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3%,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与此同时,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此来看,中国应当承当较大的减排责任。实际上,中国已经在大量减排,比如,2005~2010年的5年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降低19.1%,节省了6.3亿吨标准煤,换算成碳排放就是15亿吨!这么大的减排量,中国做到了,这是对世界减排的一大贡献,也说明中国在带头减,只是说得少做得多,外界鲜为人知。 第二,对“十二五规划”的解读。本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低碳经济”为关键词,从节能减排、新能源战略、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低碳城市建设等角度,解读“十二五”规划,分解节能减排、环境生态指标,描述今后中国绿色发展的蓝图,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动向作出权威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第十二个国民经济与社会五年规划纲要》的核心是加快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了实施这一路线,规划纲要提出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等一系列约束性指标。与“十一五”规划指标不同的是:这里的“节能减排”中的“减排”不仅是指二氧化硫等环境污染物的减排,还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减排,因此,这些目标的实现,将大大减少中国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保障。 报告强调,这些指标是实现中国政府要在2005年基础上,到2020年削减单位GDP碳排放40%~45%的国际承诺的保障。而如果按照“规划纲要”建议的7%经济增长速度、2005年的碳排放强度计算,到2020年,中国要削减70亿吨二氧化碳。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因为美国不做,欧盟做不到,日本更达不到(做了但达不到这个数字)。 第三,《报告》分析了中国能源的需求与供给现状,描绘了今后5年、15年的能源发展路线图。报告指出: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了1.2倍。中国是石油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312.8亿吨,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31.4亿吨,经济可采储量为20.43亿吨,但由于中国的能源需求大大超过供给,过快的能源需求使中国从过去的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2010年,中国的对原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4.8%,成为除电力外各种一次能源均需进口的国家。这一方面造成了中国能源的对外高度依赖,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中国能源安全的危险度。 报告预测:“十二五”将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定为年均增长7%,但从实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速很可能在8.5%左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71万亿元(2005年价格)。如果按照“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强度计算,到2020年,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71亿吨标准煤,无论是从能源供应能力、区域环境保护,还是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诸多方面来看,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极其严峻的压力。然而,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在未来十年内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也将降低到51亿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碳4.7亿吨。报告还指出,近年来中国的绿色能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水电装机容量、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量、核电在建规模、风电装机增速均为世界第一。中国政府还制定了更为宏伟的绿色能源发展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化石能源利用量提高到7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在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在2010年2.77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亿多吨标准煤的能源供应,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国的能源缺口。 第四,报告对低碳城市建设作了初步总结和展望。从英国初始建设低碳城市以来,世界各国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2010年,国家发改委指定5省8市作为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发展试点;上海在国家的指导下和世界自然基金的支持下,开始规划建设“崇明低碳生态区”、“虹桥低碳商务区”和“临港新城低碳发展示范“等;陕西省推出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成立国家级生态田园新城“西咸新区”;湖北省利用低碳能源研究的优势,提出“生态湖北”,在大型企业大力推广低碳技术;江苏省积极打造“南京低碳示范城”和扬州等“低碳产业城”;中国第一个打出“低碳城市”口号的保定市,正在从发展低碳产业转换成比较全面的低碳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先进国日本,近期以新能源开发、低碳技术创新为主的低碳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以可再生能源的实际利用、智能并网和电力等循环有效利用为特征的“智能城市”开始显现。报告还介绍了名古屋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展“低碳校园”建设的经验。 第五,对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的经济评估以及日本当前能源政策、气候变化政策调整的分析,是本报告的重笔。3月11日发生的日本东北大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灾难,而随后发生的核泄漏事故达到最高级别的7级,核安全神话的破灭和放射物产生的核污染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核恐慌。报告邀请日本能源专家和直接参与震后赈灾复兴计划制定和能源战略调整的一线专家学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日本的能源政策可能从气候变化应对优先转向保证能源安全供给优先,从“核电立国”转向“不完全依赖也不完全放弃核电”的立场,在提高核电安全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减少核电的比重,并将加快新能源和节能产品开发的步伐。 报告分析道:这次事件使得日本经济再次大伤元气,与中国经济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核电站的临时关闭和停运造成短期电力不足,迫使日本恢复和增加火力发电,这将可能增加日本的碳排放。与此同时,核泄漏事件严重影响了日本核能发展计划,促使日本坚定了反对京都议定书延长的立场,在南非气候谈判会议之前宣称要修正25%的减排目标;而德国迫于绿党的攻势等政治压力,急促宣布要全部废止核电,意大利公民投票停止核电发展计划。这些举动,都对世界能源安全和新能源的发展和气候变化谈判产生了重大影响。 报告还特别警告:一国的核污染可能演化成国际性核公害,其危害程度和延续时间远远超过一般环境污染,而核危机还会危及国家安全,并有可能影响到一国政权的稳定。这些分析,或许对中国的能源、核能、低碳发展决策有参考意义。 目前,各个地方和各部门正在落实和分解“十二五”规划指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我们汇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以“绿色发展”为主题,解读“十二五”规划,作出中国的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和今后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的权威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政策建议。相信本报告将为政府官员、决策人员、研究人员、企业的战略决策人员、国际形势分析人员、大学生以及一般读者提供比较真实的基础数据资料和政策性解读,为其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王波: 法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利兹大学商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利兹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曾任英国东安格里亚大学客座研究人员,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从事气候变化政策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国际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技术转让政策、中国外交、美国政治与外交、中欧关系等。著有《美国石油政策研究》等专著,在重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社科资助项目“‘行业减排方法’对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履行自主减排承诺的可行性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框架下的技术转让问题及中国的对策研究”等。
薛进军: 经济学博士。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院附属国际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兼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战略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湖北经济学院“楚天学者”,《新加坡经济评论》、《经济科学》(日文版)、《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特约编辑,《中国经济研究》(日文版)等杂志编委,以及一些中英日文学术刊物审稿人。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讲师,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福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经济系访问教授,日本大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等。近著有China’s 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co-ed.,Springer,2013)、《不平等的增长——收入分配的国际比较》(编著,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英文版,World Scientific,2013)、《中国的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日文版,日本评论社;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低碳经济学》(编著,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英文版,World Scientific,2013)、自2010年起主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Energy Policy、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Asian Economic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经济科学》(日文)、《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有英文、日文、中文论文多篇。近期主持和参与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国教育部、挪威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有关中国经济、收入分配、环境经济、低碳经济、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等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赵忠秀: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高端智库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贸易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际贸易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担任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曾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2015年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科学院院士。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成员、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联席理事长、国际金融论坛(IFF)第五届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财政部宏观研究人才库专家、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全球价值链。在《求是》、《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管理世界》、《发展经济学评论》、《中国经济评论》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教材、著作、蓝皮书多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以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美国、挪威等国际合作课题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戴彦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兼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协会理事会理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等。 长期从事能源经济、能源环境、能源发展战略以及节能方面的规划和研究,多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