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联合北京市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专家及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撰写的关于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的年度系列报告。
●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矛盾纠纷治理篇和基层社会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18年北京市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进入新时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社会治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北京既是伟大祖国的首都,又是我国超大型城市的重要代表,首都北京的社会治理工作是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典型,是观察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样本。
●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联合所内外知名专家,聚焦北京社会治理领域,从社会组织治理、人口问题治理、网络社会治理、违法犯罪治理、社会矛盾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等维度,对北京社会治理领域进行持续跟踪研究,是北京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殷星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治理、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等。主持完成“平安北京建设研究”“构建首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研究”“首都群体性事件媒体应对措施研究”等多项课题,出版《城市反恐研究(三卷本)》《城市反恐怖行动概论》《天网:北京奥运社会面安保遗产研究》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7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肯定。
张苏: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专家,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学。主持“构成要件解释方法论研究”“环境司法中的刑事行政交叉问题研究”“金融创新视野下的刑法分则适用问题研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法治保障研究”等多项课题,出版《量刑根据与责任主义》专著1部,在《政治与法律》《中国刑事法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李会彬: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学、刑事诉讼法学。主持“传统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关系反思及其重新界定研究”“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转化关系探究”“北京市应急物资与保障能力建设研究”“北京市应急队伍调查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课题,出版《敲诈勒索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专著1部,合著、参编著作7部,在《法商研究》《政治与法律》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南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创新、社会组织、儿童和家庭社会政策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项目、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北京市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项目等多项社会治理相关课题。曾在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从事多年政策研究和项目管理工作。出版《走进城市的孩子们——90后农民工童年经历和社会资本积累》专著1部,合著、参编著作5部,在《中国青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马晓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与社区研究、社会安全与社会治理。出版《移民适应的行为策略研究——望京韩国人的创业史》《政党与现代社会发展》等著作,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超大型城市韧性社区建设研究”“首都社会安全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研究”等多项课题。课题报告多次获得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研究成果受《中国新闻周刊》《环球时报》专访,《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袁振龙: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三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客座教授,社会学博士,北京市“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北京市理论宣讲专家。主要从事社会治理、社会治安、城市安全、物业管理、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已经出版《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社区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农民问题国际比较研究》《社会管理与合作治理》《北京市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天网:北京奥运社会面安保遗产研究》《构建首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研究》等学术著作,主编《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5部,编撰《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先后在《光明日报》和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7篇,在其他学术期刊等发表各类论文、研究报告100余篇,多篇文章发表后被《新华文摘》《红旗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或摘编,执笔撰写的26篇研究报告先后获得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