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中国海洋文化发展逐渐进入适应、恢复阶段。海洋会展、海洋节庆等大型活动受疫情影响较大,开展得较少,规划好的活动也多未进行,但滨海旅游业呈现恢复性增长的态势,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短时短途游、本地精品游开始兴起。海洋意识教育、海洋文化研究平稳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仍在开展工作,加强交流。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的建设拉开帷幕,预计将成为我国水下考古及文化遗产的重要展示平台。
中国在继2020年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成功之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也作为文化遗产于2021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涉海世界遗产增加两处,因此,如何使连续申遗成功的成果发挥好作用,是未来关注的重点。
2021年是福建连江定海湾水下文化遗产发现40周年,以此为契机,本书重新审视了中国水下考古在福建连江定海湾迈出的第一步。1990年,“中澳合作首届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连江定海湾进行水下考古实习;此后又陆续开展了“白礁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国家文物局第二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的水下考古实习等工作。从这里走出的学员后来大都成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中坚力量;可以说,定海湾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摇篮”。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杨国桢及其领衔的厦门大学海洋史研究团队为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许多奠基性与开创性的工作,30多年成果丰硕。在海洋史专门化的建设过程中,杨国桢率先提出必须摆脱以往陆地史观的范式,以海洋为本位,推动海洋史从涉海历史向海洋整体史研究转型。“‘新海洋史’中海洋本位思想的确立及其影响”入选2020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之一,表明这一观点在今天已经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2021年,中国散文学会与浙江省岱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首届“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已经迈入第11届。大赛以发展和繁荣海洋文学为宗旨,已经涌现了数以万计的关注、挖掘海洋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成为海洋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品牌。
苏文菁: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福州大学教授,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福建省重点智库培育单位“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系访问学者、讲座教授;北京大学特约研究员;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福州大学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皮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经济研究会理事会副会长。研究领域:区域文化与经济、海洋文化、文化创意产业。 2016年,策划出版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2010~2016年策划出版“闽商发展史”丛书十五卷。近年来,策划并主编了《闽商蓝皮书·闽商发展报告》、《海洋文化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系列出版物。主编《闽商文化研究》杂志。出版的个人专著代表者有《闽商文化论》、《福建海洋文明发展史》、《世界的海洋文明:起源、发展与融合》、《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海上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务》等。其策划、主讲的《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被“学习强国”首页多次推荐。 多年来,致力于将闽商文化知识体系为相关职能部门服务的转化工作与智库参谋工作。其中,主编的《闽商蓝皮书·闽商发展报告》是一个智库工作平台。
李航: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曾任国家海洋局中国海监总队副总队长,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副局长兼任中国海监南海总队政治委员,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等职。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任自然资源部音乐爱好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自然资源部2020年春演总策划、总导演。 多年来致力于自然资源新闻宣传及文化建设工作,主持开展多届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年度海洋人物评选、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全国性大型宣传展览活动,积极推动中国海洋文化节、厦门国际海洋周、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文化宣传活动深入开展,深入推进自然资源文化领域研究,主持编写《全国海洋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原创多首自然资源领域优秀的音乐作品,探索通过文学、音乐、艺术等多种形式推动自然资源文化大繁荣大发展。